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光复的捷报,如同最强劲的东风,吹散了帝国上空因皇帝病重而积聚的阴霾,也让监国太子朱慈烺的威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极致的荣耀之下,潜藏的暗流也愈发汹涌。帝国的航船在驶过一片辉煌的浅滩后,前方依旧是深不可测的海洋。
一、 荣宠之巅,如履薄冰
太庙告祭,论功行赏。朝堂之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监国太子朱慈烺代表尚在静养的崇祯皇帝,对收复台湾的有功之臣进行了隆重的封赏。
黄龙晋封“靖海侯”,赏赐无数。
郑森以其引导登陆、通译劝降之功,被破格擢升为“海军游击将军”,实授“台湾镇守副使”,协助处理军务并参与台湾初期治理。一颗年轻的将星,在战火中冉冉升起。
所有参战将士,皆按功行赏,抚恤优厚。
而首功之臣林宸,得到的封赏却显得有些“意味深长”。朱慈烺当众宣布,加封林宸为“镇国公”,世袭罔替!这是人臣所能达到的极致爵位,可谓荣宠至极。
然而,除了爵位,却没有更多的实质封赏,尤其是没有扩大其在朝堂的直接权力。朱慈烺在诏书中盛赞林宸“运筹帷幄,功在社稷”,却同时强调“新政已入正轨,各部循章而行即可”,并重申“格物院、远洋公司等,需严格依制,接受朝廷监管”。
林宸面色平静,跪拜谢恩,心中却如明镜一般。这份看似顶格的荣宠,实则是将他高高架起,同时小心翼翼地限制其权力进一步膨胀。年轻的监国,在借助他取得辉煌胜利、稳固自身地位后,已经开始下意识地运用帝王心术,进行预防性的制衡了。
“臣,叩谢殿下天恩!然臣之所为,皆赖陛下洪福,殿下信任,将士用命,实不敢居功至此。日后定当恪尽职守,辅佐殿下,以报天恩。”林宸的回答谦逊而得体,将功劳归于上下,表明心迹。
朝臣们看着这一幕,心思各异。周延儒等人眼中闪过一丝复杂,既有对林宸受封高位的不甘,也有一丝看到制衡迹象的隐晦快意。
二、 宝岛新颜,百废待兴
台湾,热兰遮城的废墟正在被清理。这座象征着殖民统治的城堡将被部分保留作为警示,其余区域将规划为新的行政中心和商贸区。
郑森穿着崭新的游击将军服,行走在残破的街巷间。他不仅要协助清点缴获、安置俘虏(荷兰战俘将被用于劳役或交换赎金),更要面对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如何治理这片刚刚回归、百废待兴的土地?
岛上人口构成复杂:有早年迁来的闽粤移民(多数受荷兰人压迫),有被荷兰人役使的土着居民,也有少数留下来的荷兰、西班牙混血后代及皈依基督教的民众。
“将军,这些‘红毛番’的教堂和学校,该如何处置?”一名属下请示。
郑森看着那座尖顶教堂,沉思片刻,道:“传令,所有荷夷之军事设施、象征物,一律拆除。然其教堂、医馆,若未参与抵抗,且岛上百姓仍有需者,可暂予保留,但需登记造册,由官府接管,其所传之教,不得强迫百姓信奉。”
他深知,治理需要刚柔并济。一方面要彻底清除殖民痕迹,确立大明法统;另一方面也要稳定人心,恢复生产。他参照林宸在大陆推行新政的经验,着手制定《台湾安抚与发展暂行条例》,内容包括:承认早期移民开垦的土地所有权,鼓励大陆民众迁台垦殖,设立官办学堂推广官话和儒学,利用岛上丰富的硫磺、鹿皮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并计划修建连接南北的官道和港口。
林宸通过电报,对郑森的初步方略表示了肯定,并指示:“台湾孤悬海外,位置紧要,当以‘固本培元,海防优先’为要。可先行规划基隆、高雄(此名提前借用)等良港,以为海军基地及商埠之用。”
一张描绘台湾未来发展的蓝图,正在废墟之上缓缓展开。
三、 西夷震动,格局重塑
台湾光复的消息,以比官方渠道更快的速度,通过商船和传教士,传遍了整个远东乃至欧洲,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马尼拉的西班牙总督府内,气氛凝重。他们失去了一个潜在的盟友(荷兰人),而一个更加强大、更具侵略性的大明帝国,已然雄踞于他们的北方面前。
“我们必须加强吕宋的防御!同时……或许可以考虑与英国人进行更深入的接触?”西班牙总督忧心忡忡地对他的幕僚说道。
巴达维亚(雅加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则是一片哀鸿。他们在远东最重要的据点之一丢失,巨额投资血本无归,军事声望遭受重创。公司董事会陷入了激烈的争吵,一派主张集结力量报复,另一派则认为应当承认现实,避免与大明这个新兴的庞然大物进一步冲突,转而巩固在东南亚岛屿的利益。
而在伦敦和巴黎,关于“东方巨龙苏醒”的报告被摆上了国王和重臣的案头。大明展现出的强大海军力量和惊人的技术突破,迫使这些西方的航海强国开始重新评估远东的力量平衡,调整他们的全球战略。贸易、传教、殖民……所有的计划,都不得不将大明这个变量慎重地考虑进去。
大明的崛起,已然开始搅动整个世界的格局。
四、 格物不息,未来已来
帝国的荣耀与政治的微妙,似乎并未影响到格物院内的节奏。这里依然是机器轰鸣,灯火常明。
小林玥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台湾战役中,电报虽然发挥了作用,但稳定性依然是个大问题。
“我们需要更好的绝缘材料,需要更稳定的电源,需要中继放大技术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距离通信!”她对着徐元亮和一群骨干工匠,坚定地说道。她对“电”的研究进入了更深的层次,开始系统性地探索电磁理论,为下一次通信革命积蓄力量。
与此同时,基于蒸汽机技术的应用探索也在扩大。一台改进后的、功率更大的固定式蒸汽机被安装在了西山煤矿,驱动着巨大的卷扬机和通风设备,使得深层煤矿的开采成为可能,为帝国工业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黑色粮食”。
在林玥的指导下,工匠们甚至开始尝试将蒸汽动力应用于河运,设计一种小型的明轮拖船,用于在内河牵引驳船,进一步提升运输效率。
工业革命的星星之火,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着燎原之势。技术的进步,以其固有的、不可阻挡的逻辑,持续为帝国的前行提供着最根本的动力。
五、 新征程的起点
林宸站在帝都的城楼上,远眺南方。那里,是刚刚回归的台湾,是浩瀚无垠的南洋,是充满着机遇与挑战的新世界。
他深知,“镇国公”的爵位既是荣耀,也是束缚。未来的政治博弈将更加复杂微妙。但他并不畏惧,因为他手中掌握着这个时代最强大的力量——不是权位,而是引领时代潮流的知识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技术。
帝国的版图已然补全了一块重要的拼图,但征程远未结束。内部治理的深化、外部环境的应对、科学技术的飞跃……无数新的课题摆在面前。
“功成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林宸低声自语。他推动的这个时代巨轮,已然拥有了自身的惯性。无论个人荣辱,这股奔向现代文明的力量,都已难以阻挡。
前方,是万里海疆等待描绘的新蓝图,是日新月异的技术爆炸,是一个古老文明在涅盘重生后,即将迎来的、更加波澜壮阔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