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昂那跨越空间的警告,如同一盆冰水,暂时浇熄了袁天罡立刻对武媚娘下手的念头,却也彻底点燃了他心中的怒火与杀机。他从未被人如此赤裸裸地威胁过,尤其对方还是一个他视作“异数”、“变数”的存在。钦天监内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弥漫着山雨欲来的压抑。
袁天罡意识到,陈昂的难缠程度远超预期。此子不仅实力强横,心思更是缜密深沉,竟能洞察到他尚未实施的计划,并提前进行威慑。这种对手,绝不能再用常规手段慢慢消耗。必须找到其真正的弱点,一击致命!
他将目光从感业寺暂时移开,重新聚焦于陈昂本身。他反复推演陈昂自出现以来的一切行为:拯救李世民、辅佐李治、平定西域、对抗“天谴”……试图从中找出某种规律,或是某种不为人知的目的。最终,一个细节引起了他的注意——陈昂似乎对“王朝气运”和“历史轨迹”有着超乎寻常的关注,其种种行为,看似随机,却隐隐有种引导大势流向的意图。
“他究竟想将大唐引向何方?”这个疑问再次浮上袁天罡心头,但这一次,他有了更具体的怀疑方向。陈昂支持李治,却又似乎不完全忠于李唐;他拥有颠覆性的力量,却甘于隐匿幕后……除非,他所图者,并非一朝一代之兴衰,而是某种更宏大、更根本的东西?某种……可能与天道运转相关的东西?
这个猜测让袁天罡不寒而栗。若真如此,陈昂的危险性将远超任何一个权臣或叛将。他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尽快弄清陈昂的真实目的,并在其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之前,将其清除!
就在袁天罡苦思对策之时,一个他等待已久的“契机”,终于出现了。
这日早朝,有御史弹劾一名宗室郡王,称其纵容家奴强占民田,致人死命。这本是一桩普通的刑事案件,按律查处即可。然而,这名郡王恰恰是长孙无忌一系着力拉拢的对象,且与山东某大族联姻,关系盘根错节。长孙无忌自然有意维护,试图将大事化小。
李治近来受陈昂影响,又得武媚娘暗中鼓励,正想树立明君形象,见此案证据确凿,便欲严办,以儆效尤。双方在朝堂上争执不下。
按惯例,这种涉及宗室和重臣的棘手案子,陈昂通常不会直接表态。但这一次,出乎所有人意料,在长孙无忌引经据典,强调“宗室体面”、“稳定为上”之后,陈昂竟缓缓出列。
他并未直接支持皇帝或长孙无忌,而是提出了一个看似折中,实则将了长孙无忌一军的建议:“陛下,太尉,臣以为,此案关键在于‘证据’与‘民心’。既然双方各执一词,不若由陛下钦点一位德高望重、秉公无私之重臣,会同三司,公开审理此案,并将审理过程与结果昭告天下。如此,既可彰显朝廷法度公正,亦可安抚民心,堵住悠悠众口。”
他目光平静地看向长孙无忌:“太尉以为如何?”
长孙无忌顿时语塞。陈昂此议,冠冕堂皇,他若反对,便是心中有鬼,怕公开审理;若同意,则此案很可能脱离他的掌控,按律严办,势必得罪宗室和山东大族。他脸色阴沉,一时难以决断。
李治却觉得此议甚好,当即准奏,并点名由素以刚直着称的魏征之子魏叔玉主审。
朝会散去,长孙无忌回到府中,脸色铁青。他敏锐地感觉到,陈昂今日的突然发难,绝非偶然。这更像是一种试探,一种信号,表明陈昂不再满足于之前的守势,开始主动出击,甚至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他所代表的势力!
“袁天罡……还有陈昂……”长孙无忌眼中闪过一丝厉色。他意识到,自己或许一直被袁天罡当成了对付陈昂的棋子,而陈昂的反击,也首先落在了他的头上。这种被夹在中间的感觉,让他极为恼火,也促使他开始思考自己的退路,甚至……反击之道。
而袁天罡,在得知朝堂上这一幕后,不惊反喜。
“终于动了!”他眼中精光闪烁,“陈昂,你终究还是忍不住,将手伸向了朝堂最核心的权力斗争!只要你卷入这世俗权争的泥潭,便有了弱点,有了可供攻击的破绽!”
在他看来,陈昂此举,或许是迫于自己持续打压的反击,或许是为了实现其未知目的的必要步骤。但无论如何,这都意味着陈昂离开了那种超然物外、难以捉摸的状态,真正踏入了他的主场——规则与阴谋编织的罗网之中。
他立即行动起来,一方面密令不良人,全力搜集魏叔玉及其办案团队的“黑材料”,准备在关键时刻发难,搅黄这次公开审理;另一方面,他开始精心炮制一份更致命的“礼物”,准备在陈昂最意想不到的时候,送给他。
一场围绕着宗室案件的风波,看似只是朝堂权力博弈的寻常一幕,却成了打破僵局的那片“青萍之末”。袁天罡坚信,风暴即将来临,而他,已经做好了掀起惊涛骇浪的准备。
陈昂回到永乐坊,神识感应到袁天罡那边陡然升腾的杀意与活跃的能量波动,心中了然。他知道,自己主动踏出这一步,必然会引起袁天罡的强烈反应。但这正是他想要的。一直被动防御,只会让袁天罡不断用各种阴招消耗他。唯有主动入局,将水搅浑,才能逼出袁天罡的底牌,从而找到彻底解决这个麻烦的机会。
“来吧,袁天罡,让我看看,你这活了……不,你这刚得长生的国师,究竟还有多少手段。”陈昂负手而立,望向钦天监的方向,眼中战意升腾。风已起于青萍之末,一场席卷朝野的巨大风暴,正在酝酿之中。而这场风暴的中心,注定是陈昂与袁天罡这对宿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