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雇佣带来的繁忙景象持续了数日,小院内外如同一个高效运转的小型工厂。然而,沈清徽敏锐地察觉到,最初的新鲜感与敬畏感过去后,部分村民的工作效率开始出现细微的滑坡。负
责清洗的妇人,有时会凑在一起低声闲聊,手上动作便慢了下来;晾晒的汉子,翻动草药也不如最初那般精心仔细;即便是包装环节,在王婆子视线偶尔移开的瞬间,动作也难免带上几分懈怠。
人力的堆砌解决了“有无”问题,但如何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实现“优效”,便成了摆在面前的新课题。大锅饭式的日结工钱,看似公平,实则对于勤快者是一种隐形的剥削,对于懈怠者则是一种纵容。
这一日晚间,核心成员碰头商议进度时,王婆子也忍不住抱怨:“丫头,人是够用了,可这帮人,精着呢!看不见好处的时候,一个个老实巴交;如今见咱们活多,知道离不开他们,有些个就开始磨洋工了!老婆子我盯得眼睛都酸了,还是防不住!”
周瑾也微微蹙眉:“确是如此。尤其是原料预处理环节,清洗是否彻底,晾晒是否得当,直接关乎精油品质。若长期如此,恐会影响产品稳定性。”
陈砺虽未言语,但冷眼旁观,也看出些许端倪。
沈清徽听完,脸上并无意外之色,反而露出一丝成竹在胸的淡然。“人性如此,不足为奇。既然日结工钱难以激励,那我们便换一种方式。”
她取来纸笔,在油灯下缓缓绘制出一套简洁却清晰的图表。“我欲推行一套‘工分’制度。”
“工分?”王婆子和周瑾皆是一愣,这个词汇对他们而言,颇为陌生。
“不错。”沈清徽解释道,“简单来说,便是将各项工作,按其难易程度、所需技巧、出力多寡,折算成不同的‘分数’。例如,精细挑拣艾草,每完成一斤,计两分;普通清洗,每完成十斤,计一分;晾晒翻动,按区域和完成质量,每日计一至三分不等;包装贴标,每完成十罐,计一分半。”
她一边说,一边在纸上列出几种主要工序的初步工分标准。“每日下工前,由负责监督之人(主要是王婆婆,关键环节周先生或我可复核),根据各人实际完成的数量与质量,核定其当日所得工分,登记在册。”
“那这工分……有何用?”王婆子好奇道。
“工分,便是他们获取报酬的凭证。”沈清徽微微一笑,抛出了核心,“月末,统计每人总工分。我们将拿出固定的一笔银钱作为‘工分池’,总工分除以总银钱,得出每分的价值。然后,按每人所得工分多少,分配酬劳!”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若有所思的二人,继续道:“这意味着,干得多、干得好的人,工分就高,月底分到的钱就多!偷奸耍滑、磨洋工的人,工分就少,自然拿得就少!甚至,对于连续工分垫底、或出现重大失误者,我们可以依据契约,予以警告乃至清退!”
“妙啊!”周瑾首先反应过来,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此法定量考核,优劣立判!将‘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不仅能激励勤勉,更能筛选出真正得用之人!”
王婆子也琢磨过味来,拍手笑道:“好家伙!这法子绝了!以后就不用老婆子我整日盯着骂了,他们自己就得抢着干活!谁不想多挣几个工分,月底多分钱呐!”
沈清徽补充道:“不仅如此,我们还可设立‘额外奖励工分’。例如,提出有效改进建议者,发现原料重大瑕疵避免损失者,或是在紧要关头主动加班加点、贡献突出者,均可额外奖励工分。以此鼓励用心,而非仅仅用手。”
一套融合了绩效考核、按劳分配与激励机制的、超越时代的“工分”制度框架,在沈清徽的勾勒下,逐渐清晰起来。
次日,当王婆子将这套“林家工分”制度向所有雇工宣布时,果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村民们起初是茫然,待王婆子用最浅显的大白话解释清楚——“干得多、干得好,月底分钱就多;干得少、干得差,分钱就少,还可能卷铺盖走人”——之后,人群瞬间炸开了锅。
有人面露喜色,摩拳擦掌,显然是平日里就勤快肯干的人,看到了多挣钱的机会。
有人则脸色发白,眼神闪烁,显然是之前存了磨洋工心思的人,感到了压力。
还有人不信邪,嘀嘀咕咕:“说的好听,谁知道月底怎么算?别是糊弄人的……”
王婆子把脸一板,将写满工分标准的木板往显眼处一挂,又拿出空白的工分登记册:“规矩都在这儿,白纸黑字!每日干了多少,得了多少分,都给你们记上,自个儿也能看!月底按分分钱,童叟无欺!谁要是觉得这规矩不好,现在就可以走人,绝不强留!”
一番连消带打,加上之前沈清徽积累的威信,大多数村民还是选择留了下来,但心态已然不同。
制度推行首日,效果立竿见影。
负责清洗的两位妇人,不再交头接耳,眼睛紧紧盯着手中的艾草,动作又快又稳,恨不得一天能洗出往常两倍的量。
晾晒的汉子们,也不再只是机械地翻动,开始研究如何铺晒得更均匀,翻动得更勤快,以期在“完成质量”上拿到更高的分数。
就连包装的两人,速度也明显提升,且更加注重细节,生怕贴歪了标签被扣分。
整个小院的工作氛围,为之一新!效率提升了何止三成!
王婆子拿着工分册,穿梭其间,进行登记与监督,腰杆挺得笔直,只觉得从未如此省心省力过。
周瑾检查预处理后的原料,满意地发现品质比前几日更加稳定优良。
陈砺默默观察,发现因效率提升,原材料堆积的速度加快,便主动调整了巡逻路线,确保物资安全。
沈清徽站在书房窗口,看着院内外那热火朝天、却又井然有序的景象,唇角微勾。
“林家工分”制度的成功推行,不仅解决了眼前的管理难题,极大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更是将她超越时代的管理思维,成功地植入了这片古老的土壤。
这展现的,不仅仅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智慧,更是一种卓越的组织与领导能力。她正在用实践告诉所有人,即便是最普通的村民,在科学的制度引导下,也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这套制度,如同给初生的“林家作坊”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使其运作更加高效、健康,也为未来可能的规模扩张,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民心可用,更需善用。而她沈清徽,无疑深谙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