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引:** 龙躯渐朽志未消,暗植新苗护新朝。凤影初试朱批笔,江山悄然换人描。
**内容:**
重华殿的药香,如今已成了挥之不去的背景。云昭清醒的时间越来越短,咳嗽声如同破旧的风箱,每一次都牵动着整个宫廷紧绷的神经。然而,这位生命烛火摇曳的帝王,眼神却在病痛的间隙,闪烁着愈发锐利和清醒的光芒。他知道,时间不多了,必须在他彻底倒下之前,为苏璃,为他理想中的那个未来,铺好最后一段路。
一道道看似寻常、实则经过深思熟虑的调令,从中书省发出。
以“历练”、“充实要津”为由,数名年富力强、出身寒门或并非世家核心、且在过往政务中展现出务实作风和忠诚的官员,被破格提拔。有人进入了吏部考功司,掌官员考评;有人进入了户部度支司,掌钱粮调度;更有甚者,被安排进了御史台,拥有了风闻奏事、监督百官的权力。这些位置并非最高的品阶,却如同人体的关节与脉络,至关重要。
这些被提拔的官员,或许并非个个都完全理解皇帝的深意,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忠于皇权,渴望建功立业,对盘根错节的旧势力并无太多牵扯。他们是云昭为苏璃准备的,未来可以倚仗的新生力量,是嵌入旧有官僚体系中的楔子。
与此同时,紫宸殿御书房内,悄然发生着变化。
云昭的精神已很难支撑他长时间批阅奏章。往往只看几份,便疲惫不堪。这时,他会将一部分涉及地方民生、工程修缮、礼仪典制等相对不那么核心机密的奏章,推到苏璃面前。
“你看看……这个……关于洛水堤坝加固的争议,工部与地方各执一词……”他的声音微弱,带着喘息,“说说……你的看法。”
最初,苏璃只是口述自己的分析和建议,由云昭最终定夺或用印。渐渐地,云昭会直接说:“就按你说的,批吧。”
第一次亲手拿起那支象征着至高权力的朱笔,在奏章上写下“准奏”或“着该部议处”时,苏璃能感觉到自己的指尖在微微颤抖。那不仅是笔墨,更是千钧重担。她极力稳住心神,字迹模仿着云昭的批阅风格,力求沉稳。
她批阅的奏章,云昭事后都会亲自过目。他看到她在处理江南茶税纠纷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提出了依据产量和品质划分税级的细化方案;看到她在批复边境互市请求时,不仅考虑经济利益,更强调了情报收集和安全管控;看到她对那些华而不实、歌功颂德的祥瑞奏报,只是淡淡批了个“知道了”,便搁置一旁。
她的批阅,条理清晰,切中要害,既有女性的细腻周全,又不乏超越时代的宏观视野和务实精神。更重要的是,她似乎天生就懂得权力的平衡与运用,批语分寸拿捏得极好。
云昭看着这些朱批,虽然从未出口赞扬,但那日渐浑浊的眼中,总会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欣慰和放松。他没有看错人。她比他想象的,成长得更快,也更稳健。
有时,太子云承睿也在场。他看着苏璃专注批阅奏章的侧影,看着她与父皇低声讨论时那自信从容的神态,心中的情感复杂难言。倾慕与依赖依旧,但更深处,也滋生出一丝微妙的不安与困惑。
他不明白,为何父皇要让苏娘娘涉足朝政至此,甚至允许她代批奏章。这超出了他对后宫不得干政的认知。然而,另一种更强烈的情绪压过了这丝困惑——父皇私下曾无比郑重地告诫他:
“承睿,记住,苏璃是朕留给你最珍贵的……臂助。这满朝文武,或许有忠有奸,但唯有她,是你可以毫无保留信任的人。她的智慧与能力,远超你的想象,也足以在你迷茫时,为你指引方向。将来……无论发生什么,你都要信她,护她,如同信任朕一般。”
这番话,如同烙印,刻在云承睿的心上。他虽然不完全理解父皇所有安排的深意,但他知道,父皇是绝不会害他的。父皇既然说苏娘娘值得完全信任,那她便一定值得。而且,内心深处,那个“父皇打算将苏娘娘嫁给他”的隐约认知,也让这份信任中,掺杂了更多难以言喻的期待与归属感。
苏璃则沉浸在一种奇特的状态中。最初的紧张过后,一种巨大的责任感和一种……近乎本能的掌控感,开始在她心中滋生。处理这些纷繁复杂的政务,仿佛激活了她灵魂深处某种沉睡的东西。她开始享受这种运用智慧、梳理乱麻、做出决策的过程。这无关情爱,无关婚姻,这是一种能力的释放和价值的实现。
然而,她也清晰地知道,这仅仅是开始。云昭为她打开了一扇门,门后的道路,注定布满荆棘。她批阅的每一份奏章,都可能被无数双眼睛审视、挑剔。她提拔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旧势力攻击的靶子。
但她已无路可退。或者说,这条由云昭亲手铺设、充满挑战的道路,已然成为了她心甘情愿选择的**新的征程**。
**章尾:** 帝心铺路隐深谋,凤笔初试定沉浮。荆棘王冠暗中铸,征程已启无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