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个月后,三篇关于 “动态光学加密与抗干扰” 的论文新鲜出炉。
当书林把打印好的论文初稿放在郭院士桌上时,纸张边缘还沾着淡淡的松针香。
可这份 “惊喜” 传到基地几位资深技术大佬耳中,没迎来大佬们的夸奖与鼓励,却成了 “担忧的导火索”。
这天午后,实验楼休息室的茶香袅袅。
负责军备落地的张老院士捧着茶杯,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长庚,你看看这丫头的论文,光学加密的理论是漂亮。
可你再看她桌上的东西,左边是无人机算法的调试记录,右边是战机设计的草图,中间还有一堆光学论文,连便签纸上都写着‘战机光学导航适配方案’!
这哪是搞科研,这是在‘摊煎饼’啊!”
坐在一旁的王教授连连点头,指着窗外正在调试无人机的书林,语气里满是惋惜:
“咱们搞军工科研,最忌‘浅尝辄止’。
我年轻时见过太多天赋好的年轻人,今天扎进材料学,明天又去搞力学,最后理论堆了一摞,却没一个能落地的成果。
书林这丫头,要是把这份劲头用在无人机算法上,说不定早就突破国际难题了。
现在倒好,光学、战机都想抓,最后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番话恰好被路过的陈裕进听到。
他站在门外,眉头渐渐皱起。
这段时间,他也听说了不少关于书林 “研究太杂” 的议论,原本以为只是小范围的担心,没想到连资深大佬都这么不看好。
他没进去插话,转身回了办公室,打开加密通讯设备,给周时济发了条消息:
“基地对卫上校争议较大,多位技术大佬担忧她研究分散,难出落地成果,恐浪费天赋。”
远在市区的周时济收到消息时,正在批阅文件。
他盯着屏幕上的文字,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沉思良久。
他想起书林每次汇报工作时的沉稳,想起她在无人机算法上展现出的严谨。
她从不是急于求成的人,既然敢同时推进多个项目,必然有她的考量。
他很快回复:
“多谢陈叔提醒。
书林在技术上有分寸,不贪多求快,只是性子执着,容易忽略身体。
麻烦您多关照,工作上的事,让她按自己的节奏来。”
郭院士端着茶杯,目光落在窗外。
书林正蹲在无人机旁,手里拿着示波器,眉头微蹙地盯着屏幕,阳光洒在她的发梢,镀上一层浅金色。
他轻轻叹了口气,却笑着摇头:
“各位别急,我跟这丫头聊过。
她跟我说,无人机的信号传输要是没有光学加密,就是‘裸奔’;
战机的智能操控要是少了无人机算法的支撑,就是‘瘸腿’。
你们看着她‘杂’,其实她是在串一条‘技术链’。”
这话没人信。
直到某天,江屿去光学实验室借设备,推开门就愣住了:
书林的办公桌上,摊着三张大小不一的图纸。
左边是光学传感器的内部结构图,红笔标注着 “加密模块接口位置”;
中间是无人机的信号传输流程图,蓝笔圈出 “与光学加密的对接节点”;
右边则是战机的操控系统草图,黑笔写着 “借鉴无人机应急规避算法”。
她左手握着鼠标,在屏幕上调整光学参数,右手拿着笔,在战机图纸上飞快地补充细节。
他与一旁做测试的宋辉暄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各自眼里的无奈。
“你这么一心三用,不怕弄错?”
江屿忍不住开口。
书林抬头,眼里还带着刚从数据里抽离的专注,她指着图纸上的关联线,笑着解释:
“你看,光学传感器的加密信号,能直接接入无人机的传输系统;
而无人机在复杂地形里的避障算法,稍作修改就能用到战机上。
它们就像一串糖葫芦,看似独立,其实被一根线串着。”
说着,她点开电脑里的模拟程序。
屏幕上,无人机在光学加密的保护下,成功穿透了强干扰信号区,而旁边的战机模型,正用类似的算法躲避着虚拟障碍物。
江屿看着这一幕,心里的担忧渐渐消散,忍不住赞叹:“你这脑子,真是跟别人不一样!”
宋辉暄闻言也把脑袋凑过来,三个脑袋叠罗汉似的,边看边讨论,甚至忘了时间。
李昀和黄燕玲进来的时候,就看到三个脑袋凑在一起,三根不同的手指在屏幕上指指点点,嘴里还振振有词,
“我觉得可以试试这样……”、“那样也可以”、“加上这个吧,到时候打的他们找不着北……”
三人越说越开心,丝毫没注意到有另外的两颗脑袋又加入进来。
后面的赵辰再进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摆成五环形状的五颗脑袋。
心下觉得好笑,拿出实验室的军用相机,把这一幕记录下来。
后来这张照片公开的时候,无数网友评论,“没想到科研大佬们这么可爱!”,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