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英那篮子鸡蛋带来的短暂波澜,很快便在夏小雨平静的生活中消散无踪。她没有将鸡蛋退回,也没有因此对薄家老宅生出任何不切实际的期待。她清醒得像一泓深潭,清晰地映照出这“善意”背后的实质——不过是她自身价值提升后,随之而来的功利性投资。
那贴在墙上的“劳动模范”奖状,红得耀眼,是她在集体中立足的坚实盾牌,却并非可以高枕无忧的安乐窝。虚名累人,更易招风。她深谙此理。
因此,她并未被这荣誉冲昏头脑,反而更加审慎地规划着自己的每一步。她的目标明确而坚定:在巩固集体中模范形象的同时,绝不能放松个人经济的积累与发展。大家与小家,明路与暗线,她必须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白日里,她依旧是那个勤劳无私的“夏劳模”。
队里有事,她总是积极响应。张队长召集社员商讨冬季农田水利建设,她根据末世里对简易水利工程的模糊记忆,提出了几条关于清理沟渠、加固田埂的实用建议,被张队长连连称赞“想得周到”。
村民来找她请教养殖种植的问题,她依旧耐心解答,甚至主动将一些更有效的防病方法编成顺口溜,方便记忆和传播。她的名声从薄家沟传到了邻村,偶尔还有外村的生产队长慕名而来,邀请她去传授经验。对此,夏小雨在征得张队长同意后,会选择性地前往,态度谦和,知无不言,将“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些集体事务占用了她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她甘之如饴。因为每一次无私的分享,每一次积极的参与,都在不断加固她“技术能手”、“先进分子”的正面形象,让她在集体中的根基越发稳固,也让她那些逐渐改善的生活条件,显得顺理成章。
然而,当夜幕降临,村尾的小屋便成了她经营个人天地的堡垒。
煤油灯下,薄夏在她轻柔的哼唱中沉沉睡去,小胸脯规律地起伏着。夏小雨便会拿出那个厚厚的、来自薄斯年的信封,就着昏黄的光线,再次清点里面的积蓄。数字让她安心,那是她和孩子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底气。
与强子的交易,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以更加隐秘和谨慎的方式恢复了。她不再提供那些过于扎眼的反季节蔬菜,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品质绝佳的山货、药材以及她亲手制作的、不易追踪来源的成品上。
她利用空间泉水处理过的干蘑菇、木耳,品相和泡发率远超寻常;她采集炮制的草药,干净整齐,药性十足;她甚至开始尝试用空间泉水激发过的特殊植物色素,染制一些花样独特、颜色牢固的土布,数量极少,却成了强子手里能卖出高价的稀缺货。
每一次交易,她都如同暗夜中的精灵,变幻装束,改变声线,选择在人迹罕至的凌晨或深夜,在约定好的、经过她反复侦察的地点与强子碰面。钱货两讫,绝不拖延。强子也愈发精明,将她的货分散到不同渠道,很好地掩盖了来源。
这些收入,被她仔细地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换成实实在在的现金和全国粮票、布票,深藏于空间最隐秘的角落;一部分用于改善当前的生活,给薄夏添置营养更好的食物、更柔软的棉布内衣,也为自己购置了御寒的棉花和新鞋;还有一部分,她开始尝试着,通过强子那条线,兑换一些小巧、保值且不易引人注意的“硬通货”,比如品相好的玉石边角料,或是几枚有年头的银元,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她就像一只勤劳而警惕的松鼠,在阳光明媚时,积极地为过冬的集体储备着“粮食”(声望与认可);而在月光笼罩的寂静里,则为自己和小松鼠(薄夏)挖掘着更深、更安全的秘密树洞(财富与保障)。
日子在这样明暗交织、张弛有度的节奏中平稳前行。她与薄斯年的通信依旧频繁,信中的内容愈发贴近生活,他会关心薄夏的每一点进步,也会与她讨论孩子未来的启蒙;她会分享村里的变化,偶尔也会隐晦地提及自己“做点小手工”贴补家用,语气自然,仿佛只是寻常农家妇女的持家之道。
薄斯年的回信,充满了理解与支持,甚至会在信中夹寄一些部队发放的、他自己省下来的津贴或稀罕物品,虽然不多,却代表着他心意和态度的彻底转变。
站在自己的小院里,看着墙上鲜红的奖状,再感受着空间里日渐丰厚的积蓄,以及怀中儿子健康成长的活力,夏小雨的心中充满了一种踏实而从容的力量。
她成功地在这片曾经陌生的土地上扎下了根,不仅在集体中赢得了尊重和地位,也为自己的小家庭开辟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隐秘通途。
立足当下,不骄不躁,不倚不靠。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集体与个人、大家与小家之间,找到了那个属于她的、最稳固的支点。
前路依旧漫长,但她相信,只要保持这份清醒与坚韧,她和薄夏的未来,必将是一片越来越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