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大捷,皇太极狼狈北窜,大明帝国似乎迎来了一场久违的、酣畅淋漓的胜利。北京城内外,庆祝的欢呼持续了数日。林宸的声望被推向了顶峰,“林阁老”、“林太师”已不足以形容其功绩,民间甚至开始出现“林圣”、“再生父母”之类的称谓。然而,在这看似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盛况之下,权力巅峰的寒意,已悄然弥漫。
一、 封赏之争,帝王心术
皇极殿,大朝会。气氛本该是欢庆的,却因如何封赏林宸及其麾下将士,而变得微妙起来。
兵部尚书率先出列,声音洪亮,带着由衷的敬佩:“陛下!林太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此乃不世之功!臣以为,当晋林太师为王爵,世袭罔替,以酬其擎天保驾之功!”
此言一出,不少将领和受林宸提拔的官员纷纷附和。晋位王爵,在大明乃是异姓臣子的最高荣耀,此前仅有开国功臣徐达等寥寥数人获封,且后来多被追夺。
然而,龙椅上的崇祯皇帝,脸上虽然带着笑容,眼神深处却掠过一丝极难察觉的阴霾。他尚未开口,几位素以“恪守祖制”闻名的翰林学士和言官便站了出来。
“陛下!万万不可!”一位老翰林须发皆张,激动道,“太祖高皇帝有训,‘异姓不得封王’!此乃铁律!林太师之功,固然彪炳史册,然若开此先例,恐坏国家法度,启后世僭越之端!赏赐宜厚,然王爵之封,断不可行!”
另一人接口,语气看似公允,实则绵里藏针:“是啊,陛下。林太师已位极人臣,官居太师、首辅,手握军政大权。若再封王,赏无可赏,封无可封,非人臣之福,亦非国家之福啊!依臣之见,不若加封其三代,厚赐金银田宅,荫其子孙,已是殊恩。”
这话隐隐触及了那个所有帝王都敏感的问题——功高震主,赏无可赏之时,当如何?
林宸立于百官之首,面无表情,心中却是一片清明。他早已料到会有此一幕。他出列,声音平静无波,带着一种刻意的疏离:
“陛下,诸位同僚。臣林宸,蒙陛下信重,委以国事,殚精竭虑,不过尽人臣之本分。北疆之胜,乃陛下洪福齐天,将士用命,群僚协力之功,臣不敢贪天之功为己有。王爵之议,关乎祖制国体,臣万不敢受。所有封赏,但凭陛下圣裁,臣绝无异议。”
他以退为进,将难题抛回给崇祯,同时也表明了自己无意于王爵的态度,暂时缓解了那紧绷的弦。
崇祯心中暗自松了口气,脸上笑容自然了些:“林爱卿虚怀若谷,朕心甚慰。然功必赏,过必罚,乃朝廷法度。林爱卿晋爵国公,加岁禄五千石,赐丹书铁券!其麾下卢象升、曹变蛟、赵率教、黄龙等将领,各依功绩,封伯、封侯,厚赏三军!”
封赏就此定下。林宸获封“镇国公”,位极人臣,却非王爵。一场潜在的风波,被暂时压下。但殿中明眼人都看得出,陛下对林宸,已不再是毫无保留的信任。那“镇国公”的封号,何尝不是一种无形的告诫与羁縻?
二、 军中隐患,尾大难掉
封赏之后,林宸在兵部召集核心将领,既是庆功,也是布局未来。
酒过三巡,气氛热烈。曹变蛟带着几分酒意,拍案道:“太师!此次若非您力排众议,果断出击,我等哪有今日之功!往后太师但有所命,末将等万死不辞!”
赵率教也感慨:“是啊,太师。如今北虏胆寒,至少可保十年太平!这都是太师之功!”
众将纷纷附和,言语间对林宸的推崇与依赖,几乎溢于言表。
林宸举杯,神色却颇为严肃:“诸位将军,此战之功,在于上下用命,非林某一人之力。然,北虏虽暂退,其根基未损,皇太极枭雄之姿,必会卷土重来。我等切不可有丝毫懈怠!”
他话锋一转,开始部署后续防务,调整将领防区,强调各镇协作,并再次重申军纪,要求诸将严格约束部下,不得居功自傲,扰害地方。
众将凛然听命。然而,林宸心中清楚,经过此战,他在军中的威望已然如日中天,这些骄兵悍将,某种程度上已打上了深深的“林”字烙印。这固然是推行新政、巩固权力的基石,但也如同一把双刃剑,极易引来君王的猜忌。如何驾驭这支力量,使其成为国之干城,而非私人之器,是他必须谨慎处理的难题。
三、 格物新篇,福祸相依
林宸并未因政治上的微妙局面而放缓改革的步伐。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向了格物院和海事学堂。
这一日,他亲临格物院,视察一项绝密项目的进展——基于小林玥发现的齿轮联动原理和西洋钟表擒纵机构改良而来的“机械式弹道计算仪”原型机。
负责该项目的墨衡兴奋地介绍:“太师,根据您提出的抛物线原理和诸多测算数据,我们设计的这套齿轮系统,只要输入炮口初速(估算)、射角、风向(大致)等参数,转动摇柄,便能通过指针大致指示出炮弹的落点范围!虽然还很粗糙,但方向肯定是对的!”
林宸仔细看着那布满齿轮和刻度的复杂木制机构,眼中露出赞许。这玩意儿现在看起来原始,但却是将数学、物理原理应用于实战的划时代尝试。
“很好!集中精力,继续完善!尤其是材料的精度和齿轮的耐磨性。”林宸指示道,“此事列为最高机密,参与人员一律签署保密文书。”
然而,他刚离开格物院,苏明远便送来一个不好的消息。
“大人,我们设在福建的船匠作坊,数名负责新式龙骨锻造的核心工匠,连同部分图纸,被一伙来历不明的海盗掳走了。现场迹象表明,这绝非普通海盗所为,目标极为明确。”
林宸眼神一冷:“是西夷?还是……我们内部的某些人,想用这些技术,去换取别的东西?”
技术的领先带来了优势,也成为了更受觊觎的目标。内部的蛀虫与外部的敌人,从未停止过对这些核心利益的窥探。
四、 林家日常,暗藏机锋
林府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无形的压力依然存在。
小林萧在学堂中,开始感受到一些同窗微妙的态度变化,有的是敬畏,有的则是疏远,甚至偶尔能听到一些关于“林家势大”的窃窃私语。他变得更加沉默,也更加努力。
小林玥则完全不受外界影响,她的世界里只有齿轮、杠杆和那些不断改进的机械模型。她甚至开始试图将“弹道计算仪”的原理,微型化后应用到一种新的“连珠弩”的击发机构上,虽然想法稚嫩,却让林宸看到了无限可能。
这一日,一位不速之客来访——那位在朝堂上反对封王的老翰林,借口探讨经义,实则言语间多有试探,甚至隐晦地提及“自古权臣难得善终”之类的典故。
林宸不动声色地接待,与之谈笑风生,引经据典,丝毫不落下风,最后更是以“雷霆雨露,莫非天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回应,既表明了忠心,也暗含警告,让那老翰林讪讪而去。
五、 南洋惊变,祸水东引
就在大明朝堂暗流涌动之际,遥远的南洋,由沈廷扬和黄龙主导的、迫降朝鲜后的后续行动,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挑战。
一支规模庞大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联合了部分葡萄牙武装商船,以及被他们煽动的南洋土着势力,突然出现在大明通往南洋的贸易航线上,以“维护贸易自由”为名,开始拦截、扣押大明商船,甚至袭击了一处大明刚刚建立的补给点。
消息传回,朝堂再次哗然。刚刚缓解的北疆压力,瞬间被来自海上的威胁所取代。
一些原本就反对开拓海疆的官员,立刻找到了攻讦的借口:“陛下!臣早就说过,与西夷争利,必生事端!如今北虏初定,海疆又起波澜,此皆林宸好大喜功所致!”
林宸看着紧急军报,眼中没有丝毫意外,只有冰冷的战意。他早就知道,海上的蛋糕,不可能和平分享。之前的胜利只是开始,真正的较量,现在才拉开序幕。内部的倾轧,君王的猜忌,在外部强大的威胁面前,似乎暂时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他需要再次凝聚力量,应对这来自海洋的、全新的挑战。
功高盖主,暗流再涌。林宸站在权力与风暴的中心,深知平静只是表象。北方的狼烟暂熄,南方的波涛已起,而脚下的朝堂,亦非净土。他的道路,注定与这帝国的命运一样,坎坷而漫长。
---
(第一百二十章 海疆烽烟,新政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