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月如钩,清冷的光辉洒在潼关斑驳的城墙和尚未完全清理的战场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血腥与硝烟混合的气息。
曹变蛟那句未尽之语,像一根细微的刺,扎在陆铮胜利后的短暂松弛中。
他知道曹变蛟在担心什么。一场潼关血战,固然重创了李自成,但也让他陆铮的威望和兵权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
忠武军上下,如今只知陆督师,甚于知朝廷。
京城里的那些风言风语,关于“权臣”、“跋扈”的指责,恐怕早已随着捷报一同飞入了紫禁城。
“朝廷那边我去说。”陆铮重复了一遍,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他转身,看向曹变蛟等一众浑身浴血的将领,
“但在此之前,我们要先做好自己的事。传令下去,厚葬阵亡将士,抚恤银两加倍发放,由本督亲自督办。
绝不允许任何克扣!重伤者全力救治,轻伤者好生休养。忠武军,不能寒了心。”
这番话让将领们心中一定。督师没有因大胜而骄狂,反而先恤士卒,这便是他们愿意誓死效忠的原因。
次日,陆铮的行辕内,灯火通明至深夜。
他亲自撰写了报捷和陈述战况的奏章,字斟句酌。
在极力渲染将士用命、皇威浩荡的同时,他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忠武军及秦兵残部在此战中付出的惨重代价,并附上了一张请求追加军饷、兵员、装备补充的冗长清单。
这是“报功”,也是“哭穷”,更是向朝廷展示前线真实困境的手段。
同时,他另写了一封密折,通过锦衣卫的渠道直送御前。
在密折中,他详细分析了当前局势:“闯逆新败,龟缩陕西,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若不能趁其元气未复之际,一鼓荡平,恐其死灰复燃。
臣恳请陛下,允臣暂留潼关,整军经武,待兵精粮足,便可西征入陕,犁庭扫穴,彻底解决西线之患。” 他深知,必须抓住这个战略窗口期,绝不能给李自成喘息的机会。
奏章和密折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往京城。
……
……
京城,紫禁城。
咸熙帝和周太后看着陆铮的捷报和那份长长的清单,心情复杂。
胜利的喜悦被巨大的财政需求和朝堂上隐隐传来的非议所冲淡。
“陛下,太后,陆督师潼关大捷,实乃社稷之福。
然…近日朝中多有议论,言及陆督师权兼文武,手掌京营、锦衣卫,如今更稳坐潼关,节制数省兵马,恐…恐非国家之福啊。”一位御史在朝会上小心翼翼地进言。
立刻有官员附和:“是啊,如今流寇暂缓,是否应召陆督师回朝叙功,同时也可让忠武军稍作休整,以安…”
“以安什么?”内阁首辅李标出列,厉声打断,“以安那些见不得国家好转、生怕断了他们贪墨之路的蠹虫之心吗?
若无陆铮,此刻潼关已破,流寇兵锋直指京畿!尔等此刻不想着如何支援前线,竟在此妄言猜忌功臣!
李自成只是败了,不是死了!此刻召陆督师回京,岂不是纵虎归山,前功尽弃!”
朝堂之上,顿时分为两派,争论不休。支持陆铮的务实派和部分军方背景的官员,力主应完全信任陆铮,满足其一切要求,以求彻底平定流寇。
而保守派和江南利益受损的官员代言人,则或明或暗地强调“平衡”、“祖制”,试图借此机会削弱陆铮的权柄。
最终,在周太后的默许和咸熙帝的权衡下,朝廷做出了一个看似折中,实则对陆铮有利的决策:准陆铮所奏,全力保障潼关军需,并授予其“相机剿抚”陕西流寇的全权。
但同时也以“稳定江南,保障财源”为由,驳回了召回林汝元的动议,肯定了林汝元在江南的举措。
这意味着,朝廷在短期内仍需依赖陆铮和林汝元这一对“矛”与“盾”,暂时压下了内部的异议。
……
潼关,陆铮接到圣旨,心中了然。
他明白这是朝廷能给出的最大限度的支持,也清楚背后的暗流并未平息。他必须用更快、更彻底的胜利来巩固这一切。
“曹变蛟。”
“末将在!”
“给你三个月时间,我要看到一支新的骑兵。缴获的、补充的战马,优先配给你部。”
“遵命!”
“孙应元。”
“末将在!”
“新兵训练再加紧,火器营的操练一日不可懈怠。”
“是!”
潼关,这座雄关,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兵营和练兵场。
陆铮将现代军事管理的理念融入其中,强调纪律、协同与火力投射。
他深知,下一步进入陕西地形复杂,需要一支更加全能、反应更快的军队。
同时,他的锦衣卫系统高效运转起来。无数密探化装成商贩、流民,潜入陕西,绘制地图,收集李自成各部的情报,散播谣言,离间其部众。情报如雪片般汇聚到陆铮的案头。
一个月后,陆铮接到了两份关键情报。
一份来自北方:皇太极北征索伦部大获全胜,已班师盛京(沈阳)。有迹象表明,后金正在大规模集结粮草,整顿军备,其动向不明,但威胁感骤增。
另一份来自四川:张献忠利用明军主力被李自成牵制在潼关的机会,在川东、川北地区大肆劫掠,攻陷数座县城,势头复炽。
局面愈发清晰,也愈发紧迫。
陆铮站在沙盘前,目光锐利。他必须尽快解决李自成,才能腾出手来应对更危险的皇太极和蠢蠢欲动的张献忠。
“不能再等了。”陆铮喃喃自语。
他召集众将,发布了新的命令:
“传令周遇吉、史可法,加大中原清剿力度,切断陕西与湖广可能的一切联系。”
“传令林汝元,江南新政需加快进度,尤其是涉及军械制造的工坊,必须全力运转。”
“通告全军,休整期结束。十日后,兵发西安!”
他没有选择稳守潼关,等待李自成恢复元气,而是决定主动出击,打入陕西,进行一场灭国之战!
残月再次升起时,已不再仅仅照耀一座血战后的雄关,而是即将见证一支复仇与平乱的铁流,逆着曾经流寇东进的方向,滚滚西去。
陆铮知道,肃清流寇的最终战役,即将拉开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