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墨环视周卫国、雷子枫、李大本事等在场干部,开口说道:
“前两天的日寇空袭,大家都亲身经历了。
我们现在的确缺乏专业的防空装备和技术,没有高射炮,也没有系统的防空训练。
但这不代表我们束手无策!这次我们用机枪编织火力网成功逼退敌机,就是最好的证明。
接下来,我会向每个连队下发一份防空战术手册,专门用于应对敌人今后可能发动的空中打击!”
对于大多数独立营战士来说,这还是他们第一次直面敌机轰炸。
仓促应对之下,出现慌乱、紧张乃至不知所措的情况,在所难免。
而如今,苏墨正是要通过这套系统化的训练方案,提升基层部队面对空袭时的反应能力。
这套战法并不复杂,名叫“集火战术”。
整个二战期间,受限于航空技术,战机若想精准攻击地面目标,往往必须俯冲投弹或扫射。
这就意味着,它们会短时间内降低高度,拉近与地面的距离。
当敌机俯冲而下时,从地面仰视,其移动速度相对变慢,近乎静止。
此时,飞行员座舱、发动机部位清晰可见,正是最佳瞄准时机。
只要抓住这一瞬间集中火力射击,极有可能击毙驾驶员或破坏引擎结构。
再加上当时战斗机多为轻型构造,除关键部位有装甲防护外,机身大多由薄铁皮或普通钢材制成,子弹一旦命中就会穿透。
此前日机轰炸后返航的四架飞机上遍布弹痕,正是被我方机枪扫射所致。
不过,在那个年代,许多部队都明令禁止士兵随意对空开火。
捌陆军也有明确规定:未经指挥员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轻武器射击敌机。
原因有三——
其一,盲目射击难以命中要害,反而浪费宝贵弹药;
其二,贸然暴露火力点,容易招致敌机报复性扫射,危及整支队伍;
其三,流弹坠落同样会对己方人员造成误伤,存在安全隐患。
就连德军也下达过类似指令:无论敌机如何狂轰滥炸,未接到命令,严禁以轻武器还击。
他们的逻辑是——步枪、机枪根本打不下高速飞行的目标。
可事实并非绝对。
在特定条件下,只要组织得当、火力密集,完全可以通过集中射击实现有效防空。
苏墨举起手中的小册子,语气坚定:“这本手册将逐级下发至各连连长、排长、班长手中,由你们带头学习并传授给每一名战士。
里面详细说明了何时可以组织防空火力,何时必须隐蔽待命,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行动。
听清楚了吗?”
“是!”众人齐声回应,声音震耳欲聋。
一旦进入实战状态,只要判断条件允许,便可立即启动集火战术,迎击来犯之敌。
若是夜里赶路,或是急行军的时候,那肯定不能这么干。
这些细节,在苏墨编写的防空训练手册里都写得清清楚楚。
苏墨开口道:“我简单说一下我的防空打法——叫‘集火打法’,就是把所有机枪和步枪全都集中起来打飞机。
现在咱们手里的轻机枪射速普遍不高,除了加特林之外,像歪把子、马克沁这类机枪,射速大概也就是步枪的二十到三十倍。
换句话说,要是三十个战士同时用步枪朝天开火,火力密度就相当于一挺机枪了。
虽然拿步枪和轻武器去打飞机效果有限,但眼下这已经是咱们唯一能做的防空手段了。
也该让小鬼子尝尝咱们这股密集火力的滋味!”
在这个年头,想靠轻武器把敌机揍下来几乎不可能,可一旦真打下来,那可就是大赚一笔。
毕竟飞机金贵,飞行员更金贵。
这次新中村根据地能干掉这么多曰军战机,除了苏墨神准的狙击表现外,功劳最大的还得说是加特林机枪——那恐怖的射速直接打得鬼子飞行员措手不及,根本反应不过来。
苏墨环视众人,继续说道:“这种打法说白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可只要我们在关键时刻拉出这套集火战术,小鬼子的飞机就不敢贴着头皮飞了。
他们一拉高,投弹精度就得大大缩水,扫射也成不了气候,这也算达到我们的防空目的了。”
周卫国、雷子枫、李大本事、杨志华等人听了,纷纷点头认可。
那时候的空战全靠肉眼锁定目标,飞机扔炸弹、扫射的准头,和飞行高度密切相关。
一旦遭遇地面密集火力,飞行员第一反应肯定是拉升高度保命。
这样一来,他们的攻击效率自然大打折扣。
用轻武器组织集火打飞机,主要目的压根不是为了击落,而是干扰敌机行动。
要是真能打着一架,那纯粹是意外之喜。
“行了,你们都下去,把防空手册里的内容普及到位!”苏墨看着大家说道,“记住……关键时候果断用上集火战术,说不定能打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是!”周卫国、李大本事、孙德胜等人齐声应下,随即各自散去忙碌。
这时,苏墨叫住了陈怡:“陈怡,你留一下,有件事跟你交代。”
陈怡停下脚步,转过身来问:“营长,什么事?”
苏墨语气认真:“这次鬼子空袭,村里不少老百姓死伤,还有人躲进防空洞时乱作一团,推搡踩踏都有。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我想让你牵头,给乡亲们制定一套应对空袭的具体流程,再组织几次防空演练,让大家知道遇上空袭该怎么跑、往哪躲,不能只顾着慌乱逃命。”
陈怡点了点头:“好,我明白。
不过这事得花些时间。”
的确,这次空袭暴露出的问题不少。
苏墨正打算趁这个机会,把隐患一个个理清楚、解决掉。
他点头道:“没事,我看小鬼子短时间内不会再来轰炸,我们还有时间准备。
对了,等你把流程和演习方案做出来,先拿给我看看,我帮你润色修改。”
“行,没问题。”陈怡答道。
苏墨看着她略显疲惫的脸色,心里不由得一揪:“这段时间,你太累了。”
确实,近来陈怡肩上的担子不轻。
后勤调度、征兵动员、兵工厂运转……桩桩件件都要她操心。
她只是轻轻笑了笑:“还好,我不累。”
苏墨没再多说什么,但心里已经打定主意:一定得给她配几个得力帮手。
“那……营长,没事的话我就先走了。”
说完,陈怡转身就要离开。
苏墨抬头看了看天色,低声自语:“今天是李云龙军令状到期的日子,也不知道总部会怎么处理。”
话音未落,萧雅走进屋里:“营长,团部来电报了!”
之前苏墨去过一趟团部,送过去一台电台。
从那以后,团部和独立营之间的联络再也不用靠通讯员来回奔波,电报直达,快得多。
苏墨问道:“团部的电报里写了什么内容?”
萧雅回答道:“电报的意思是,要我们独立营提交一份作战总结报告,了解下部队目前的情况,方便团里统一汇总上报。”
三个月的时间到了,李云龙也该向佬縂交差了。
这日子一到,躲是躲不过去的。
至于佬縂会怎么处理他,那就是上头的事了。
收到团部要求呈报战况的消息,苏墨并不意外。
这种事本就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