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别了那座浸润着水汽与新生气息的江南小镇,凌霄并未停留,身形飘忽间,已至太湖之畔。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远山如黛,舟帆点点,景致开阔而秀丽,与少室山的雄浑肃杀、小镇的温婉琐碎又是另一番光景。
他的目光,越过那万顷碧波,投向了湖心一处若隐若现的岛屿。那里,便是姑苏慕容氏的根基所在——参合庄。
身形微动,踏水无痕,如一片柳絮般掠过湖面,悄无声息地落在了岛屿之上。与想象中的武林世家重地不同,岛屿之上并无多少人工雕琢的痕迹,林木幽深,怪石嶙峋,唯有沿着小径深入,方能见到一些依势而建的亭台楼阁,风格古朴,却透着一股难言的雅致与……孤高。
只是,这份雅致与孤高,如今却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寂寥与衰败。
庄门虚掩,并未上锁,却也无人看守。轻轻推开,发出“吱呀”一声轻响,在寂静的岛上显得格外刺耳。门内庭院,青石板缝隙间已探出顽强的杂草,落叶堆积,显然已有多日未曾打扫。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空屋特有的、混合着淡淡霉味与尘土的气息。
凌霄缓步其中。还施水阁、听香水榭……这些在江湖传闻中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名字,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屋舍。书架之上,那些记载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精要的武功秘籍早已被搬空,或许是被慕容复带走,或许是散佚他处。唯有几卷残破的经史子集散落在地,被虫蛀鼠咬,无人问津。
他走到那间闻名遐迩的“还施水阁”窗前。窗外正对太湖,视野极佳,烟波浩渺,风云变幻,尽收眼底。可以想见,慕容博、慕容复父子曾无数次站在此处,远眺这壮阔湖山,心中盘算的,却是那远在北方、早已化为历史的“大燕”万里江山。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凌霄轻声念出这八个字。这门武功堪称江湖一绝,巧妙绝伦,足以令慕容氏屹立武林之巅。然而,创出这门武功的初衷,恐怕并非为了武道极致,而是为了那“复国”的执念服务——了解天下武功,方能更好的模仿、利用、甚至克制。一门本该闪耀智慧光芒的绝学,从诞生之初,便带上了一层沉重的功利与阴霾。
权势、名声、复国……慕容氏数代人为之奋斗、为之疯狂、甚至不惜掀起无数腥风血雨的目标,如今安在?
红颜化枯骨,霸业成笑谈。
站在这空寂无人的水阁中,感受着时光流逝留下的痕迹,凌霄心中并无多少胜利者的感慨,亦无对失败者的嘲讽,唯有对“执念”二字的深深唏嘘。
人力有时而穷,天命渺不可测。强求那本不属于自已、或早已被历史长河湮没的东西,最终不过是画地为牢,将自已与身边之人一同拖入无底深渊。慕容博机关算尽,落得皈依佛门;慕容复执迷不悟,精神崩溃,不知所踪;这曾经显赫一时的参合庄,也只剩下断壁残垣,空对一湖烟雨。
这太湖依旧烟波浩渺,这天地依旧运行不息,不会因任何人的野心或悲欢而有丝毫改变。
他在庄内盘桓半日,足迹遍及各处,神识细细扫过,再无发现任何与慕容氏野心相关的隐秘,也无任何值得留意的武功传承。这里真正有价值的,或许只剩下这湖光山色,以及那足以警醒后人的、关于野心与执念的教训。
当日头偏西,湖面泛起金色粼光之时,凌霄最后看了一眼这片承载了一个家族百年悲欢与虚妄梦想的岛屿,转身,一步踏出,便已到了湖畔。
身后,参合庄在暮色中静默,如同一个被遗忘的旧梦。
至此,与慕容家相关的一切因果,算是彻底了结。这段延续了数十年的恩怨,从少室山上的血仇揭露,到此地的凭吊怀古,画上了一个苍凉而完整的句号。
经历此番游历,目睹并参与了诸多重大变故,引导了数段重要因果的走向,凌霄感觉自身道心愈发圆融通透,对红尘万象、世事变迁的感悟更深一层。那层通往“炼虚合道”之境的壁垒,已薄如蝉翼,仿佛只要一个恰当的契机,便能水到渠成,身与道合。
契机将至,却非此刻。
他目光投向更远的南方,那里似乎还有未尽的缘法。身形微动,化作一道淡淡的青影,沿着湖岸,飘然远去。
太湖烟波,千古如斯,映照着道人远去的背影,也埋葬了一段关于野心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