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特的私人飞机在肯尼迪机场降落时,他透过舷窗看到了下面黑压压的人群。闪光灯连成一片,把八月的纽约黄昏照得忽明忽暗。
“这他妈是来接总统还是来接球员?”李特咕哝了一句,把棒球帽往下压了压。
他的经纪人马修·琼斯从对面座位上探过身,脸上堆着职业性的兴奋:“李,欢迎来到纽约!看看这阵势,ESpN、tNt、纽约时报都来了。老天,那边是不是还有cNN?”
飞机缓缓停稳,舱门打开的那一刻,声浪扑面而来。李特深吸一口气,迈步走下舷梯。他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和牛仔裤。
“李特!看这边!”
“欢迎来纽约!”
“你会带领尼克斯夺冠吗?”
记者们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挤在隔离栏外,伸出来的话筒几乎要捅到他脸上。机场保安手拉手组成人墙,艰难地开辟出一条通道。
“李特先生,首次以尼克斯球员身份落地纽约,感觉如何?”
“感觉……”李特顿了顿,环顾四周疯狂的人群,“像被扔进了摇滚演唱会现场,而且我还是主唱。”
这句接地气的比喻引得记者们一阵轻笑。
去曼哈顿的路上,马修兴奋地翻着行程表:“听着,李,接下来48小时你会像总统候选人一样忙。多兰先生明天早上要亲自见你,然后下午是官方新闻发布会。晚上有个ESpN的独家专访,后天……”
车队直接开到了麦迪逊广场花园。虽然已是晚上,但这座传奇球馆依然灯火通明。令李特意外的是,球馆门口竟然聚集着数百名球迷,他们举着临时制作的牌子——“欢迎李特!”“纽约救世主!”“77号新时代!”
当他下车时,人群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一个小男孩奋力挤到前面,递给他一个尼克斯的帽子:“李,能给我签个名吗?你会带领我们打败夺冠的,对吧?”
李特接过笔,在帽檐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他蹲下来,与男孩平视:“听着,孩子,我谁也不保证能打败。但我保证,每个晚上我都会让对手脱层皮。”
男孩的眼睛亮了起来。
第二天早晨,李特被接到麦迪逊广场花园顶层的办公室。尼克斯老板詹姆斯·多兰——这位有线电视帝国的继承人,正坐在一张硕大的办公桌后弹着吉他。
“李特!欢迎来到世界上最伟大的篮球俱乐部!”多兰放下吉他,热情地迎上来与他握手,“我看了你上赛季对热火的那场41分,老天,韦德在你面前像个高中生。”
“谢谢,多兰先生。”
“叫詹姆斯就行。”多兰拍拍他的肩,带他走向落地窗,“看看这景色,整个曼哈顿都在你脚下。这里是纽约,孩子。在这里成功,你就是上帝。”
多兰点了根雪茄,吞云吐雾:“我已经告诉以赛亚,球队完全围绕你建设。马布里?如果他不想配合,就让他滚蛋。你想要什么球员?尽管开口。”
李特保持微笑,心里却明镜似的。这位以冲动闻名的老板,今天能把你捧上天,明天可能就会因为一场失利在更衣室大发雷霆。
下午的新闻发布会更是夸张。mSG的剧院里挤满了来自全球的媒体,长枪短炮对准主席台。当李特穿上尼克斯的77号球衣亮相时,闪光灯亮得像爆炸一样。
“李特,为什么选择77号?”
李特对着话筒说,“我喜欢这个数字。看起来像两把镰刀,很适合收割比赛。”
台下响起一阵笑声和掌声。
“纽约的压力和印第安纳完全不同,你准备好了吗?”
“压力?”李特挑了挑眉,“在印第安纳,输球后会有老太太在超市里教你该怎么打球。在纽约,至少我只需要听你们说。”
又是一阵哄笑。他的幽默和从容,与纽约媒体预想中那些沉默亚裔形象相去甚远。
发布会后,马修带来了更令人振奋的消息。
“阿迪和耐克松口了!”经纪人难掩兴奋,“他们都愿意提供签名鞋合同了。耐克报价5年4000万,阿迪更狠,5年4500万外加销售额分成!”
李特点点头,脸上却没有太多惊喜。他想起昨天多兰办公室那扇落地窗,整个曼哈顿的繁华尽收眼底。那种感觉很容易让人飘飘然,以为自己真的成了这座城市的主人。
但他心里清楚得很:纽约像个镀金马桶,看着光鲜亮丽,但你要是真信了自己配得上这一切,转天就能被冲进下水道。
当晚,李特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是他父亲李建国打来的。
“儿子,到纽约了?”
“嗯,刚开完发布会,阵势比夺冠那年还大。”
“正常,纽约就是这样。”李建国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静,“有件事,国内有个老朋友联系我。你知道大郅吗?”
李特愣了一下:“当然知道,第一个进NbA的中国人。”
“他在迈阿密的合同结束了,想找个新球队。有人找到我希望……嗯,看你能不能帮忙牵个线,让他在纽约打一两年。”
李特握着电话,眉头微皱。他立刻明白了这背后的含义——这不只是帮个忙那么简单。大郅作为中国篮球的先行者,虽然在美国发展不如预期,但在国内的影响力依然巨大。如果他能在尼克斯与自己联手……
“爸,这事我不能直接跟多兰或托马斯说。”李特思考片刻,“但我可以让马修以商业角度向球队提议。引进大郅能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这对尼克斯的商业开发有利。”
“好,你把握分寸。”李建国顿了顿,“记住,儿子,纽约的灯光很亮,但别让它照花了眼。球场上见真章。”
挂掉电话,李特走到酒店房间的窗前。纽约的夜景璀璨夺目,时代广场的霓虹灯将夜空染成彩色。
他想起印第安纳那些安静的夜晚,想起雷吉·米勒在更衣室的最后一次演讲,想起父亲用物理学原理分析他的投篮弧线。
名利场的喧嚣就像窗外的霓虹,绚烂却虚幻。真正的战斗,将在几个月后在那座被称为“麦加”的球馆里展开。
他拿起手机,拨通了训练师的号码:“嘿,给我找个今晚能训练的场地。对,就现在。”
纽约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而它的新宠儿,却选择走向体育馆。
当篮球在空荡荡的球馆里发出有节奏的拍打声时,李特感到一种久违的踏实。外面的世界再喧嚣,这里的规则始终不变——把球投进那个该死的篮筐。
他运球,起跳,出手。篮球划破空气,空心入网。
“纽约,”他轻声自语,接住弹回来的球,“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