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了4月中旬,潍坊的外围战役正式打响,日军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极为迅猛的攻势,单单只是前期用于攻击潍坊以东外围阵地的日军部队,就已经出现了10个师团的番号。
潍河以东的多处防线被迅速攻破,第11集团军在试探性的发起了一次反击之后,并将全部的主力撤回到了潍河以西,依托早已构建好的沿河工事进行死守。
于是,两军共计超过40万大军,沿着一条远远称不上天险的河流,展开了极为惨烈的攻防战。
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日军曾一次性投入上万人,在多条战线同时发起渡河攻势。
甚至在战前进行了罕见的长时间炮火准备,将先锋军修建在滩头后方的防御阵地,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
日军在炮火掩护下迅速展开登陆队形,以冲锋队形向滩头阵地推进。
先头部队展现出强烈的进攻态势,士兵眼中燃烧着炽热的战斗意志,显示出志在必得的决心。
只是让这些小鬼子没想到的是,先锋军居然奢侈使用地雷,在整个防御阵地的前方构筑起了一道“小型长城”。
当他们被地雷封锁了进攻路线而进退不得时,躲在掩体里的士兵有条不紊的跑回各自的射击位置,避免了被日军步炮协同战术攻入前沿阵地的惨剧发生。
而先锋军不惨,小鬼子可就惨了!整个潍河沿岸成为了一座大型的屠宰场。
即便后方的指挥官及时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但因为大规模冲锋导致了日军阵型混乱,军官与手下的士兵脱节的情况比比皆是。
剧烈的伤亡又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士气,本该是有组织的交叉掩护撤退,变成了一场无序的大崩溃。
又因为河流的阻隔,使得撤退的速度变得极为缓慢,这些小鬼子就成为了守军眼里的活靶子。
一多半的小鬼子就此成为了河里的浮尸,整条潍河为之一红,这一幕场景就算是黄河上的捞尸人看了都得倒吸一口凉气。
当然不是吓的,主要是感觉太刺激了。
这也是此地的守军将士们共同的感受,尤其是战斗结束后,为了避免引发瘟疫,双方约定停火,共同清理尸体,使得这片战场在太阳落山之前重新恢复了平静。
结果,夕阳下本该波光粼粼的河面,此刻却是一片诡异的暗红色,这一幕成为了此战幸存者们终身难忘的场景。
即便是饱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小鬼子,也有不少在当晚做了噩梦,情况好的半夜惊醒,吓了一身冷汗,然后接着睡。
心理承受能力弱一点的,醒来之后大吵大闹,日军第14师团甚至出现个别鬼子不小心枪走了火,差点引发了一场营啸。
不得已之下,日军高层命令第十六师团提前加入战斗序列,与第14师团进行轮换。
但这些兵力调动并没有引起参谋部过多的重视,应该来说,日军这样的兵力规模和凶猛攻势都在预料之中。
而根据空军方面的汇报,龙口到莱州一线遍地都是日军的营地,颇有夷陵之战蜀汉大军连营700里的架势。
有人猜测日军是在担心自己的后勤线遭到袭扰,所以在整个后勤线沿途布置了重兵,和先锋军拿民兵团守护后勤线是一个道理,只是他们这一回用的兵力有点多。
张弈一针见血的指出,日军这是后勤不足,无法支撑40万规模的大军展开全面猛攻,索性减少了一线作战部队的规模,确保他们能够拥有充足的物资供应和火力输出。
而这些布置在后方的大军除了维护后勤安全以外,还充当了预备队的作用,更有可能日军会进行车轮战,发起不间断的攻击,来消耗第11集团军的体力和士气。
局势有些严峻,但对周辰来说,这还真算是一个好消息,起码这场潍坊之战不需要再让他来插手指挥了。
随着前线战报一封封的往参谋部汇总,加上间谍们送来的零星的军事情报,参谋部推算出了日军此战的战略意图和战术方针——从两翼迂回攻击,包围潍坊,重点歼灭第11集团军的主力,而不是单纯的夺下这一座城池。
潍河右岸,晨雾稀薄。
日军第16师团第19旅团的步兵第20联队,已在前沿攻击位置集结完毕。
士兵们面色凝重,检查着手中的三八式步枪和随身的渡河装备,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肃杀之气。
上午七时整,三发红色信号弹骤然升空,划破了黎明的寂静。
紧随而来的,是地动山摇的轰鸣。部署在后方纵深的日军野炮第22联队,以及加强配属的独立重炮大队,共计超过六十门火炮,开始了进攻前的炮火准备。
成群的炮弹带着令人心惊的尖啸,越过步兵的头顶,砸向对岸先锋军的防御阵地。
一时间,对岸的河滩、疑似机枪火力点、前沿堑壕乃至于可能埋设地雷的滩头区域,都被连续不断的爆炸与浓烟所覆盖。
火光冲天而起,泥土、木桩和铁丝网被抛向空中,大地在持续不断的震颤中呻吟。日军的炮击试图用纯粹的钢铁和火药,为步兵开辟一条安全的通道。
约三十分钟的炮击后,日军炮火开始向对岸纵深延伸。
“突击!”随着基层军官声嘶力竭的嚎叫,第20联队第一大队的士兵如同潮水般跃出出发阵地,踏入浑浊的河水之中。
他们以疏散队形,艰难地在及腰深的河水中向前跋涉,步枪高高举过头顶,每一步都异常沉重。
河面宽阔,对岸在硝烟的缝隙中若隐若现,这段距离在此刻显得无比漫长。
然而,先锋军的防御韧性远超日军想象。
就在日军步兵大部分进入河道主流域,正以为对岸阵地已在皇军炮火下沉寂之时,惊变陡生!
只见对岸原本看似空无一人的阵地上,如同雨后春笋般,大批大批满身尘土的先锋军士兵,动作迅捷地从猫耳洞和深层防炮掩体中钻出。
他们沉默而有序,以令人惊叹的速度重新进入被炮火犁过的射击位置,架起手中的武器。
阵地上除了日军炮弹的余爆和河水声,竟听不到一声枪响,唯有粗重的喘息和金属碰撞的轻微咔哒声,一股压抑到极致的杀机在弥漫。
负责这段河防指挥的一名营长,半蹲在主堑壕的后方,目光扫过河面黑压压的日军,又迅速瞥了一眼侧翼已准备就绪的几个机枪阵地。
他看到副射手已经将弹链压实,射手的食指虚扣在扳机护圈外,一切准备停当。
不再有丝毫犹豫,这位营长猛地抄起靠在堑壕边的一杆德制毛瑟98K步枪,枪口对准前方,沉稳地扣动了扳机!
“砰!”一声清脆、响亮的枪响,骤然划破空气。
这声大家无比耳熟的信号,如同点燃了引信。下一秒——
“哒哒哒哒!!!”
mG34通用机枪汹涌而出的弹雨的刹那间从数个精心选择的火力点上迸发出来,编织成数道致命的交叉火力网,向着河心中艰难跋涉的日军步兵覆盖而去!
涉水而行的日军士兵在如此密集的火力下无处躲藏,中弹者如同被割倒的麦秆般一片片倒下,鲜血迅速染红了河水。
日军的掩护火力立刻做出反应。部署在岸边制高点的重机枪和轻机枪开始猛烈开火,试图压制对岸的火力点。
与此同时,日军前沿部队也迅速做出反应。由于先锋军的防御阵地大多经过精密测算,设置在对岸日军掷弹筒(有效射程约300米)的极限射程之外。
使得日军的步枪手和掷弹筒兵虽能望见对岸工事轮廓,却难以进行有效压制。
为弥补这一火力断层,日军的掷弹筒集中火力,向已方即将登陆的河滩区域进行急促射。
弹药在滩头接连炸开,虽无法直接摧毁对岸工事,却有效地炸起了连绵的烟尘,形成了一道短暂的视觉遮蔽带,干扰了先锋军射手的视线。
同时,部分爆炸也诱爆或破坏了先锋军预先埋设在登陆场的部分地雷,为后续步兵冲击勉强扫清了一小片区域。
这一招已经成为了先锋军防守战的必备战术。
这些隐蔽而致命的障碍物,在防御中效果显着,不仅能有效阻滞、打乱敌军的进攻队形,更能利用其不可预知的特性,对敌方士兵造成持续的心理威慑和可观杀伤。
唯一的缺点就是战后的排雷工作危险而麻烦。
不过考虑到周辰一贯财大气粗,等这一仗打完了,他大概率会直接命令炮兵拿这里当作靶场,把地雷场全部犁一遍,再让工兵进行象征性的排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