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祁国栋已经站在榕华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图前。这张图纸在他办公室墙上挂了很久,上面的许多规划还停留在纸面上。作为县长,他深知开发区对榕华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也清楚推进工作的艰难。
“县长,各部门负责人已经到齐了。”秘书小陈轻声提醒。
祁国栋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西装:“走吧,开会。”
会议室里,各部门负责人正襟危坐。祁国栋开门见山:“今天只有一个议题:如何加快推进开发区建设。多年来,开发区进展缓慢,我们必须找到症结所在。”
发改局局长首先发言:“土地征收是个大问题。规划区内有78户居民和3家企业需要搬迁,阻力很大。”
环保局局长接着说:“环评也是个难题。开发区毗邻清水河,环保要求特别严格。”
财政局局长面露难色:“资金缺口很大。光基础设施投入就需要5个亿,县财政根本负担不起。”
问题一个接一个,会议室气氛凝重。祁国程认真记录着每个问题,眉头越皱越紧。
散会后,他把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留下来:“老王,你实话告诉我,最大的困难到底是什么?”
王主任叹了口气:“县长,最难的是人心。群众不相信开发区能搞成,干部们也缺乏信心。”
这句话点醒了祁国栋。他意识到,开发区建设不仅是资金和土地问题,更是信心和决心问题。
第二天,祁国栋带着班子成员直接住进了开发区指挥部。他在动员会上说:“从今天起,这里就是我们的前线指挥部。问题不解决,我们就不回去!”
第一步是解决土地征收问题。祁国栋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而是带着工作组成员直接进村入户。
在李家村,一位老人激动地说:“我家祖祖辈辈住在这里,凭什么让我们搬?”
祁国栋没有急着讲政策,而是耐心倾听。原来老人担心搬迁后找不到生计,孙子上下学也不方便。
了解情况后,祁国栋现场办公:“李大爷,您看这样行不行?我们在安置区配套建设农贸市场,优先安排被征地群众经营。学校也会同步建设,保证孩子们上学方便。”
老人将信将疑:“你说的话能算数吗?”
祁国栋当即表态:“我以县长名义担保!如果做不到,您直接来找我!”
这样的场景在各个村落重复着。祁国栋要求工作组成员:“不要简单执行政策,要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只要真心为群众着想,就一定能找到解决办法。”
一个月下来,征地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78户居民全部签订协议,3家企业也达成搬迁意向。
但资金问题依然棘手。5个亿的投资对榕华县来说是个天文数字。祁国栋决定亲自带队去省里争取资金。
在省发改委,他带着精心准备的申报材料,详细阐述开发区的发展前景和资金需求。但得到的回复却是:“今年预算紧张,你们这个项目还得再等等。”
回程车上,同行的干部垂头丧气。祁国栋却突然说:“省里不给钱,我们就自己想办法!”
他连夜召开视频会议,提出创新思路:“我们可以采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申请专项债券,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
这个大胆的想法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县长,这样风险太大了吧?”
祁国栋坚定地说:“等靠要永远没有出路!只要论证充分、监管到位,完全可以大胆尝试!”
在祁国栋的推动下,榕华县成立了全省首个开发区ppp项目工作专班。他亲自带队与投资方谈判,经常谈到深夜。
有一次,谈判陷入僵局。投资方要求在收益分配上占更大比例,这与县里的底线差距很大。谈判从早上持续到凌晨,双方都精疲力尽。
祁国栋红着眼睛说:“各位,我们谈的不是利益分配,而是合作共赢。开发区建成了,你们获得的不仅是经济回报,更是参与一个区域发展的历史机遇。”
这番话打动了投资方代表。最终双方达成共识,签订了合作协议。
资金问题初步解决,环保问题又摆在面前。开发区毗邻清水河,环保要求极其严格。有专家甚至建议调整规划,避开生态敏感区。
祁国栋却提出:“我们不能因为环保要求高就退缩,而要把它变成开发区的优势!”
他邀请国内顶尖的环保规划设计院,为开发区量身定制绿色发展方案。“我们要建设的是生态型开发区,不仅要经济发展,更要绿水青山。”
这个理念得到了环保部门的支持。开发区规划增加了生态廊道、污水处理中心、绿色建筑等要求,虽然增加了初期投入,但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难的还是招商引资。开发区基础设施刚开工,很多企业持观望态度。招商团队跑了几个月,收获甚微。
祁国栋决定改变策略:“我们不能等着企业来,要主动创造投资机会。”
他提出“定制化招商”思路:根据开发区产业定位,主动对接目标企业,针对性地提供配套服务。
为了引进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祁国栋十次登门拜访,详细了解企业需求。当企业提出人才短缺的担忧时,他当场承诺:“我们可以与职校合作,开设定向培养班!”
真诚打动了企业,最终决定在开发区投资建厂。这个龙头项目的落户,产生了示范效应,陆续有配套企业跟进投资。
在开发区建设过程中,祁国栋特别注重防止腐败问题。他推行“阳光开发”模式,所有项目招标、资金使用全部公开透明。
有一次,一个工程老板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他,想承揽工程。祁国栋坚决拒绝:“开发区的每一个项目都要公开招标,我无权也不会私下承诺。”
那人还不死心:“祁县长,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嘛。”
祁国栋正色道:“在我这里,规矩就是规矩!开发区建设是百年大计,绝不能留下任何隐患!”
这件事传开后,再也没有人敢打歪主意。开发区的营商环境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经过半年多的奋战,开发区初具规模。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道路管网四通八达,招商企业陆续投产。
在开发区首批项目投产仪式上,祁国栋激动地说:“这一路走来很不容易,但我们坚持下来了!开发区的建成,将为榕华县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更让他欣慰的是,当初质疑的群众也尝到了甜头。被征地的农民不仅在安置区有了新家,还在开发区找到了工作。那位最初反对搬迁的李大爷,现在在开发区当保安,见到祁国栋就笑:“祁县长,幸亏当初听了你的!”
然而,祁国栋没有满足于此。他又开始规划开发区二期工程,还提出要建设配套的生活区和创新园区。
孙陆雨打趣道:“老祁,你这真是要把开发区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养啊!”
祁国栋认真地说:“开发区不是政绩工程,而是榕华县未来发展的希望。我们要把它建设好,运营好,让它真正造福百姓。”
夜幕降临,祁国栋独自站在开发区观景台上,望着灯火通明的园区。从一片荒地到现代化园区,这其中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开发区的未来还需要持续投入和精心培育。但他相信,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榕华县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远处的工地上,塔吊还在运转,新的厂房正在拔地而起。祁国栋微笑着,知道这座开发区不仅承载着经济发展的希望,更承载着榕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这个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