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地图上的山河
军事地理课的教室,比往日更加闷热。窗外蝉鸣聒噪,室内,汗水顺着学员们的鬓角滑落,浸湿了粗糙的灰布军装。讲台上,挂着大幅的、色彩斑驳的中华民国全图,但比例失真,边界模糊,许多细节更是无从谈起。
教育李德邻背着手站在地图前,声音洪亮:“今日考核,不考条文,不考理论。每人发一张白纸,一杆铅笔。凭尔等心中所记,默绘我中华民国之疆域轮廓,标出主要山脉、河流及重要都市。时限,一炷香。”
命令一下,学员们面面相觑。平日里看地图是一回事,要凭空精确绘制,又是另一回事。纸张和铅笔分发下来,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沙沙的落笔声,也夹杂着抓耳挠腮的犹豫和低声的抱怨。
邓枫展开白纸,没有急于动笔。他闭上眼,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墙上那幅失真的地图,而是在德国图书馆查阅过的精密世界地图册,是各种地理志上的水文山脉记载,是往来家信中父亲对各地商路、物产的描述,更是他魂牵梦萦的故国山河。那片秋海棠叶般的轮廓,早已在他心中勾勒过无数次。
他睁开眼,目光沉静。铅笔尖轻轻落在纸上,从最北端的漠河,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从帕米尔高原的皑皑雪岭,到乌苏里江与黑龙江的滔滔碧水……一条流畅而精准的线条,如同拥有生命般,在他笔下徐徐延伸,勾勒出雄鸡一唱天下白的壮阔形体。
他的动作不快,却异常稳定,仿佛胸中有沟壑,笔下有乾坤。不同于许多学员画出的歪歪扭扭、甚至将外蒙古、西藏等地遗漏或简化处理的草图,邓枫笔下的中国,疆域完整,形态逼真。
接着,他开始标注内部细节。铅笔化身为刻刀,在纸上镌刻出祖国的脊梁与血脉——雄伟的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如同巨龙盘踞西部;秦岭-淮河一线横贯中央,划分南北;大兴安岭、太行山、武夷山等依次耸立。然后是奔流的血脉——长江、黄河如两条巨龙,蜿蜒东去;珠江、淮河、松花江……水系脉络清晰可辨。
他不仅画出主干,还标注了许多战略要地和关键城市。当他的笔尖在东北地区细致地勾勒出辽东半岛的轮廓,并重重地点出旅顺、大连时;当他在西北边疆,清晰地绘出帕米尔高原的走向,并标注出伊犁河谷等重要区域时,他的眉头微微蹙起,下笔的力道不自觉地加重了几分。这些地方,无不牵动着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最敏感的神经。
周围的学员,有的还在为长江黄河的走向争论,有的干脆放弃了精确描绘,只画了个大致形状。李文斌画得还算认真,但岭南以北对他而言便已模糊。胡宗南的图注重战略要冲,但轮廓略显僵硬。陈赓画得飞快,形似而神不似。贺衷寒则眉头紧锁,显然对边疆细节把握不足。
罗友胜看着自己笔下那粗糙、甚至有些变形的“雄鸡”,又瞥了一眼邓枫面前那幅越来越精细、堪比印刷品的地图,沉默地放下了笔,眼神复杂。
一炷香时间到。
李德邻开始巡视检查。他看到大多数学员的地图,或残缺,或扭曲,或简略,脸色越来越沉。直到他走到邓枫的桌前,脚步停住了。
他的目光紧紧锁在邓枫面前那张白纸上,脸上先是难以置信的惊讶,随即化为一种深深的震动。那幅地图,不仅轮廓精准,山川河流布局合理,更重要的是,它对东北、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的细致刻画,远超课堂上那幅教学挂图,甚至带有一种扞卫领土完整的、无声的宣言意味。
“这……这是你默画出来的?”李德邻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是,教育!”邓枫起身立正回答。
李德邻拿起那张地图,缓缓走到讲台前,将其高高举起,面向全体学员。喧闹的教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张堪称艺术品的地图上。
“都抬起头!好好看看!”李德邻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压抑的怒火和痛心,“看看邓枫同学画的是什么!再看看你们自己画的是什么!连自家山河的样貌都记不全、画不准,将来有何面目去镇守边关?有何底气去收复失地?!”
他的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年轻而懵懂的脸,最终落在邓枫身上,语气沉痛而锐利:“邓枫!你告诉大家,为何要如此细致地标注东北、西北?!”
邓枫挺直脊梁,目光清澈而坚定地迎向全体同学,声音不大,却字字如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
“因为,这上面的每一寸山河,都不是凭空而来!是秦皇汉武的赫赫武功,是唐宗宋祖的煌煌文治,是无数先辈将士用热血与生命开拓和守护的基业!东北,沃野千里,如今却豺狼环伺;西北,广袤无垠,亦是他族觊觎之地!我们身为黄埔军人,若连自家版图都模糊不清,如何能知肩负之重?如何能明守土之责?画不全这地图,便不配称为中国军人!”
话音落下,教室里死一般的寂静。落针可闻。
许多学员羞愧地低下了头,看着自己笔下那残缺扭曲的“国家”,脸上火辣辣的。李文斌握紧了拳头,胡宗南眼神凝重,陈赓收起了惯有的嬉笑,罗友胜看着邓枫,那目光深处,是前所未有的震动与认同。
一股无形的、沉重的民族责任感,如同醒醐灌顶,瞬间灌注到每个年轻学员的心中。那不再仅仅是课本上的文字,墙上的挂图,而是与脚下土地血脉相连的、沉甸甸的担当。
李德邻深深地看着邓枫,良久,他将那张地图小心翼翼地折好,放入自己的教案夹中,仿佛那是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他没有再批评任何人,只是用沙哑的声音说道:
“今日这堂课,希望你们永远记住。记住这片山河的模样,记住你们今日之耻,更记住……你们未来肩上,该扛起的重量!解散!”
学员们沉默地起身,陆续离开教室。没有人喧哗,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深思与凝重。
陈赓走到邓枫身边,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低声道:“好家伙!你这一笔,画的不是地图,是惊雷啊!”
邓枫没有说话,他只是默默收起铅笔。他知道,唤醒意识仅仅是第一步。未来,需要更多的人,用热血和生命,去守护这张地图上的每一寸山河,让它不再仅仅存在于纸上,而是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独立、强大的实体。而他,这条潜在的“暗线”,未来的使命,或许也与这地图上的某个点,某条线,息息相关。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