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药香漫四季
清风派的事了了,断星崖的药铺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入夏的蝉鸣刚起,小芽儿就踩着晨露去后山采薄荷。她学小石头的样子,把薄荷叶塞进竹篮,却总忍不住揪片叶子揉碎了闻,凉丝丝的香气钻进鼻子,引得她咯咯笑。
“慢点跑,当心摔着。”阿芷站在院门口喊,手里摇着太爷爷留下的蒲扇,扇面上画着株甘草,边角已磨得发白。
小石头正在柜台后整理药柜,把新晒的金银花装进陶罐。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药柜上投下格子状的光斑,罐子里的药香混着阳光的味道,暖烘烘的。
“爹,你看我采了这么多!”小芽儿挎着竹篮冲进屋,篮底还躺着只装死的七星瓢虫。
小石头捏起瓢虫放进窗台的花盆:“薄荷要阴干才好入药。你太爷爷说,急火烤的药,性子躁。”
正说着,邻村的李婶抱着孩子来了,孩子发着烧,小脸通红。“苏掌柜,你给看看,这烧总不退。”
小石头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又看了看舌苔:“是受了暑气,我给配点青蒿水,熬着喝两回就好。”他抓药时,小芽儿踮着脚递过纸包,奶声奶气地说:“李婶,这个放凉了喝,甜甜的。”
李婶笑着摸她的头:“这孩子,比你爹还会宽慰人。”
傍晚收了铺子,小石头带着小芽儿去河边浣药。夕阳把河水染成金红色,他蹲在石头上捶打艾草,小芽儿就在旁边用树枝拨弄水面的浮萍,嘴里哼着阿芷教的《认药谣》:“车前草,贴地长,清热利尿把病防……”
“你太爷爷以前也爱在这河边浣药。”小石头捶着艾草,水珠溅在胳膊上,凉丝丝的,“他说河水干净,能洗去药上的土气,熬出来的汤才清。”
小芽儿捞起片浮萍盖在头上:“太爷爷也会给我编草戒指吗?”
“编,编得比你编的好看。”小石头笑了,从兜里掏出颗野山楂,“给,你太奶奶腌的,酸中带甜。”
秋分时,镇上办起了药市。小石头带着阿芷和小芽儿去赶集,药摊从街头摆到街尾,当归的香、黄连的苦、陈皮的陈,混在一起,倒也不呛人。
小芽儿被个卖药糖的摊子吸引,站在那里不肯走。摊主认得小石头,笑着递过块甘草糖:“苏先生的孙媳妇,尝尝?”
阿芷接过糖递给小芽儿:“还不谢谢张爷爷。你太爷爷年轻时总买他家的药糖,说‘苦日子里,得有点甜滋味’。”
药市尽头有个说书人,正讲着黑风岭的故事,说“清风派有位少年英雄,凭着块玉佩破了魔教阴谋”。小芽儿听见了,拽着小石头的衣角:“爹,那是你吗?”
小石头挠挠头:“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阿芷看着他,眼里带着笑:“你太爷爷常说,‘英雄不在名头响,在心里装着别人’。”
冬雪落时,药铺的屋檐下挂起了腊肉和药香包。小芽儿跟着阿芷学做香囊,把晒干的艾叶、薄荷、陈皮塞进布袋子,针脚歪歪扭扭,却也像模像样。
“这个给周爷爷,他总咳嗽。”小芽儿举着个歪扭的香囊,“太爷爷说,好东西要分给街坊。”
小石头正在给炭炉添火,炉上煨着药罐,里面是给山那边王奶奶熬的补药。药香从罐口飘出来,混着窗外的雪气,竟有种安稳的暖。
“爹,雪化了是不是就开春了?”小芽儿趴在窗边看雪,呼出的白气在玻璃上凝成小雾。
“是,开春了就去后山挖荠菜,给你包饺子。”小石头往炉里添了块炭,火苗“噼啪”跳了跳,“你太爷爷说,一年四季,各有各的药,各有各的盼头。”
夜里,小芽儿睡着了,嘴角还沾着点药糖的甜味。阿芷坐在灯下翻着太爷爷的药经,书页里夹着片干枯的荷叶,是去年夏天小芽儿采的。
小石头端着杯热茶进来,放在桌上。阿芷指着药经上的字:“你看,你太爷爷在这里写着‘药香漫四季,人心自安宁’。”
窗外的雪还在下,药铺里的药香、炭火气、还有小芽儿浅浅的呼吸声,混在一起,像首没唱完的歌。
小石头看着灯下的阿芷,看着熟睡的小芽儿,忽然明白,太爷爷留下的不只是药经和玉佩,更是这份藏在药香里的日子——春有新茶,夏有凉荫,秋有收获,冬有暖炉,一辈辈,一年年,就这么安稳地过下去,比什么都好。
雪还在下,药香,也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