第一百八十九章 文化节展艺:共织展台里的竹韵
非遗文化节开幕那天,老陈和王伯天不亮就出发了。车厢里堆着满满的东西——有两边孩子编的竹叶挂饰,有两人一起琢磨的“交叉叠篾”竹篮,还有提前劈好、煮过的竹篾,连社区张阿姨们特意编的收纳盒,都挑了几个最精致的带来,说要让更多人看看普通人家的竹编心意。
到了文化节现场,主办方早已搭好了“非遗传习区”,老陈和王伯的展台被特意标上了“城乡共织·竹编展台”,蓝色的背景布上,还贴着上次云端竹课的合影,照片里孩子们举着挂饰的笑脸,一下子就吸引了路过的人。
两人手脚麻利地布置展台:把孩子们的竹叶挂饰串成一串,挂在展台最显眼的地方,风一吹,翠绿的竹叶晃来晃去,像一片小小的竹林;竹编收纳盒、鱼篓、书架摆成一排,每个物件旁边都贴了小纸条,写着“城里老人编”“山里孩子学”“陈王二老合作款”;最中间的桌子上,铺着干净的竹席,放着竹篾和篾刀,专门留作现场教学用。
“这竹编真好看!尤其是这些小竹叶,编得真精致!”刚布置好,就有游客凑过来,指着串起来的挂饰问。老陈笑着解释:“这些都是城里和山里的孩子一起编的,隔着屏幕上的课,你看这个带贴纸的,是城里娃编的;这个用野果汁染过的,是山里娃的作品。”
游客们听得新奇,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这时,展台外传来一阵热闹的笑声——城里的晓晓、表妹,还有山里的朵朵、小虎,跟着校长和家长们来了!孩子们一进现场,就直奔展台,手里还攥着新编的小物件:晓晓带了个竹编小船,朵朵则抱了个用后山竹篾编的小篮子,里面装着几颗山里的野果子。
“陈爷爷!王爷爷!”孩子们围着展台转,把新作品摆在桌上,“我们编了新的,要跟大家一起展示!”老陈赶紧腾出地方,把小船和小篮子放在最前面,路过的小朋友看到了,都拉着家长的手,吵着要“编一个跟哥哥姐姐一样的”。
没一会儿,展台前就排起了长队。老陈负责教小朋友编简单的竹叶挂饰,手指捏着竹篾,一步步教“三角固定”;王伯则教大人们编迷你竹筐,一边编一边讲:“这是用后山的毛竹编的,煮过之后不扎手,装个钥匙、零钱都方便。”
有个年轻妈妈跟着王伯学编竹筐,编到一半总出错,急得有点慌。旁边的张阿姨正好来帮忙,笑着说:“姑娘别着急,我刚开始学的时候,竹篾断了七八根呢!你看,把这根篾压下去,再把那根挑上来,慢慢来。”年轻妈妈跟着学,没一会儿就找到了窍门,编好后抱着小竹筐,开心地说:“原来竹编这么有意思,回去我也教我家孩子!”
展台最热闹的时候,文化节的主持人走了过来,对着话筒说:“大家看,这个展台的竹编,既有城里的精致巧思,又有山里的质朴韧劲,是两位老匠人、两地孩子一起完成的传承。现在,咱们请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举起来,让大家看看这份特别的竹编心意!”
孩子们立刻举起手里的挂饰和小篮子,城里的、山里的孩子站在一起,虽然有些还是第一次见面,却像老朋友一样笑着。台下的游客们纷纷鼓掌,还有人拿出手机录像,嘴里念叨着:“这才是非遗该有的样子,有人教、有人学,还能连起这么多人的心。”
中午休息的时候,有个做文创产品的老板找到老陈和王伯,递上名片说:“我特别喜欢你们合作的竹编书架,还有孩子们的竹叶挂饰,能不能跟你们合作,把这些款式做成文创产品?既让更多人买到,也能让孩子们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
老陈和王伯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欢喜。王伯先开口:“合作没问题,但有个条件,孩子们的作品款式,得保留原样,还要在产品上标注‘两地孩子原创’,不能改。”老板立刻点头:“没问题!这本来就是最珍贵的地方!”
夕阳西下的时候,文化节快结束了。展台前的竹篾少了大半,桌上却多了不少游客编的半成品,还有人特意留下联系方式,说以后要跟着学竹编。孩子们累得坐在地上,手里还攥着没编完的挂饰,互相炫耀着今天教了多少人编竹编。
老陈看着眼前的景象,又看了看身边的王伯,笑着说:“你看,咱们这竹篾,从博物馆编到社区,从山里编到文化节,还真编出了不少热闹。”王伯也笑了,手里拿着一根竹篾,轻轻绕了个圈:“以后还能编得更热闹,咱们再琢磨点新花样,让更多人爱上这竹香。”
这时,小张跑过来,手里拿着手机:“陈爷爷,王爷爷,又有学校来问,想请你们一起去开课,还想组织两地孩子搞个竹编作品展呢!”
老陈接过手机,看着屏幕上的消息,又看了看孩子们的笑脸,点头说:“好啊!只要有人想学,有人愿意编,咱们就一直教下去,让这竹编的劲儿,一直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