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清晨,天光微亮。高桥省委大院门前,没有往日的轿车长龙,只有三辆干净整洁的旅游大巴静静停靠。这是新任省委书记祁国栋定下的新规矩——本次下乡考察,省委班子成员一律乘坐大巴,与来自邻省的考察团同行,轻车简从,务实高效。
祁国栋第一个到达,他穿着一件普通的深色夹克,脚上是便于行走的运动鞋,精神抖擞。他微笑着与陆续到来的省委常委、副省长们打招呼,也热情地迎接着邻省考察团的成员。
“老李,这次委屈你们了,跟我们挤大巴。”祁国栋握着邻省带队领导的手,语气真诚。
“祁书记这是哪里话!”邻省李副书记笑道,“坐大巴好啊,路上还能多交流,看得也更真切。你这股清新务实之风,值得我们学习啊!”
人员到齐,祁国栋率先登上第一辆大巴,他没有走向预留的前排座位,而是直接坐在了车厢中段靠窗的位置,将前面的座位留给了年纪稍长的同志和考察团成员。这一细微的举动,让在场不少干部心生感触。
车队平稳驶出省城,沿着高速公路,向着此次考察的第一站——一个曾经贫困、如今依靠特色种植脱贫致富的山区县驶去。
车上,没有冗长的书面汇报,祁国栋拿起车载麦克风,化身“讲解员”。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窗外掠过的田野、村庄和正在建设中的项目。
“大家看右边,那片现代化的温室大棚,就是我们省重点扶持的智慧农业示范区,引入了物联网技术,节水节肥,产量和品质都上去了。”
“前面快要进入山区了,大家注意看盘山公路两侧的护坡,我们采用了新的生态防护技术,既稳固了山体,也恢复了植被……”
他的介绍深入浅出,既有宏观数据,又有生动细节,甚至还能讲出某个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小故事、小波折。邻省考察团的成员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问,祁国栋和分管相关工作的省领导一一解答。车厢里气氛活跃,更像是一场移动的研讨会、交流会。
省委班子其他成员看着祁国栋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这位新书记,不仅是在向下考察,更是在向上展示高桥省务实、开放的新形象,也是在用行动告诉他们,领导干部应该怎么当——要深入一线,要掌握实情,要成为工作的行家里手。
经过几个小时的行程,车队抵达山区县。没有直奔县委会议室,而是直接开到了一个万亩生态果园的观景平台。
深秋的果园,硕果累累,空气中弥漫着果香。果农们看到这么多“大领导”突然到来,有些紧张。祁国栋笑着走上前,随手从一个果篮里拿起一个果子,在衣服上擦了擦,就咬了一口。“嗯!甜!汁水足!”他赞不绝口,然后很自然地和旁边的老果农聊了起来,“老人家,今年收成怎么样?价格还好吗?销路有没有问题?”
老农见他如此平易近人,紧张感顿时消了大半,话匣子也打开了,从种植技术谈到市场行情,再到村里的变化。祁国栋认真听着,不时点头,偶尔回头对分管农业的副省长和县里的干部叮嘱几句:“听到没有?老伯说的这个运输成本问题,要研究一下,看看能不能优化。”“这个品种好,要加大推广力度。”
考察团成员们也纷纷走入果园,与果农、技术人员交流。他们看到的是真实的生产场景,听到的是原汁原味的基层声音。
中午,大家在果园旁的农家乐吃便饭。饭菜是当地的农家菜,简单却富有特色。祁国栋和考察团成员、省委班子成员、县乡干部、果农代表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
邻省李副书记感慨道:“国栋书记,这次下来,真是耳目一新啊!坐大巴、看实情、听真话,这才是真调研!比坐在会议室里听汇报强太多了!”
祁国栋给他夹了一筷子菜,笑着说:“老李,咱们当干部的,脚下不沾泥,心中就没底。高高在上,怎么能做出符合实际的决策?怎么能知道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
下午,考察团又走访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乡村小学和正在建设的农产品深加工厂。祁国栋看得仔细,问得深入,尤其关注那些赵伯雄时期被忽视或中断,但又关乎民生和长远发展的“小事”、“实事”。
夕阳西下,考察结束。回程的大巴上,不少人略显疲惫,但精神却都很振奋。
祁国栋再次拿起麦克风,做了个简短的总结:“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用一天时间,看了些点,听了些情况。我相信,大家看到的,不仅是成绩和亮点,更有不足和问题。这就是我们高桥省的现状,有机遇,也有挑战,但底色是好的,干部群众是想干事、能成事的。”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前一段时间,我们省走了一段弯路,教训深刻!根源就在于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群众!今天这趟大巴之旅,就是要让我们所有人都记住,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力量来自哪里!从省委班子做起,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我们必须也一定能重拾信心,再创辉煌!”
车厢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为这一天充实的收获,是为高桥省展现的新气象,更是为这位带领他们脚踏实地、重新出发的新班长。
祁国栋坐下,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田野和村庄,目光坚定。他知道,这只是开始,重塑高桥省的政治生态和发展路径,还需要付出更多艰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