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傍晚来得越来越早,放学铃声响起时,天边已只剩下一抹残存的橘红。同学们如同归巢的鸟儿,纷纷涌出教室,奔向各自的方向。
米小圈和李黎并排走在渐渐安静下来的校园林荫道上。这是他们成为同桌后养成的习惯,不再像高一那样时常一前一后,而是自然而然地并肩而行。
米小圈家住在学校东门外的学林苑,步行只需十分钟。而李黎家则在相反方向的西门附近,需要穿过一条相对热闹的商业街,步行大约十五分钟。两条路线在校门口就分道扬镳。
按照常理,他们应该在路口就分开。但不知从何时起,米小圈总会很自然地跟着李黎走上通往西门的那条路。
起初,李黎会有些疑惑地看他一眼:“你走这边?”
“啊,我……我去那边书店看看新到的漫画。”或者,“我妈让我去西门那家熟食店买点东西。”米小圈总会找到一个听起来合情合理的借口,挠着头,眼神有些闪烁。
李黎通常不会多问,只是淡淡地“嗯”一声,便继续往前走。
后来,借口用尽了,或者米小圈也懒得再找借口了。当走到分岔路口时,他会极其自然地拐向西门方向,仿佛他本来就该走那边一样。李黎也渐渐习惯了身边多出的这个“同行者”,不再发出疑问。
于是,每天放学后这额外的十五分钟,成了他们之间一段心照不宣的、安静的陪伴时光。
他们并不总是说话。很多时候,只是静静地走着。耳边是秋风扫过梧桐树叶的沙沙声,脚下是偶尔踩到的枯叶发出的清脆碎裂声,远处传来商业街隐隐约约的喧嚣。
米小圈很享受这份宁静。他可以偷偷用余光看着身旁女孩被晚风吹起的发丝,看着她沉静的侧脸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柔和。他会注意到她今天换了一个新发绳,或者她书包侧袋里那本经常翻阅的物理竞赛书的书角有些卷边。
有时,他们会讨论白天没弄懂的数学题,或者吐槽某位老师布置的超量作业。李黎的话依旧不多,但在这段放松的归途上,她的语气会比在教室里更温和一些。
“今天物理最后那道大题,第三种情况我总觉得有点问题。”米小圈可能会提起话头。
“嗯,边界条件需要考虑磁场的衰减。”李黎会言简意赅地指出关键。
或者,米小圈会说起篮球赛的趣事,或者某个新出的游戏。李黎大多时候只是安静地听着,偶尔在他描述得特别夸张时,嘴角会微微上扬一下,那便是她表示觉得有趣的方式。
他们走过飘着烤红薯香甜气息的小摊,走过灯火初亮、琳琅满目的文具店,走过挤满了放学小学生的零食铺子……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与学校里紧张的学习氛围截然不同,仿佛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窥见彼此另一面的小窗。
米小圈发现,李黎在经过那家总是排长队的奶茶店时,目光会偶尔停留一下,虽然她从不会说要买。他也发现,她对商业街新开的那家星空主题书店格外感兴趣,有一次甚至主动提出进去逛了五分钟。
这些细微的发现,都让米小圈觉得,身边这个总是理性冷静的女孩,变得更加真实和生动。
而对李黎来说,这段绕远的路程,或许也从最初的些许疑惑,变成了一种无需言说的习惯。身边这个明明该往东走却总是陪她往西的少年,用这种笨拙又执着的方式,为她日复一日的归途,增添了一抹不一样的色彩和温度。她不必再独自一人穿过那条有时略显嘈杂的街道,身边多了一份安稳的陪伴。
每当走到李黎家小区门口,米小圈便会停下脚步。
“我到了。”李黎会说。
“嗯,明天见。”米小圈点点头,看着她走进小区大门,直到身影消失在楼宇间,他才转身,独自一人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这返回的十五分钟,没有了她的陪伴,似乎变得格外漫长,但他心里却没有任何不情愿,反而充满了某种充实的暖意。
绕一段远路,花费额外的时间,对米小圈而言,从来不是负担。他愿意用这每天的半小时,换取这段无人打扰的、安静的同行,换取能看到她走出校门后更松弛一面的机会,换取那句简单的“明天见”。
这日复一日的陪伴,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却像涓涓细流,无声地浸润着时光,将一种名为“习惯”和“依赖”的情感,细细地编织进他们共同走过的每一个黄昏里。这条路,因为有了彼此的陪伴,即便绕了远,也成了每天结束时,最值得期待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