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昭在练兵场视察完李沐风操练新军,回到杨家大宅时,发现气氛有些异样。往日里喧闹的宅院,此刻显得沉闷。仆役们来去匆匆,脸上挂着忧虑。
他唤来王福,问起缘由。
“少爷,从半月前开始,江南一带便没下过雨。”王福叹了口气,面上满是愁容,“起初大家还道是寻常,可如今田地开裂,河水见底,连井水也日渐枯竭。再这样下去,只怕要出大乱子了。”
旱灾!
杨昭心头一沉。他虽身处深宅,却也感知到了空气中弥漫的干燥。这可不是小事,一旦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社会动荡,杨家即便再富裕,也难以独善其身。
他立刻召集苏墨和王福,以及几位族中管事,商议对策。
“少爷,以往遇到旱灾,无非是设法引水,再不行便只能开仓赈济。”一位老管事说,语气里有深深的无力,“可这次旱情太重,几条大河都快干了,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苏墨眉头紧锁,他已派人去各地打探消息,回来的都是坏消息。流民渐多,物价飞涨,人心惶惶。
杨昭没有说话,他闭上眼睛,脑海中【家族传承系统】的界面浮现。他调出【知识库】,迅速检索“水利”、“抗旱”、“灾情应对”等关键词。
大量超越这个时代的知识瞬间涌入他的脑海:地下水勘探、深井挖掘技术、简易提水工具设计、作物轮作与耐旱品种培育、水资源循环利用、以及科学的灾情评估与赈济方案。
他睁开眼,目光扫过众人。“引水和赈济固然重要,但并非长久之计。我们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摊开一张粗略的江南地图,手指在几处位置划过。“首先,要勘察地下水脉。许多地方地表水匮乏,地下却蕴藏丰富水源。我们需要一种更有效率的挖井方法。”
“挖井?”王福不解,“我们杨家有打井的匠人,可深了也挖不出水啊。”
“那是因为方法不对。”杨昭平静地说,“我有一种法子,能探知地下水脉走向,并能挖出更深、出水更稳的深井。”
接着,他又提出了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建议:
“其二,要改良提水工具。现有的辘轳效率太低,我可设计一种结构,大大提高从深井提水的速度。”
“其三,要推广耐旱作物。眼下种的庄稼,多不耐旱。但世间并非没有能在干旱环境下生长的作物。我们可以尝试从外地引进,或在现有作物中选育。”
“其四,便是水利设施的修缮与新建。我们需趁此机会,修缮原有的灌溉渠,并新建一些小型蓄水池和引水渠,将有限的水源最大化利用。”
他每说一条,众人脸上的表情便多一分震惊。这些想法,他们闻所未闻,却又隐隐觉得,若真能实现,或许能解杨家乃至江南的燃眉之急。
“至于赈济,”杨昭接着说,“不能只是简单发粮。我们要以工代赈,让流民通过参与水利建设、挖井等劳动,换取粮食。这既能解决温饱,又能为杨家修建基础设施,一举两得。”
苏墨听得心潮澎湃。杨昭的思路,完全跳出了传统的桎梏,他所描绘的蓝图,是一种全新的治灾理念。
“少爷,这些法子……当真可行?”王福迟疑地问。
“事在人为。”杨昭说,“杨家有财力,有足够的人力。只要我们齐心,便能将这些想法变为现实。”
杨老太爷得知杨昭的计划后,立刻召见了他。
“昭儿,你所言凿凿,但这些法子,闻所未闻。若贸然施行,恐耗费巨大,收效甚微。”杨老太爷沉声说,他并非不信杨昭,只是这灾情非同小可,牵扯甚广。
“老太爷,杨昭愿立下军令状。”杨昭说,语气平静而有力,“若不能缓解旱情,杨昭愿承担一切后果。”
杨老太爷凝视着杨昭,那双眼睛里没有丝毫的犹豫,只有对未来的笃定。他最终缓缓点头。“好!既然你已有万全之策,那便放手去做。杨家所有资源,皆可供你调动。”
得到杨老太爷的首肯,杨昭立刻行动起来。
他首先在杨家内部,成立了一个临时抗旱指挥司,由苏墨负责统筹全局,王福负责钱粮调度,李沐风则带着他的私兵,伪装成普通护卫,负责维持秩序和安全。
他将【知识库】中关于地下水勘探的方法,传授给几位信得过的匠人,让他们带着特制的简易勘探工具,在杨家周边乃至整个县城范围进行勘察。
很快,第一批勘察结果便送了回来。按照杨昭指引的几处地点,匠人们果然发现了潜在的水源。
杨昭随即指导他们挖掘深井。他提供的“深井挖掘术”,结合了现代的钻探原理,虽然受限于工具,无法达到真正的钻井效果,但通过对井壁支撑、泥浆循环等细节的改进,使得挖出的深井,比传统水井更深,出水也更为稳定。
当第一口深井喷涌出清澈的地下水时,围观的百姓和杨家族人都发出震天的欢呼。他们从未见过如此深的水井,更没想到,在这种旱情下,还能挖出水来。
接着,杨昭又指导工匠们改进提水工具。他画出一种简易的链式提水器图纸,虽然简陋,却比传统的辘轳效率高出数倍。这种提水器被迅速制作出来,安装到新挖的深井旁,大大缓解了取水难题。
同时,杨昭派人前往周边省份,高价收购耐旱的谷物种子,并在杨家自己的田地里进行试种。他还组织人手,修缮年久失修的水渠,并沿着河流的支流,新建了一批小型蓄水池。
最受百姓欢迎的,是以工代赈的方案。杨家开仓放粮,但并非无偿施舍。流民们只需参与挖井、修渠、修路等劳动,便能获得足够的粮食。这不仅让他们有尊严地活下去,也让他们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
起初,地方官府对杨昭的举动还持观望态度。毕竟,杨昭的许多做法都太过“离经叛道”。可随着一口口深井的出水,一条条水渠的贯通,百姓们领到粮食后,再无流离失所之虞,地方上的动荡也逐渐平息。
杨昭赈灾有方,不仅救活了无数百姓,更让杨家在百姓心中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往,杨家是富商,受人敬畏,如今,杨家是救星,受人爱戴。
“杨家少爷是活菩萨啊!”
“若没有杨少爷,我们一家老小,怕是活不到今天!”
这样的赞誉,在江南大地上传开。杨昭的名字,不再仅仅是商业传奇,更与仁义、担当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