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如同一个被骤然拧开的水龙头,充沛而急促的水流瞬间充满了日常的每一个角落。开学典礼、新生教育、课程试听、社团招新……各种活动接踵而至,将时间切割成忙碌的碎片。与高中时期固定的班级和座位不同,大学的课程表充满了流动性,林长青与苏雨晴,一个在物理系,一个在元培学院,各自的专业课程和活动安排差异巨大,不再能像高中那样朝夕相处。
这种空间上的分离,并未拉远两人的距离,反而让每周约定的未名湖之行,显得格外珍贵,像繁忙乐章中一个温柔而稳定的休止符。
这周的傍晚,他们如约来到湖边。秋意渐深,湖边的银杏树已经开始泛出浅浅的金色,夕阳的余晖给博雅塔和湖面都镀上了一层暖融融的橘光。微风拂过,湖水泛起细密的涟漪,搅碎了塔影,也带来了湿润草木的气息。他们沿着熟悉的石砌小径缓缓走着,步伐默契地保持一致。
“微观经济学的教授讲课语速好快,笔记都快跟不上了。”苏雨晴微微蹙着眉,语气里带着一点初入大学的适应期特有的小烦恼,但眼神依旧是明亮的。她正在努力适应元培学院通识教育的广博与快节奏。
林长青安静地听着,偶尔在她停顿的间隙,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或者分享一两个物理系老教授课堂上的趣闻。他没有试图直接帮她解决具体的学习难题,那是她需要自己跨越的挑战。他更像一个沉稳的倾听者和思维的回音壁,让她在倾诉中理清自己的思路,感受着彼此在不同领域探索的新奇。
“你呢?”苏雨晴说完自己的近况,侧头看他,“物理系的课程,对你来说应该很轻松吧?”她知道他的能力深不见底。
“基础部分确实如此。”林长青没有否认,他的目光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投向更远处,“但这里的好处是,你可以轻易接触到真正前沿的东西,甚至……有机会亲手去触碰。”他的话语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向往。他想到了周教授,想到了那些国家级实验室,想到了脑海中那些亟待验证的构想。
苏雨晴看着他被夕阳光晕柔和了的侧脸轮廓,能感受到他平静外表下那颗蓬勃跃动的心。他的世界,比她想象的还要广阔,奔跑的速度也更快。这让她在为他高兴的同时,心底也悄然滋生出一股更强烈的动力——她必须更加努力,才能确保自己不会被他远远甩在身后,才能始终拥有与他并肩站立的资格。
他们走到一处伸向湖面的小平台,倚着石栏停下。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对岸的灯火次第亮起,倒映在墨蓝色的湖水中,随着波纹轻轻晃动,如同洒落了一池碎钻。
周围很安静,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和远处隐约传来的校园广播声。
“感觉和高中很不一样了。”苏雨晴轻声感慨,呼出的气息在微凉的空气中形成一小团白雾,“以前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每天都在同样的教室,做着同样的事情。现在……好像一切都变得很快,很新鲜,也有点……措手不及。”
“嗯。”林长青表示同意。他沉默了片刻,看着湖中破碎又重聚的灯影,忽然开口道:“所以,我们更需要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个时间。”
他转过头,目光沉静地落在她脸上:“停下来,看看风景,也看看彼此走到了哪里。”
他的话很朴素,却像一股暖流,瞬间熨帖了苏雨晴心中那丝因环境剧变而产生的细微不安与漂泊感。是啊,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喧嚣变化,无论各自的课程表多么不同,只要每周还能在这里,像现在这样并肩站着,分享彼此的见闻与困惑,那么,他们就依然是在同一条航道上。
她不再仅仅是他身后需要帮助的战友,而是他前行路上可以分享风景、交流航况的同行者。这种关系的转变,微妙而自然,带着成年人才有的独立与相互尊重。
“你说得对。”苏雨晴笑了起来,眼角弯弯的,之前的些许迷茫一扫而空,“这里就是我们的‘补给站’。”
夜色温柔地笼罩下来,未名湖沉入一片静谧。林长青看着她在灯火与夜色映衬下愈发清丽的眉眼,心中一片安宁。他自然而然地伸出手,牵住了她放在石栏上的手。
这一次,没有试探,没有犹豫。他的手掌宽厚而温暖,稳稳地包裹住她微凉的指尖。
苏雨晴的手轻轻颤了一下,随即放松下来,任由他牵着。掌心相贴的温度,驱散了秋夜的凉意,也仿佛将他们之间那因为短暂分离而产生的、看不见的微小缝隙,悄然弥合。
他们没有再说话,只是静静地牵着手,望着夜色中的湖光塔影。
湖边的约定,不再仅仅是青春恋曲的浪漫符号,它更是一种郑重的承诺与仪式。它象征着无论未来的道路如何分岔,他们都会定期回到这个连接点,校准方向,确认彼此,然后带着从对方身上汲取的温暖与力量,继续各自精彩、却又紧密相连的征程。
从并肩奋斗的战友,到灵魂相伴的同行者,他们的关系,在这片着名的湖水见证下,完成了一次静默而深刻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