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大茂那封严重失实的举报信虽然被厂工会摁了下去,但终究还是留下了一点尾巴。不知道是哪个环节走漏了风声,亦或是许大茂贼心不死又通过别的渠道递了话,总之,关于“张伟可能存在问题”的嘀咕,还是隐隐约约传到了更上面的耳朵里。
本着“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的原则,厂里决定,由保卫科和工会联合组成一个临时调查组,对张伟同志进行一次“非正式”的谈话了解。目的很明确:核实情况,澄清谣言,同时也是对青年工人负责。
消息传到四合院时,张伟正在屋里对着那本虚拟的《常见生产故障及应急处理(速成忽悠版)》磨枪。听到调查组要来的风声,他先是一愣,随即不惊反喜!
机会!这又是送上门来的表演舞台啊!许大茂那个蠢货,一次次的助攻,简直是他张伟的“最佳第六人”!
他立刻放下“课本”,开始进行最后的“战前准备”。这一次,他要表演的主题是——根正苗红,一心为公,技术报国!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经得起任何考验的、红得发紫的先进青年!
调查组上门的时间选在了一个休息日的上午,带队的是保卫科的孙副科长,一个面相严肃、眼神锐利的中年人,同行的还有工会的李干事和一名记录员。他们没有大张旗鼓,但三人一起出现在前院,还是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邻居们纷纷探头探脑,易中海、刘海中、阎埠贵等几位大爷也默契地出现在自家门口,神情各异地观望着。许大茂则躲在自家门后,只露出一双充满期待和恶毒的眼睛,等着看张伟如何被“审问”。
“张伟同志在家吗?”孙副科长敲了敲门,声音洪亮。
“在!请进!”门内传来张伟清朗而沉稳的回应。
门开了。调查组三人走进小屋,瞬间就被屋内的“样板间”气息冲击了一下。孙副科长锐利的目光扫过墙上簇拥着奖状的学习剪报、窗台上的“忆苦思甜实验田”、码放整齐的白菜煤球,以及桌子上那几本“饱经风霜”的技术书籍,眉头几不可查地动了一下。
张伟站在屋子中央,身姿挺拔,穿着一身洗得发白但干净整洁的工装,脸上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和对领导的尊敬,眼神清澈(自认为),毫无躲闪。
“孙科长,李干事,各位领导好!”张伟声音洪亮,态度不卑不亢。
孙副科长点点头,示意大家在屋里唯一能坐的地方——那张垫砖头的破桌子旁坐下(张伟自己站着)。谈话正式开始。
“张伟同志,你不要紧张。”孙副科长开口,语气还算平和,“我们这次来,主要是代表组织,对你进行一些常规的了解。最近厂里听到一些关于你的反映,组织上很重视,本着对你负责的态度,需要核实一下情况。”
“请组织放心!我一定如实汇报,积极配合调查!”张伟挺起胸膛,语气坚定。
孙副科长首先问起了技能大赛和修复零件的事情,这显然是举报信的核心内容。
张伟早有准备,他没有直接辩解,而是从“思想根源”谈起:
“孙科长,关于技能大赛,我认为那不仅仅是一次技术考核,更是对我们青年工人是否将个人前途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的一次检验!”他目光炯炯,“当时我面对考题,想到的不是个人的胜负得失,而是我们国家工业建设对高精度零件的迫切需求!那些所谓的‘理论’,可能听起来有些…非常规,但那是我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尝试进行的一种突破性思考!目的是为了探索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加工方法!至于结果,那是评委领导和广大工友对我这种敢于思考、敢于尝试精神的肯定!”
他巧妙地将“忽悠”包装成了“突破性思考”,将“运气”归结为“精神的肯定”。
孙副科长不置可否,继续问:“那修复零件呢?听说你之前表现平平,那次却超水平发挥?”
张伟脸上露出回忆的神色,语气带着点“技术人员的执着”:“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复研究杨师傅的操作,对照技术手册,思考每个动作背后的力学原理和精度控制逻辑。那天,可能是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也可能是…一种福至心灵的状态?当我拿起那个零件时,所有的知识点仿佛在脑海中融会贯通了,手上的感觉也格外清晰。我觉得,这离不开平时扎实的学习和思考积累,也离不开师傅的悉心教导和车间提供的实践平台!”
他把“开挂”说成了“厚积薄发”和“福至心灵”,再次将个人能力与集体培养挂钩。
孙副科长的问题开始转向思想层面,提到了“行为艺术”和《母猪产后护理》。
张伟的表情变得更加“严肃”和“深刻”:
“领导,我认为,劳动不仅仅是体力的付出,更是精神的锤炼和思想的升华!”他开始了他的“劳动哲学”,“我那些打扫卫生的方式,可能看起来有些…特别,但那是我在尝试将‘精益求精’、‘尊重规律’的技术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方法,追求极致!这难道不是我们工人阶级应有的品质吗?”
“至于那本书…”张伟叹了口气,表情“痛心”而“坚定”,“那是我思想不够成熟时犯下的错误!我错误地进行了跨领域联想,险些偏离了正确的研究方向!幸好组织及时教育,让我幡然醒悟!主动上交,是我与错误思想彻底决裂的宣言!这件事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时刻保持思想警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业技术研究中去!”
他再次将“荒诞”行为拔高到“精神锤炼”和“思想斗争”的层面,把上交养猪书塑造成“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型。
整个谈话过程中,张伟对答如流,语气诚恳,眼神坚定,始终紧紧围绕“国家需要”、“技术报国”、“思想进步”这几个核心关键词,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有点“轴”、有点“怪”,但绝对“根正苗红”、“一心为公”的技术青年形象。他甚至几次主动“检讨”自己“学习不够深入”、“思想有时会产生不必要的联想”,态度谦逊得让人挑不出毛病。
孙副科长那锐利的目光,在张伟身上扫了一遍又一遍,试图找出哪怕一丝一毫的破绽或心虚,但最终,他只看到了一片“赤诚”(演技)和…难以理解的“纯粹”(人设)。
李干事在一旁听着,心里更是暗暗点头。他虽然觉得张伟有些话说得有点…过于高大上,但那份积极向上的劲头和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姿态,是做不了假的。跟举报信里那些恶毒的揣测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谈话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最后,孙副科长合上了记录本,脸上的严肃缓和了不少。他站起身,拍了拍张伟的肩膀(感觉小伙子肩膀挺硬朗),语气缓和了许多:
“张伟同志,你的情况我们基本了解了。你的一些想法和做法…确实比较独特。”他再次用到了这个词,“但看得出来,你本质是好的,是积极要求进步的,技术上也肯钻研。组织上是信任你的。至于那些不实之言,你不要有负担,安心工作,继续努力!”
“谢谢组织信任!我一定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努力学习,踏实工作,为祖国的工业建设贡献全部力量!”张伟声音洪亮,站得笔直,像一个接受检阅的士兵。
调查组三人离开了张伟的小屋。出门时,孙副科长对等在门口的易中海和刘海中微微点了点头,意思是“没什么大问题”。
躲在门后的许大茂,看到调查组不仅没把张伟怎么样,孙副科长临走时甚至还拍了拍张伟的肩膀,顿时眼前一黑,感觉天旋地转,差点又是一口气没上来!
又失败了!而且败得比上次还彻底!他处心积虑的举报,反而成了张伟在领导面前展示“根正苗红”的垫脚石!
【叮!‘根正苗红’表演大获成功!成功通过组织审查,并赢得调查组初步信任!完美化解举报信后续危机!奖励结算:技能点+3,‘孙副科长的印象分’+1,‘许大茂的绝望’+mAx!当前技能点余额:25点!】
听着旁白的汇报,张伟关上门,靠在门板上,无声地笑了。
25个技能点了!真是风险与收益并存啊!
他走到窗边,看着调查组远去的背影,以及院里那些神色复杂的邻居们,轻轻吐出一口气。
“根正苗红?”他低声自语,嘴角勾起一抹只有自己懂的弧度,“老子演起来,连自己都差点信了!”
这场风波,再次以他的完胜告终。许大茂的棺材板上,又被他自己亲手钉上了一颗钉子。
而张伟的“独特”形象,在经过了“组织认证”的考验后,变得更加坚不可摧。
接下来,就该轮到他,主动出击,给那些不安分的禽兽们,找点“乐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