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订单赶制与课备:竹篾间的忙碌时光
活动室的长桌被擦得锃亮,老陈把新订单的清单铺在桌中央,指尖点着纸面念:“三十个圆形杯垫,二十个竹篾发夹,客人要得急,咱们今天先把杯垫赶完一半,剩下的明天收尾,体验课的材料包穿插着准备。”
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自动分好了工。小虎力气大,主动承担了“竹篾整理”的活儿——他把新鲜劈好的浅黄绿色竹篾和旧竹篾分开码放,又拿起细砂纸,轻轻打磨每根竹篾的边缘,“之前劈的时候有点小毛刺,客人拿到手要是划到就不好了”,他一边磨,一边把打磨光滑的竹篾放进不同的竹篮,篮沿还贴了小纸条,写着“杯垫用(粗)”“发夹用(细)”。
晓晓和编蔷薇的小女孩负责编杯垫。晓晓先拿起四根粗竹篾,两两交叉摆成“米”字底,指尖捏着一根细竹篾,从“米”字的中心开始绕圈,每绕一圈就轻轻压实,“杯垫要编得密一点,不然放杯子会滑”,她一边说,一边把新鲜竹篾和旧竹篾交替着用,浅黄和浅棕交错,编出的纹路像小小的太阳花。旁边的小女孩学得认真,手里的竹篾偶尔会缠在一起,她不急不慌,慢慢把竹篾理顺,编到杯沿时,还特意把竹篾的末端折进缝隙里,“这样就不会翘起来啦”,她举着刚编好的半成品,眼里闪着光。
老陈则坐在桌尾,一边检查孩子们编好的杯垫,一边指导发夹的编法。他拿起一根细竹篾,弯成小小的圆弧,用胶水轻轻固定住两端,再取另一根更细的竹篾,在圆弧上绕出螺旋纹,“发夹的弧度要刚好贴头皮,绕纹的时候别太密,不然会显厚重”,说着,他把做好的样品放在桌上——浅黄的竹篾螺旋纹,配着银色的发夹底座,简单又精致。
忙到午后,杯垫编好了十五个,发夹也做了八个。老陈看了看时间,提议先集中准备体验课的材料包:“体验课要教编迷你竹篮,咱们得把竹篾提前分好,再把步骤图贴在卡片上,客人一看就懂。”
孩子们立刻围了过来。小虎找来了二十个牛皮纸信封,每个信封上都写着“体验课材料包(1人份)”;晓晓则负责分竹篾,她数出四根粗竹篾(做篮底)、八根细竹篾(做篮身),整齐地放进信封,还不忘多放两根备用竹篾,“万一有人编的时候不小心弄断了,就能直接换”;编蔷薇的小女孩最细心,她把之前画好的步骤图拿出来,一张一张剪整齐,每张图上都用彩笔标了重点——“第一步:四根竹篾交叉摆底”“第三步:绕篾时要压实,避免松动”,她还在每张卡片背面画了个小小的竹叶图案,“这样看起来更可爱”。
老陈在一旁帮忙核对,每检查完一个材料包,就用细麻绳轻轻系上,再挂在墙角的挂钩上。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挂满墙的材料包上,牛皮纸的底色衬着露出一角的浅黄竹篾,透着满满的烟火气。
“小虎,你再把体验课要用的石桌擦一遍,明天咱们把编好的杯垫、发夹装盒,材料包再清点一遍”,老陈拍了拍小虎的肩膀。小虎应了一声,拿起抹布就往院子里走,脚步轻快得很。
晓晓看着桌上堆着的半成品,又看了看墙角的材料包,指尖轻轻碰了碰一根新鲜竹篾——竹篾上还留着淡淡的清香,那是竹林的味道,也是他们一起忙碌的味道。“明天就能把订单赶完,周六体验课肯定也顺利”,她笑着说,手里已经拿起了一根细竹篾,继续编起了发夹。
活动室里没有多余的声音,只有竹篾碰撞的轻响,和孩子们偶尔的小声交流。一根根竹篾在指尖穿梭,不仅变成了即将交付的订单,也变成了等待客人亲手创作的材料,藏着孩子们的认真,也藏着老手艺里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