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淮安府境内。时值深冬,万物萧瑟,一支衣衫略显褴褛,但眼神锐利、行动迅捷的军队,正悄无声息地穿行在丘陵河谷之间。他们的旗帜上,绣着一个醒目的“李”字,正是被弘光朝廷加授镇北将军、封靖虏侯,却始终游离于体制之外,活跃在敌后的李定国部。
自芜湖血战与南京解围时初露锋芒后,李定国便率部深入敌后,依托山东、河南交界处的山区和微山湖、昭阳湖等水网地带,与清军周旋。他们行踪飘忽,时而化整为零,骚扰清军粮道,袭击小股清军;时而聚零为整,攻打防守薄弱的县城,开仓放粮,补充给养。
此时,李定国正伏在一处山岗上,用一支缴获的单筒望远镜,观察着远处官道上的一支清军运粮队。这支队伍约有五百人,押送着上百辆大车,显然是供给前线多铎大军的。
“侯爷,打不打?”身旁的副将低声问道,眼中闪烁着嗜血的光芒。
李定国放下望远镜,冷静地分析:“护军五百,皆是绿营兵,战力一般。但此地离宿迁清军大营不过三十里,一旦被缠住,援军顷刻便至。我们的目标是粮食,不是硬拼。”
他略一思索,下令道:“让老三带两百人,从前面山谷佯攻,吸引注意。你带一百精锐,多带火油、震天雷,从侧后绕过去,烧了他们的粮车!记住,打了就走,不可恋战!我带其余人马接应!”
“得令!”
命令迅速传达下去。很快,前方山谷响起了喊杀声和零星的火铳声,运粮队的清军果然被吸引,纷纷向前集结。就在这时,后方突然爆发出更大的骚乱,火光冲天而起!李定国派出的精锐小队如同鬼魅般出现,将点燃的火油罐和震天雷疯狂地投向粮车。干燥的粮草瞬间熊熊燃烧,清军后方大乱。
李定国见目的达到,立刻下令发射信号火箭。袭击部队毫不犹豫,迅速脱离接触,消失在复杂的山林之中。等宿迁方向的清军援兵赶到时,只看到一地狼藉和烧成焦炭的粮车,袭击者早已不知所踪。
类似的场景,不断在清军控制区的腹地上演。李定国就像一根扎在多铎背后的毒刺,虽然不足以致命,却让他寝食难安,不得不分出大量兵力用于保护后勤线,极大地牵制了清军的正面进攻力量。
而就在李定国在敌后掀起烽火的同时,一支风尘仆仆的使团,历经千辛万苦,漂洋过海,终于抵达了南京。他们来自大明的传统藩属——朝鲜。
朝鲜在丙子胡乱后,被迫臣服于清廷,但国内“尊明攘清”的思想始终存在。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尤其是在淮西取得大捷的消息传到朝鲜后,使得朝鲜国内深受震动。以麟坪大君李?术为首的一些亲明派,秘密派遣使者,携带国书和礼物,绕道海上,冒险前来南京朝贺,试探南明朝廷的态度和实力。
朱慈烺在武英殿接见了朝鲜使者。使者一行人身着朝鲜官服,恭敬地行三跪九叩大礼,献上国书和贡礼,言辞恳切,表达了对大明正统的尊崇和对弘光皇帝中兴的期盼,同时也隐晦地诉说了朝鲜在清廷压迫下的艰难处境。
朱慈烺心中明了。朝鲜使者的到来,政治意义巨大。这代表着南明政权的合法性和影响力,已经开始重新辐射到周边藩属。虽然朝鲜目前无力提供实质性的军事援助,但其地理位置重要,若能重新将其争取过来,甚至只是保持秘密联系,对未来从海上牵制清军、乃至未来可能的联合作战,都有积极意义。
他温言抚慰了使者,重申了大明与朝鲜的宗藩情谊,严厉谴责了清廷的侵略行径,并慷慨赏赐了使者一行。同时,他秘密吩咐韩赞周,安排可靠人员与朝鲜使者进一步接触,详细了解朝鲜国内情况以及清军在朝鲜的动向。
李定国在敌后的活跃与朝鲜使者的到来,从两个不同的方向,预示着这场战争的复杂性和广袤性,它不仅仅是明清双方在江淮主战场的对决,更牵扯到了广阔敌后战场乃至国际关系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