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温泉之旅的温馨余韵尚未散去,新的一周,陈长生便迎来了一个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邀请。
周二上午,他刚结束一节专业课,正准备离开教室,辅导员却匆匆赶来,脸上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郑重,叫住了他:“陈长生同学,请留步。经管学院院长办公室刚打来电话,张院长请你现在去他办公室一趟,有要事相商。”
周围还没离开的同学闻言,纷纷投来惊讶和好奇的目光。经管学院院长张明远教授,是国内经济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平时神龙见首不见尾,竟然会亲自点名召见一个大一新生?这简直是破天荒的事情!
陈长生心中微动,面上却依旧平静,点头道:“好的,谢谢老师,我马上过去。” 他大概能猜到所为何事。想必是之前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近期在校园内引发的系列“小轰动”,终于引起了这位真正大佬的注意。
在同学们窃窃私语的注视下,陈长生步履从容地走向经管学院那栋庄重肃穆的行政楼。院长办公室在顶层,走廊安静,空气中弥漫着书卷和权力的混合气息。秘书显然早已得到吩咐,恭敬地将陈长生引了进去。
办公室宽敞明亮,巨大的书柜直抵天花板,里面摆满了中外文典籍。头发花白、面容清癯、眼神锐利的张明远院长正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看到陈长生进来,他放下手中的文件,脸上露出一丝审视和探究的笑容。
“陈长生同学?请坐。”张院长的声音温和,却自带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场。
“张院长好。”陈长生不卑不亢地问好,在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坐下,腰背挺直,神态自若。
张院长没有立刻说话,而是仔细打量了陈长生几秒,目光如炬,仿佛要穿透他的外表,看清其内在。片刻后,他才缓缓开口,语气带着一丝好奇:“陈长生同学,你最近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可是让我们这些老家伙都略有耳闻啊。尤其是你在《微观经济学》课上关于制度成本与产权界定的那番见解,连你们张明副教授都赞不绝口,说颇有科斯当年的风范。”
“院长过奖了,只是些不成熟的个人思考,侥幸言之有物。”陈长生谦逊地回答,语气恰到好处。
“不成熟?呵呵,过度的谦虚可就是骄傲了。”张院长笑了笑,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上的一个文件夹,“我这里收到一份内部简报,关于近期美国次贷危机深化可能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影响评估。里面有些观点,倒是和你之前闲聊时提到的一些想法,隐隐有暗合之处。”
陈长生心中了然,这绝非“闲聊”,恐怕是秦风或张明副教授将他的某些观点向上传递了。他面色不变,静待下文。
张院长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变得严肃起来:“长话短说。今天下午,在学校的政策分析中心,有一个小范围、高规格的闭门研讨会,主题是‘后危机时代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与风险’。与会者除了学校的几位资深教授,还有发改委、工信部的几位司局级专家,以及两位国研中心的特邀研究员。规格很高,讨论的问题也很前沿,甚至有些敏感。”
他顿了顿,看着陈长生,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邀请:“我觉得,你这个年轻人看问题的角度很独特,胆子也大。想邀请你以‘学生观察员’的身份列席旁听,不知道你敢不敢兴趣?当然,主要是听,但如果有什么想法,也可以大胆地说。年轻人,有时候反而能跳出我们这些老家伙的思维定式。”
饶是陈长生心志坚定,听到这个邀请,心中也不由得微微一动。这种级别的闭门研讨会,探讨的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问题,参与的都是真正的智囊和掌权者,其内容敏感度和重要性远超普通学术会议。张院长邀请他一个大一新生参加,这已不是简单的赏识,而是一种近乎破格的信任和考验!这无疑是一个接触真正核心圈层的绝佳跳板!
“感谢院长的信任和厚爱!”陈长生立刻站起身,郑重说道,“能有机会聆听各位师长和专家的真知灼见,是学生的荣幸。我一定遵守纪律,认真聆听,若有浅见,也定当坦诚汇报。”
“好!要的就是这份胆识!”张院长满意地点点头,“下午两点,政策分析中心三楼一号会议室,准时到。记住,多听,多看,多想。”
下午一点五十分,陈长生提前十分钟抵达政策分析中心。这是一栋戒备森严的独立小楼,门口有武警站岗。核实身份后,他才被允许进入。三楼一号会议室内,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已经坐了七八个人,平均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上,个个气度沉稳,不怒自威,正在低声交谈。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凝重而高端的气息。陈长生的出现,让这些大佬们目光微微一凝,闪过一丝诧异,但看到引领他进来的张院长点头示意后,便都恢复了平静,只是打量他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探究。
会议开始,主持人简短开场后,各位专家便开始就议题发表看法。讨论迅速进入白热化,焦点集中在技术“卡脖子”风险、国内市场培育、以及如何平衡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等核心难题上。各位专家引经据典,数据详实,观点碰撞激烈,但大多是在现有政策框架和认知体系内进行推演,偶有突破性想法,也因顾虑现实约束而显得束手束脚。
陈长生坐在靠墙的列席位置,如同张院长所叮嘱,安静聆听,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关键词和逻辑链。他大脑高速运转,将现场讨论与前世未来十几年的实际发展轨迹相互印证,很快就发现了几个关键的战略误判和思维盲区。
当讨论到“是否应举国之力攻克某尖端光刻机”这一具体议题时,一位部委专家持坚决支持态度,另一位国研中心研究员则担忧投入巨大且周期过长,可能拖累整体产业升级步伐,双方争执不下。会场一时陷入僵局。
就在这时,张院长目光扫过全场,忽然开口道:“讨论难免有局限,我们不妨也听听年轻人的看法。陈长生同学,你听了这么久,对这个难题,有什么初步的想法吗?大胆说,说错没关系。”
唰!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陈长生身上!有好奇,有审视,也有几分不以为然。让一个毛头小子在这种场合发言?
陈长生深吸一口气,平静地站起身,先向各位专家微微躬身,然后开口,声音清晰而沉稳:“各位老师,专家,晚辈才疏学浅,仅从技术演进规律和全球产业生态的角度,谈一点不成熟的观察。”
他顿了顿,语出惊人:“我认为,与其纠结于‘是否要不计成本攻克整机’,不如将战略焦点前置,集中优势兵力,优先突破‘计算光刻软件’和‘顶级光源系统’这两大更具杠杆效应的基础工具层。”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几位专家露出愕然之色。这个角度太刁钻了!完全跳出了“造不造整机”的二元对立!
陈长生不理会众人的反应,继续侃侃而谈,语气笃定:“理由有三:第一,工具层是‘母机之母’,突破一点,可辐射带动整个产业链水平提升,事半功倍。第二,工具层更具隐蔽性和可合作性,易与国际科研力量形成‘你中有我’的粘合态势,降低正面冲突风险。第三,从技术代际看,下一代光刻技术(如EUV)的壁垒正在从硬件向软件和算法迁移,提前布局,方能抢占未来制高点。至于整机集成,可待工具成熟、生态初具后,水到渠成。”
他不仅提出了颠覆性的观点,更引用了几个目前尚在实验室阶段、但未来将被证明是关键路径的具体技术名词和研发团队作为佐证,其前瞻性和精准度,让在座的几位技术背景出身的专家悚然动容!
接着,他又就“如何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培育自主技术生态”、“如何设计更灵活的政策工具引导风险投资进入关键领域”等问题,连续提出了几个角度新颖、操作性极强的具体建议。他的论述,完全跳出了课本和现有报告,带着一种从未来回望的、令人信服的洞察力,直指问题的核心和最优解!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个年轻人天马行空却又逻辑严密、极具战略眼光的见解震撼了!这哪里是一个大一新生的水平?这分明是浸淫行业数十年的顶尖战略家的视野!
张院长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他强压住心中的激动。那位最初持反对意见的国研中心研究员,更是直接拿出本子飞快地记录起来。
研讨会结束后,几位专家纷纷主动上前与陈长生交换联系方式,言辞间充满了赞赏与重视。张院长亲自将陈长生送到门口,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充满了期许:“长生同学,今天你可是让我们这些老家伙大开眼界!好好努力,未来不可限量!以后有这样的活动,我还叫你!”
走出政策分析中心,秋日的阳光洒在身上。陈长生知道,今天这看似偶然的“列席”,实则是他真正踏入某个圈层的开始。他凭借超越时代的见识,再次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降维打击”,不仅折服了学术权威,更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舞台的大门。清华园的水,比他想象的更深,而他能搅动的风云,也将远超众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