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心灵的锚点
赞誉与质疑的喧嚣,校长评语带来的无形压力,如同潮水般冲击着邓枫的心防。白日里,他依旧是那个沉稳内敛、训练刻苦的优等生,但夜深人静时,一丝难以言喻的迷茫与孤独感,还是会悄然漫上心头。
这晚,秘密读书会的聚会散后,邓枫却坐着没动。油灯如豆,在简陋的桌面上投下摇曳的光晕,将他和杨松、陈赓三人的影子拉长在斑驳的土墙上。
陈大将打了个哈欠,率先打破沉默,语气带着惯有的豁达:“要我说,校长那评语,听着是敲打,实则是看重!‘可嘉其胆’啊,这可不是随便哪个学员都能得到的评价。至于‘砺其稳’,哪个名将不是从险中求胜过来的?慢慢磨呗!”他满不在乎地挥挥手,仿佛那些纷扰不过是耳旁风。
邓枫却微微摇头,目光落在跳动的灯焰上,声音低沉:“陈大将,我不是畏惧敲打,也并非贪图虚名。我只是在想,‘孤星’之路,是否真的只能一人独行?出奇,行险,是否就真的偏离了‘正道’?”他抬起头,眼中带着罕见的困惑,“我们追求的主义,我们想要拯救的这个国家,需要的究竟是循规蹈矩的军官,还是……敢于打破一切枷锁的战士?”
杨松一直安静地听着,镜片后的目光深邃而温和。他轻轻拨弄了一下灯芯,让光线更亮了些,这才缓缓开口:“邓枫同志,‘正道’与否,从来不由旧有的操典定义,也不由旁观者的非议决定。它只取决于你的目标,和你所选择的道路,是否真正服务于劳苦大众的解放,是否真正指向一个崭新的中国。”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恳切:“革命事业,本身就是打破旧世界、建立新秩序的过程。它需要的,正是打破常规的勇气与超越时代的智慧。你口中的‘奇’与‘险’,在因循守旧者看来是异端,但在我们看来,或许正是点燃希望的火种。”
杨松注视着邓枫:“个人需保持清醒,不为虚名所累,亦不为质疑所动。重要的是,你的心要像这锚一样,牢牢定在信仰的基石上。只要方向没错,哪怕道路再曲折,再孤独,你发出的光,就一定能照亮同行之人。”
陈大将也收起了玩笑之色,用力点头:“老杨说得对!咱们干的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哪能事事按老黄历来?你这‘孤星’不孤,咱们不都是你的同道吗?”
听着两位挚友,不,是两位同志的话语,邓枫感到心头的迷雾被一点点驱散。那些外界的纷扰,校长的评语,似乎都失去了重量。他再次清晰地看到了自己选择这条路的意义所在。
他深吸一口气,眼中重新焕发出坚定而明亮的光彩,那是一种超越了个人荣辱的沉静力量。他用力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说什么,但紧握的拳头和挺直的脊梁,已说明了一切。
“孤星”的荣耀与孤独,在此刻,被他彻底内化,熔铸成了信仰之路上一块更坚硬的铺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