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不全,她就不能熬制膏药。
想要让老太太舒坦些,光靠每天的按摩可不行。
再说了,老太太年纪大了,年轻时又吃了不少苦,很需要做个全身检查。
听说要去医院,老太太一开始死活不肯去。
后来,还是林之南说出了她不养好身体,就没办法享清福,看不到她结婚,林晓西考大学,林晓北给她生重孙子,才说服了老太太。
老太太的心结被林之南拿捏得死死的,只能乖乖听话。
他们去的是三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算是三江市口碑最好的医院了。
几乎把医院能做的检查都做了,又把老太太的腿看了一遍。
老太太的腿是老毛病,医生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用物理疗法保养着。
每周一三五去医院针灸,晚上睡觉前热敷一下,就能慢慢缓解腿疼。
至于身体的其他方面,等了几天后,检查结果出来了。
老太太血压有些高,估计是以前被原主给气的。
还有就是营养不良。
林之南从穿越过来后,就一直在改善家里的伙食,还时不时给家人补充营养。
林晓北和林晓西都在慢慢补回来了,最近两人都在窜个头,脸上身上也有了肉。
但老太太不行。
老年人吸收和代谢都比不上年轻人,之前又亏空得太多了,一时之间想要补回来很难,只能用温补的办法慢慢来。
医生看出林之南经济条件不错,于是给了几个药膳方子,让她每天给老太太炖着吃。
那些食材放在后世,任何菜市场都能买到。
可是现在,想要凑齐的家庭都不是普通家庭。
什么小米煨排骨,山药薏米汤,红枣枸杞煲猪脚,苹果红枣汤之类的,山药、枸杞、红枣这些在这个年代都算是稀罕货,但也难不倒林之南。
回去的路上,林之南又买了大包小包的提回去,自然又被节省的老太太说了一路。
知道老太太就是嘴硬,林之南也不会往心里去。
反正,老太太说她的,她买她的。
接下来的几天,林家一老二小都慢慢适应了城里生活的节奏。
老太太更是和左邻右舍都熟悉了起来。
林晓西依然喜欢待在家里看书学习,特别是现在有了一间那么宽敞明亮,抬头就能看到窗外小花园的房间,她就更加爱呆在屋里看书了。
林晓北和在村里一样坐不住,才几天功夫,他就认识了附近的同龄人。
除了按时给仓库的李正玉送饭外,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新朋友一起玩,有时候也会被林晓西按在家里复习。
或许是因为之前那番警告起了效果,林晓北对林之南的态度好了许多,起码会喊‘大姐’了。
很快,日子就到了八月入中旬的时候。
仓库里堆满了价值超过百万的汾酒,其中林之南的有70万的汾酒,60万的床单。
张跃的有50万的汾酒。
三百箱国酒,两人各占一半,林之南的那一半被她放进了小洋楼的地下室。
这部分酒,林之南没打算卖。
进了八月,三江市的天气也越来越热,房子里有风扇,但老太太舍不得用电。
白天里,习惯到门口河堤柳树下和新认识的老姐妹们一起聊天。
说着说着,就说到了最近的物价上。
“你们听说了吗?今天的米都卖到了7毛一斤!”
“我滴个乖乖,前几天不是才卖3毛一斤吗?怎么贵了那么多?足有一倍啊!”
“不仅是大米,我听说好多东西都涨价了,我儿媳妇他们单位的人都在想办法多买些东西呢。不管是什么,能买到的都买。”
“昨晚我儿子回来,也是抬了一大堆东西进门。什么肥皂,毛巾,还有些面粉的一大堆,我问他咋回事,他说是单位发的。”
“……”
老太太坐在人群中,听出了些不对劲。
她一下就想起了刚搬来的时候,大孙女往家里搬的那些东西。
虽然察觉到不对劲,但老太太还是很精明的,并未向外人透露自己家中的情况。
几个老太太聊着聊着就坐不住了,从她们嘴里分析出了大事,她们得早点回家做准备。
王梅花同志也坐不住了,杵着拐棍回了家,还没来得及询问,就看到大孙女带着二孙女,小孙子拎着大包小包地往外走,就连自行车上也绑满了米面。
“你们这是干啥?”老太太一脸懵。
林之南道:“晓西快要开学了,我带她去见见杨老师。晓北的事也多亏了黄主任帮忙,就顺道一起去了。”
“这些都是送过去的?”老太太指着他们手里的东西问。
除了米面菜油之外,林晓西手里还拎着肥皂,盐巴,酱油啥的。
林晓北拎着的是鸡蛋和猪肉。
林之南点点头:“我总不能空着手上门。”
“是这个理。”老太太认可。
她心中的疑惑也没机会问,只能看着三人带着东西离开。
老太太不知道的是,这些东西林之南准备了不少,不仅是留着自家用,也是为了在通货膨胀开始的时候,送给其他人的。
在林之南的名单里,有李姐,有帮她卖表的其他大姐。
还有李正玉,这些帮她做事的人。
她知道通货膨胀几个月后就会结束,但其他人并不知道。
为了避免他们过度恐慌而去花钱囤货,所以她才准备了这些东西,就当做是员工福利了。
至于韩思齐那些人,他们的身份不同,再怎么样也不会买不起米吃饭,不需要林之南操心。
张跃那边,自然也是有样学样。
他虽然不理解林之南的做法,但不妨碍他现在越来越佩服林之南了。
八月下旬,林晓西去了一中上课,林晓北也要收心准备开学了。
外面的物价也越来越乱,每天的价格都在变。
价格越来越高,人们疯抢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但即便是这样,市场上也开始出现缺货,很多东西别说是去晚了买不到,就算是守在那里等供销社,百货大楼开门,都不一定能买到。
1988年8月底,市场已经开始逐渐疯狂。
林之南等的第一个风口,也终于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