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寄存处】
本文基于虚拟与现实世界结合的架空世界,可能有部分情节不合理,勿喷!
宝子们可以特别关注一下作者的新书《榕夏微光》,这本书是情感部分(第8章起)的前传,宝子们对情感部分感兴趣的可以先阅读它。希望各位宝子能多多支持,谢谢啦!
前9章均进行了部分修改及重写,希望宝子们可以多多支持。
正文开始
清河政法大学,被誉为政法人才的摇篮。梧桐掩映的校园里,弥漫着法学典籍的墨香与思辨求真的气息。
在这里,年轻的祁国栋度过了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四年——他以惊人的天赋和勤奋,完成了常人需要更长时间的本硕博连读,期间还因成绩优异数次跳级,成为了校园里的一段传奇。
他的博士论文答辩刚结束不久,导师陈建国教授将他叫到了办公室。
“国栋,答辩委员会的评价很高。”陈教授看着自己最得意的门生,眼中满是欣慰,但语气却带着一丝深意,“以你的学术能力,留校任教,或者进入顶尖的研究机构,前途不可限量。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另一条路?”
祁国栋微微一怔,他沉浸在学术世界中多年,虽心怀天下,但对自己的未来路径尚未有极其明确的规划。
陈教授站起身,从书架上抽出一份文件,递到他面前。“这是今年的选调生招录公告。省委组织部直接来学校要人,目标是培养未来的执政骨干。”他目光深邃地看着祁国栋,“学问做得再深,最终还是要用于实践,服务于民。你的格局、你的韧性、你的理想主义,书斋里装不下,需要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我认为,这条路,适合你。”
祁国栋接过那份还带着油墨香的公告,纸张很轻,但他感觉分量极重。
选调生,这意味着将离开熟悉的校园和相对单纯的学术环境,直接投身到基层,到中国政治体系的最前线去。
几乎在同一时间,他的同窗挚友,同样才华横溢的孙陆雨,也被他的导师进行了类似的谈话。
孙陆雨思维缜密,处事沉稳,与祁国栋的锐意进取相得益彰。
当晚,两人在学校东门外那家吃了无数次的“老地方”面馆碰头。狭小的店面,昏黄的灯光,空气中弥漫着牛肉汤的香气。
“陈教授也找你了?”祁国栋搅动着碗里的面条,问道。
孙陆雨推了推眼镜,点点头:“嗯。你怎么想?”
祁国栋放下筷子,目光灼灼:“说实话,之前没细想。但今天看了公告,听了老师的话,心里……好像有团火被点着了。读万卷书,终究要行万里路。我们的法律条文、政策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其价值,才能真正惠及百姓。我想去试试。”
孙陆雨沉吟片刻,他考虑得更具体些:“选调生起点不低,但要去基层,条件可能艰苦,关系盘根错节,不比在学校做学问简单。”
“正因为不简单,才有挑战,才有意义!”祁国栋语气坚定,“陆雨,我们学了这么多年,不是为了给自己谋个清闲的职位。如果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哪怕只是在一个乡镇、一个县区,按照我们的理解和理想,去推动一些改变,哪怕只是一点点,这不正是我们求学的初衷吗?”
他看着孙陆雨,眼神清澈而充满力量:“一起去吧!有个照应,也能互相砥砺。”
孙陆雨看着好友眼中熟悉的光芒,那是每当遇到真正感兴趣、愿意全力以赴的事情时才会出现的眼神。他心中的天平彻底倾斜,露出了笑容:“好!一起去!看看我们这身学问,到底能在现实中激起多大的水花。”
决心已定,接下来便是紧张的备考。选调生考试竞争激烈,汇聚了全国顶尖高校的精英。
两人将博士论文收尾工作完成后,便泡在图书馆,针对行政能力、申论、政策分析等进行强化训练。他们互相提问,模拟面试,常常为了一个案例的解决方案争论到深夜。
压力巨大,但目标明确,使得这段时光充满了奋斗的激情。
笔试、面试、体检、政审……关关难过关关过。当最终的拟录取公示名单贴在省委组织部的公告栏和学校官网时,“祁国栋”、“孙陆雨”两个名字,赫然在列。
公示期的那几天,天气格外晴朗。没有收到任何异议反馈,意味着他们顺利通过了所有程序。
离校前夜,两人再次来到“老地方”面馆,破例点了两瓶啤酒。
“通过了。”祁国栋举起酒杯,语气平静,却掩不住眼底的激动。
“嗯,通过了。”孙陆雨与他碰杯,笑容释然而充满期待。
没有过多的言语,一切尽在酒中。他们知道,从明天起,人生的轨迹将彻底改变。他们将告别象牙塔,踏入一个充满未知、挑战,也充满机遇与责任的广阔天地。
“还记得陈教授说的吗?”祁国栋望着窗外车水马龙的街道,那是校园之外的真实世界,“他说,我们这代人,注定要承担更多。”
孙陆雨点点头:“那就让我们,从最基层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看看能走到哪里吧。”
那个夜晚,清风拂面,星辉满天。两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怀揣着用知识改变世界、服务人民的朴素理想,带着师友的殷切期望和彼此的坚定支持,站在了梦想启航的港口。
前方,是波澜壮阔的时代,是等待书写的人生篇章。他们或许未曾预料到未来将经历的惊涛骇浪和璀璨荣光,但此刻,决心如铁,初心如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