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遭遇战,如同雨季本身一样,在金国东部战区的西部雨林和荒原中,反复上演,几乎成为常态。卡桑加民兵团的活动范围如同滴入水面的墨迹,在一次次战斗中以卡桑加为中心,缓慢而坚定地向四周渗透、扩张。
季博达的指挥帐篷里,地图上的标记变得越来越密集,红蓝箭头交错。他不再仅仅满足于歼灭敌人和掠夺物资,而是将这片广袤的战场,变成了锤炼他这支新生力量的巨大熔炉。
他的兵力部署,开始了精密的轮换与调整:
· 一营(半耳) 在完成矿区接防、稳固后方之后,也会定期被轮换到前线,参与对政府军小型据点的拔除作战,锻炼其攻坚和定点清除能力。
· 二营(狂龙) 与 三营(丧彪) 的配合愈发默契。狂龙的猛打猛冲与丧彪的冷酷收割形成了完美互补。他们时而分兵扫荡,时而合兵一处,专挑敌人移动中的部队或临时营地下手,将“主动歼灭”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 四营(老鼠) 在卡桑加经过短暂休整和补充新兵后,也会被投入战场,负责一些相对固定的防线守卫或对特定区域的清扫任务,让新兵在相对可控的环境下感受战场氛围,见见血。
· 五营(小红) 则更多地承担了辅助巡逻、侦察、以及小规模快速反应的任务,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轮战的目的非常明确:
1. 实战淬火: 让每一个营,每一位士兵,都在真实的枪炮声中成长。新兵脸上的恐惧逐渐被坚毅取代,稚嫩的动作变得熟练老辣。他们学会了如何在雨中保养武器,如何利用地形掩护,如何在炮火下保持通讯,更重要的是,他们习惯了死亡,无论是敌人的,还是身边战友的。
2. 磨合协同: 各营之间的配合从最初的生疏,逐渐变得行云流水。一营拔点时,会提前通知侧翼的二营注意可能的溃兵;三营收割时,会习惯性地为随后可能来接防的四营留下标记和情报;小红的五营则像灵敏的触角,为各个主力营提供着战场感知。季博达有意安排不同营进行联合作战,让指挥官们学会在战场上信任并支援兄弟部队。
3. 检验战术,完善体系: 每一次战斗,无论是成功的还是付出代价的,都会被总结。哪种迫击炮火力配置最有效?面对敌军装甲车辆,火箭筒小组如何隐蔽接敌?夜间渗透的最佳编组是怎样的?这些用鲜血换来的经验,被迅速提炼,融入到卡桑加民兵团的日常训练和战术条例中。
雨,依旧时断时续。战斗,也依旧在不同的角落爆发、结束。
但卡桑加民兵团,已不再是当初那支依靠奇袭和勇悍作战的队伍。他们正在从一群为了生存而战的民兵,向着一支拥有统一战术思想、良好协同作战能力、并能从战斗中不断学习和进化的地方强权武装蜕变。
季博达站在指挥帐篷里,听着外面传来的、各营轮换出发时的喧嚣与口令声,眼神深邃。他知道,持续不断的轮战消耗的不只是敌人,也在消耗他自己的兵力与物资。但他更清楚,只有经过这雨季熔炉的反复锤炼,去除杂质,锻打出韧性,卡桑加这块“铁”,才能真正变成无坚不摧的“钢”,才能在这片混乱的土地上,打下真正属于自己的根基,面对未来更强大的对手。
雨季即将过去,而卡桑加的锋芒,已然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