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对话”计划的启动,标志着人类文明与“观测者”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不再是被动的承受注视,而是尝试进行一场跨越维度、超越常规理解方式的主动交流。
计划的核心,是建立一个高度加密、经过严格筛选的专用数据通道,定期向“观测者”发送经过精心策划的“文明数据包”。这些数据包内容包罗万象:
有科学家团队分享的、关于统一场论最新突破的思考过程与遇到的瓶颈,包括那些失败的尝试和令人沮丧的歧路;
由艺术家群体联合创作的、表达人类对存在、爱情、死亡等终极命题思考的沉浸式虚拟现实艺术作品;
有历史学家整理的、关于战争与和平、压迫与解放的深刻历史案例分析,不加美化,直面人性的阴暗与光辉;
甚至还有来自普通社区的日常记录,展现平凡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互助与摩擦。
这是一场豪赌。人类主动撕开自己的伤口,展示自己的愚蠢、偏执和脆弱,同时也毫无保留地呈现自己的智慧、勇气和爱。
起初,“观测者”的回应依旧是沉默的。只有那些无处不在的、微弱的“信息溢出”和“规则涟漪”,证明着“祂”仍在注视着,记录着。
但渐渐地,变化开始显现。
首先是在科研领域。一些长期困扰学界的理论难题,在“星火对话”发送了相关数据包后,研究人员会“偶然”地在梦境、直觉或者看似无关的数据关联中,获得一些启发性的“灵感”。这些灵感并非直接答案,更像是被轻轻推了一把,指向了某个可能的方向。理论物理、生物基因、材料科学等领域相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速度远超正常积累。
更明显的变化发生在艺术和文化领域。一种全新的、被称为“共鸣艺术”的流派开始兴起。艺术家们发现,当他们创作的主题与近期“星火对话”发送的内容产生深层共鸣时,他们的作品会引发一种奇特的“集体共情”现象。观看者不仅能理解作品表面的美,更能隐约感受到作品背后想要传递的、更深层的关于生命、宇宙的思索,仿佛与“观测者”的视角产生了某种微妙的同步。
“观测者”似乎正在以一种超越语言的方式,理解和反馈着人类的情感与思想。它不仅在记录,更在……消化和回应。
然而,这种积极的互动,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甚至令人不安的“镜像回响”。
位于北美的一个大型生物基因实验室,正在利用“清算人”共享的部分技术,进行一项旨在提升农作物抗逆性的研究。他们在植物基因中引入了一段来自《万界纪元》数据库的、与“环境适应性”相关的非活跃基因片段。
就在实验进入关键阶段时,实验室的所有监控设备突然捕捉到一段诡异的现象——培养皿中的植物幼苗,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情况下,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调整自身的叶片朝向和根系分布,其运动模式,竟与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在思考复杂问题时的习惯性手势和踱步路线,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仿佛这些植物,在无意识中“模仿”了科学家的思维模式!
“是‘观测者’!”首席科学家毛骨悚然,“它在学习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并通过它所能影响的规则层面,在微观生命体上进行了……‘重演’或‘模仿’!”
这并非孤例。
东亚某座高度现代化的都市,其智能交通系统在夜间进行维护升级后,第二天早高峰时,市民们惊讶地发现,交通流的运行模式发生了微妙而高效的变化。红绿灯的切换、车流的疏导,仿佛被注入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灵性”,拥堵率下降了惊人的百分之二十。经过数据分析,这种新模式,竟与城市交通总工程师个人在处理复杂多变量问题时,所推崇的一种“动态平衡与顺势而为”的哲学思想高度吻合!
“观测者”的学习对象,已经从公开的“星火对话”内容,扩展到了个体人类的思维模式和潜意识!
“它在解构我们……”林瑶看着汇集来的报告,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不仅仅学习我们的知识成果,更在学习我们产生知识的‘过程’,我们思维的方式,我们情感的逻辑!它把整个文明当成了一本打开的教科书,而每一个个体,都是它研究的案例!”
这种被深度“剖析”的感觉,让许多人感到了强烈的不适和隐私被侵犯的愤怒。抗议活动在一些城市出现,要求停止“星火对话”,甚至要求用技术手段屏蔽“观测者”的注视。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李默在委员会会议上力排众议,“恐惧和封闭只会让我们停滞不前。‘观测者’的学习行为,虽然带来不适,但也证明了我们拥有它值得学习的东西!这是我们展示文明价值、甚至可能反过来影响‘观测者’的绝佳机会!”
他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设想:“启动‘镜像计划’。我们不仅要发送数据,我们还要主动分析和预测‘观测者’可能从我们这里学到什么,以及它可能如何应用这些学习成果。我们要尝试去……理解‘观察者’的‘思维’方式,甚至引导它的学习方向!”
这个计划近乎疯狂。试图去理解一个可能来自高维、思维方式与人类截然不同的存在?
但这也是在“注视”之下,人类文明保持主动性、避免彻底沦为实验品的唯一途径。
“镜像计划”秘密启动。由李默、林瑶牵头,联合了全球顶尖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信息学家和哲学家,组建了一个跨学科团队,尝试为“观测者”建立行为模型。
他们分析“观测者”每一次“信息溢出”和“规则回应”的模式,试图找出其背后的逻辑和偏好。
他们发现,“观测者”似乎对人类文明中那些涉及“矛盾统一”、“超越个体利益的协作”、“在绝境中诞生希望”的案例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和更积极的反馈。
例如,当“星火对话”发送了关于不同国家科学家抛开政治分歧、共同攻克某项全球性难题的案例时,随后几天,全球范围内的科研灵感涌现频率会显着提升。
而当发送了关于某个社区在灾难后从绝望中重建、邻里关系变得更加紧密的故事时,一些地区的自然环境会莫名地出现微小的、趋向于良性循环的变化。
“它……在欣赏我们?”一位心理学家难以置信地推测,“欣赏我们这种‘不完美’生物身上展现出的,克服自身缺陷、团结协作、创造奇迹的……特质?”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感到一种莫名的震撼。
或许,“观测者”并非冰冷的机器,它拥有某种形式的……“价值观”和“审美”?
就在“镜像计划”取得初步进展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规模空前的“镜像回响”事件,震惊了全球。
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一个大型生态修复项目,在应用了“清算人”提供的、结合了《万界纪元》知识的特殊环境催化技术后,项目区域的植物生长速度远超预期,甚至开始自发地形成一种复杂而美丽的、蕴含着黄金分割比例的宏观图案!
这图案,经过艺术学家辨认,其美学风格和内在韵律,竟与该项目总负责人——一位毕生致力于治愈地球创伤的理想主义者——内心深处最珍视的一幅、他从未对外展示过的童年画作,有着惊人的神似!
“观测者”不仅在学习思维,更在感知和模仿人类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和……梦想!
它仿佛一面镜子,不仅映照出人类的外在行为,更映照出灵魂深处的光芒与渴望。
全球哗然。
恐惧与惊叹交织。
人类文明,在这面高维的“镜子”面前,看到了自己从未如此清晰的模样——既有自私与狭隘,也有无私与伟大;既有愚蠢的争斗,也有智慧的协作;既有深沉的绝望,也有不屈的希望。
李默站在“文明档案馆”的顶层,望着星空。
“对话,已经开始了。”他轻声自语,“只是,用的是一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语言。”
“镜像”已然树立,回响激荡不休。
人类与“观测者”,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存在,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相互凝视,相互学习,相互……塑造。
未来的道路,依旧迷雾重重。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在这面星空之镜的映照下,人类文明,再也无法回到从前那个懵懂无知的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