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公益“非遗+智能家居”系列产品上市首月,销售额突破500万元的捷报传来时,陈曦正在传承馆的书房里,对着一张手绘的“未来规划图”发呆。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密密麻麻的计划——红色是“非遗传承”相关,蓝色是“公益事业”相关,黄色是“家人与伙伴”相关,而每一条计划的末尾,都画着一个小小的太阳花,那是大凉山孩子们最喜欢的图案,也是她心里“温暖与希望”的象征。
听到伙伴们欢呼着冲进书房,陈曦笑着把规划图推到桌子中央:“这是我做的未来三年规划,每一条都离不开你们,咱们一起看看,一起把这些计划变成现实。”
非遗传承:从“活下来”到“活出彩”
规划图的红色部分,是陈曦对非遗传承的新设想,核心是“让非遗融入更多生活场景,从‘小众爱好’变成‘大众选择’”。
? 技艺创新计划:联合高校设计专业、科技企业,成立“非遗创新实验室”,重点研发“非遗+科技”“非遗+时尚”产品。比如用3d打印技术复刻濒危木雕纹样,再结合竹编工艺制作家居摆件;和服装品牌合作,将苗绣、扎染元素融入日常服饰,推出“非遗快时尚”系列,让年轻人日常也能穿非遗、用非遗。
“这个实验室需要周教授牵头,您对非遗技艺的理解最深,能把握创新的度,不让非遗变味。”陈曦看向周教授,“林砚舟负责对接高校和企业资源,沈亦舟可以联动赛车、电竞等领域,做跨界联名,扩大影响力。”
周教授立刻点头:“我早就想做技艺创新了,很多老手艺不是不好,是跟不上现代生活,咱们得帮它们‘换个活法’。”林砚舟也补充道:“我已经联系了几所设计院校,他们对非遗创新很感兴趣,下个月就能启动合作洽谈。”
? 海外拓展计划:在巴黎体验店的基础上,两年内再在伦敦、纽约开设2家海外体验店,打造“中国非遗海外窗口”。每家店不仅卖文创产品,还设置“非遗体验区”和“传承人直播间”,邀请国内传承人定期驻店教学,通过直播让海外观众看到非遗制作的全过程,感受“中国手艺”的温度。
“沈亦舟,海外资源对接还得靠你,赛车圈的海外人脉可以用上,帮咱们找合适的店铺位置、对接当地媒体。”陈曦看向沈亦舟,“林砚舟负责海外店的运营规划,包括人员培训、产品选品,得确保海外店既能体现中国特色,又能适配当地消费者的喜好。”
沈亦舟拍着胸脯保证:“放心,我在伦敦、纽约都有朋友,下个月就能去考察选址,争取年底前确定店铺方案。”
公益事业:从“帮一时”到“助一生”
规划图的蓝色部分,聚焦“非遗公益的长效化”,陈曦希望能从“短期支教、物资捐赠”,升级为“长期陪伴、能力建设”。
? 非遗公益基地升级计划:将现有的5个山区非遗公益基地,升级为“非遗+教育+就业”综合体。每个基地配备专业的非遗教室、传承人工作室,不仅给孩子们提供非遗课程,还为当地村民开设“非遗技能培训班”,教他们学竹编、苗绣等易上手的技艺,再通过手作公益的渠道帮他们销售作品,实现“学会一门手艺,撑起一个家庭”。
“赵村长,您最了解农村情况,基地的运营和村民培训得靠您牵头,帮咱们筛选合适的传承人驻点,组织村民参加培训。”陈曦握着赵村长的手,“苏医生可以在基地设置‘健康角’,给孩子们和村民做体检、普及健康知识,让大家既能学手艺,又能保健康。”
赵村长眼睛一亮:“这主意好!村里很多人想学手艺却没门路,咱们建了基地,他们就能在家门口学、在家门口赚钱,再也不用背井离乡打工了。”苏医生也笑着说:“我早就想把健康服务带到山区,基地升级后,我每月去驻点一周,给大家做健康守护。”
? 非遗游学计划:每年暑假组织200名山区孩子开展“非遗游学”,带他们去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参观故宫、非遗博物馆,体验手作公益的城市体验店,还能和城市孩子一起上非遗课、做非遗手作。“我想让孩子们知道,非遗不只是山里的手艺,还能走向更大的世界,让他们对未来有更多期待。”陈曦说。
林砚舟立刻接话:“游学的行程规划、安全保障交给我,我会提前联系好博物馆、体验店,做好详细的日程表,确保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充实。”
生活时光:从“忙工作”到“享幸福”
规划图的黄色部分,是陈曦最温柔的期待——把更多时间留给家人和伙伴,让忙碌的日子里,也能装满幸福的小确幸。
? 家庭陪伴计划:每季度带父母去一个手作公益的体验店,春天去杭州店看丝绸,秋天去苏州店看苏绣,明年还想带他们去巴黎店,让他们亲眼看看中国非遗在海外的样子。“妈妈说想学苗绣,我还想在传承馆设个‘家庭体验角’,周末陪她一起学绣,帮她完成心愿。”陈曦笑着说,眼里满是憧憬。
伙伴们纷纷打趣:“到时候我们也来围观阿姨绣苗绣,顺便讨教讨教手艺!”
? 伙伴度假计划:每年春天和秋天,各安排一次“忠犬联盟”专属度假——春天去普罗旺斯采薰衣草,顺便为“非遗+香薰”产品找灵感;秋天去云南大理,和当地传承人一起体验扎染,放松身心的同时,也为工作充电。“这几年大家都太拼了,该好好歇歇,一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聊聊生活,聊聊梦想。”陈曦说。
沈亦舟立刻兴奋地说:“我早就想去普罗旺斯了,到时候咱们租个小别墅,白天采薰衣草,晚上烤烧烤,想想都开心!”周教授也笑着点头:“我也想出去走走,看看不同地方的手工艺,说不定还能为非遗创新找些灵感。”
看着规划图上的每一条计划,听着伙伴们热烈的讨论,陈曦心里满是坚定与温暖。她知道,这份规划不是她一个人的“空想”,而是一群人的“共同期待”——有周教授为非遗文化掌舵,有林砚舟为项目统筹护航,有沈亦舟为资源对接破局,有苏医生为健康守护兜底,有赵村长为乡村公益扎根,还有家人的牵挂与支持,这些都是她敢想、敢做的底气。
夕阳透过窗户,洒在规划图上,那些小小的太阳花仿佛被镀上了金边,格外耀眼。陈曦拿起笔,在规划图的末尾写下一句话:“未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行,而是一群人的并肩,有你们在,每一步都充满希望。”
她抬起头,看着身边笑容灿烂的伙伴们,突然明白:最好的规划,从来不是写满宏大的目标,而是每个目标里都有“在乎的人”,每个计划里都藏着“共同的热爱”。未来的路还长,但只要和这些人一起,不管是非遗传承的挑战,还是公益事业的艰辛,或是生活里的琐碎,都会变成值得珍藏的时光。
而这份“未来有他们”的笃定,会像一盏明灯,照亮每一段前行的路,让手作公益的故事,永远温暖,永远鲜活,永远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