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理工初春雪化的时候,书林拿着笔记去找李昀,把自己整理的 “光电实验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递过去,语气里满是骄傲:
“师姐你看,以后要是仇速再找借口,你就把这个给他看。
告诉他是我一个外行人学了两个月整理出来的,他要是还做不出来,就别赖别人!”
李昀接过笔记,指尖拂过那些工整的字迹,眼眶又红了,却笑着说:“好,师姐收下了。”
书林看着她眼里的笑意,也笑了。
她学光学,最初是为了跟仇速较劲。
她想让她在意的人知道,就算遇到委屈,也有人会站在她这边,替她撑腰。
随着对光学知识的深入钻研,书林不仅在专业层面有了新的发现。
更在这份 “较真” 里,渐渐理清了藏在心底的思绪,生出许多以往未曾有过的感悟。
她最先发现的,是光学与无人机及战斗机领域的诸多 “隐秘的关联”。
比如她在研究 “多光谱成像技术” 时,突然意识到这项技术能优化无人机的目标识别系统。
以往无人机在复杂天气下容易因光线干扰误判目标。
若将多光谱成像的误差修正算法融入导航模块,再搭配特定波长的光学滤镜,就能大幅提升识别精度。
她立刻把这个想法记在笔记本上。
她一直都明白,知识从来不是孤立的,看似不相干的领域,藏着能彼此成就的可能。
要不是这次的一时意气,她还不能真正付诸行动,打通这个“任督二脉”。
书林学光学后,越发想验证她以前那个想法的可行性。
她要给战斗机的武器系统加上激光技术,让空中打击的精准度再提一个层级。
这个念头最早源于一次无人机实弹测试,当时传统导弹受云层干扰,对移动目标的命中率差了 5%。
她当时就琢磨 “要是有不受天气影响的瞄准技术就好了”,如今啃透了光学原理,这个想法终于有了落地的可能。
最初的突破来自对 “激光制导” 的深入研究。
她在看《激光技术及应用》时,发现传统激光制导容易受烟雾、沙尘干扰,是因为激光的波长和调制方式没能匹配复杂环境。
抱着试试的心态,她结合无人机导航里的 “多光谱识别” 经验,提出 “双波长激光复合制导” 的思路。
用近红外激光穿透障碍物,再用可见光激光锁定目标细节,两种波长的信号实时融合,既能避开干扰,又能精准定位。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她在实验室找了模拟沙尘、浓雾的环境箱。
用不同波长的激光笔做测试,反复调整信号调制频率,当屏幕上的目标点终于稳定显示时,她攥着记录纸的手都在抖。
这个雏形,比她预想的还要可行。
接着,她又把目光放在 “激光辅助瞄准校正” 上。
以往战斗机武器瞄准,多依赖雷达和光学瞄准镜的配合,但高速飞行中机身震动会导致瞄准偏差。
书林想起学过的 “自适应光学” 技术,脑子里立刻有了方案。
在瞄准镜镜头前加装微型变形镜,通过光学传感器实时捕捉机身震动数据,再用算法控制变形镜调整镜面形态,抵消震动带来的光路偏移。
为了测试这个构想,她找周涛借了战斗机模拟器的参数,在电脑上搭建模型。
模拟不同飞行速度下的震动场景,结果显示加装变形镜后,瞄准偏差能缩小到原来的 1\/3。
她兴奋地把模型图发给郭院士,郭院士的嘴角差点翘到天上去,发过来的语音却是,
“总算是有所长进,合该把心思放在重要的地方。”
研究深入后,书林还发现 “激光测距与武器发射协同” 的优化空间。
传统战斗机测距和发射有 0.5 秒的延迟,在空战中可能错过最佳时机。
她结合 “脉冲激光测距” 原理,提出 “测距信号与武器发射指令同步传输” 的思路:
将激光测距的脉冲信号嵌入武器控制系统,测距完成的同时自动触发发射准备,把延迟压缩到 0.1 秒以内。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她在实验室用光学测距仪和模拟武器发射装置做联动实验。
反复调试信号传输的时序参数,当第一次实现 “测距完成即触发准备” 时,她忍不住拍了下手。
这个细节改进,说不定能在实战中帮上大忙。
现在的书林,桌上除了光学教材,又多了战斗机武器系统的图纸,笔记本上写满了 “激光波长选择”“光路校准方案” 的批注。
她知道这个想法要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攻克激光功率、散热、抗干扰等一系列难题。
但每次看着自己画的方案图,想起战斗机搭载激光武器精准命中目标的场景,她就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这份对光学的钻研,早已不只是为了替师姐撑腰,更成了她追逐专业理想的新方向。
在知识的海洋里,她不仅找到了守护在意之人的底气,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