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第一场雪悄然降临匠人村,细碎的雪花如同天女散花,轻轻覆盖在青瓦白墙和竹林中,为整个村落披上了一层洁白的轻纱。铁柱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这片熟悉的景色,心中却有一种莫名的不安。经历了无数风浪后,他养成了一种直觉——平静的表面下往往暗流涌动。
“老板,省文化厅来通知了,年度传统文化保护示范基地的评审下周开始。”林雪拿着文件走进来,脸上带着期待,“我们今年入选的希望很大。”
铁柱接过文件,目光却落在窗外:“评审团名单出来了吗?”
“刚刚收到。”林雪递上另一份文件,“组长是文化遗产局的郑局长,组员包括...周守传统大师?”
铁柱眉头微挑:“周老?他去年还坚决反对我们入选。”
“是的,但自从上次来访后,他的态度明显转变了。”林雪微笑道,“这应该是好事。”
铁柱沉吟片刻:“不要掉以轻心。通知各部门,以最真实的状态迎接评审,不要刻意准备。”
林雪略显犹豫:“但这是很重要的评审,如果能获选,对我们明年申请国家项目有很大帮助...”
“真正的实力不需要装饰。”铁柱转身,眼神坚定,“如果我们为了评审而改变日常运作,那反而证明我们不够格。”
第二天,铁柱照常巡视各工坊。在木雕工坊,他发现王师傅正对着一块罕见的紫檀木发愣,手中的刻刀举起又放下,迟迟没有下刀。
“王师傅,遇到难题了?”铁柱轻声问道。
王师傅叹了口气:“这块料子太珍贵了,我在想该怎么下刀才能不辜负它的价值。”
铁柱仔细观察木料:“您看这里的纹理,像不像一只展翅的凤凰?”
王师傅眼睛一亮:“对啊!随形就势,化天然为神奇!铁柱,你的眼力越来越毒了!”
离开木雕工坊,铁柱注意到创新工场角落里的陈越似乎心事重重。他正对着一件融合了传统大漆工艺与现代设计的作品发呆,面前的设计图纸被涂改得密密麻麻。
“创作遇到瓶颈了?”铁柱走近问道。
陈越吓了一跳,连忙起身:“赵总...是的,我想将北斗七星的元素融入漆器设计,但总是找不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
铁柱仔细观看设计图:“为什么选择北斗七星?”
“因为它象征着方向,我想表达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定位和方向。”陈越解释。
铁柱沉思片刻:“或许问题不在于如何融合,而在于你太刻意追求融合。传统不是用来融合的,而是用来奠基的。试试让传统成为底蕴,现代成为表现。”
陈越豁然开朗:“我明白了!谢谢赵总!”
巡视结束,铁柱回到办公室,发现母亲正在那里等他,脸上带着担忧。
“娘,您怎么来了?家里出什么事了?”铁柱急忙问。
母亲欲言又止:“柱子,村里有些闲话...说你越来越像大老板了,不再是从前那个接地气的铁柱了...”
铁柱心中一紧:“为什么这么说?”
“有人说你整天在办公室,很少去工坊了;有人说你现在说话做事都带着官腔...”母亲叹了口气,“我知道这些都是瞎说,但人言可畏啊。”
铁柱沉默良久,握住母亲的手:“谢谢您告诉我这些,娘。我会注意的。”
送走母亲,铁柱独自坐在办公室里,心中波澜起伏。他回想起自己从一个小作坊主到今天的企业管理者,确实改变了很多。但这些改变是必然的,还是真的偏离了初心?
第二天,铁柱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他脱下西装,换上工匠服,每天抽出半天时间到各个工坊与工匠们一起工作。
最初,大家都很不习惯。“赵总,这些粗活让我们来就行。”老师傅们总是这样说。
铁柱笑着摇头:“在这里没有赵总,只有学徒铁柱。我还记得怎么拿刻刀,怎么调大漆。”
渐渐地,工匠们发现铁柱是真的来干活的,而不是作秀。他能准确地指出刺绣针法的细微偏差,能分辨出不同批次大漆的浓稠度差异,甚至能亲手操作复杂的雕刻工具。
“没想到赵总手艺这么好!”年轻工匠们私下议论,“比有些老师傅还厉害!”
王师傅听到后哈哈大笑:“你们不知道吧?铁柱从小跟他爹学手艺,底子厚着呢!后来管理企业忙了,才很少亲自动手。”
在木雕工坊,铁柱与王师傅一起完成那件紫檀木凤凰雕刻。当最后一片羽毛雕刻完成时,整个工坊的人都围过来赞叹。
“这凤凰仿佛要活过来了!”有人惊叹。
王师傅拍拍铁柱的肩膀:“小子,手艺没丢!比你爹也不差!”
铁柱看着栩栩如生的凤凰,心中涌起一种久违的满足感——那是纯粹创造的喜悦,与商业成功截然不同。
就在这时,前台匆匆跑来:“赵总,评审团提前到了!已经到村口了!”
众人都愣住了。按照原计划,评审团应该是明天才到。
铁柱擦掉手上的木屑,平静地说:“来得正好,让他们看到最真实的匠人村。”
他穿着沾满木屑的工作服,直接去迎接评审团。周守传统大师看到他的模样,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化为赞许。
“郑局长,周老,欢迎来到匠人村。”铁柱坦然伸出手,毫不掩饰手上的污渍,“正如所见,我们正在工作。”
郑局长笑着握手:“赵总亲自动手,难得难得!”
评审团在铁柱的带领下参观匠人村。没有刻意准备的欢迎仪式,没有提前安排的“表演”,只有最日常的工作状态。工匠们专注地工作,学员们认真地学习,甚至连争吵和讨论都真实呈现。
在创新工场,评审团目睹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两位年轻设计师因为一个设计理念争执不下,最后请铁柱裁决。
“赵总,我认为应该完全遵循古法,否则就不是传统工艺了。” “但古法也需要与时俱进啊!否则怎么被现代人接受?”
铁柱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拿起设计稿仔细观看:“你们看,问题的核心不是要不要遵循古法,而是如何理解古法的精神。古法的核心是‘材美工巧’,不是‘固步自封’。”
他指着设计稿:“这里可以用现代技术提高效率,但这里的核心技法必须严格遵循传统。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失去根本。”
周守传统大师突然插话:“说得好!传统的‘传’是传承精神,不是传承形式!”
评审团成员纷纷点头赞许。
参观结束后,评审团与铁柱团队座谈。郑局长开门见山:“赵总,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匠人村,印象深刻。但有一个问题:匠人村的成功模式是否可复制?毕竟你们有赵总这样的领军人物,不是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条件。”
铁柱沉思片刻,回答道:“郑局长的问题很关键。我认为,匠人村的成功不在于某个人,而在于一套可行的机制。我们正在将这些机制系统化、标准化,通过联盟分享给所有成员企业。”
他打开投影,展示匠人村的管理体系:“这是我们的‘传统工艺创新管理体系’,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创新激励、市场开拓等模块。任何企业都可以借鉴使用。”
周老突然问:“但我听说你们最近遇到了知识产权纠纷?这是否说明创新过程中难免会偏离传统?”
铁柱坦然回应:“确实遇到了类似问题。但这正是成长的过程。我们现在建立了更严格的知识产权审核机制,确保创新不偏离传统的根。”
他展示了几件涉嫌争议的作品及其修改过程:“比如这件作品,最初借鉴了日本元素,后来我们重新设计,完全回归中国传统元素,反而获得了更好的市场反响。”
座谈持续了三个小时,评审团问了很多尖锐但建设性的问题。铁柱团队坦诚相对,不回避问题,也不夸大成就。
送走评审团,二狗长舒一口气:“总算结束了!老板,您觉得我们能通过吗?”
铁柱望着评审团远去的车辆:“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展示了真实的自己。”
一周后,评审结果公布:匠人村以最高分入选“年度传统文化保护示范基地”。评语中特别提到:“匠人村成功探索了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发展之道,既守正又创新,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消息传来,全村欢腾。但铁柱却异常平静,他知道,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
当晚,他独自来到父亲墓前。雪花又开始飘落,覆盖了墓碑,如同披上了一层白衣。
“爹,您看到了吗?匠人村得到了国家的认可。”铁柱轻声说,“但我常常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守住了初心?是否在快速发展中迷失了方向?”
寒风中,他似乎听到了父亲的回答:“柱子,记住:手艺人有三不忘——不忘根本,不忘师承,不忘匠心。”
铁柱久久站立,任雪花落满肩头。他明白,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为什么出发。
回到村里,他召开全员大会,宣布了一个新决定:设立“匠人村传统守护基金”,每年利润的5%用于支持纯手工传统工艺的保护和研究,与产业化发展并行。
“产业化让传统工艺活下去,但纯手工守护让传统工艺的魂不死。”铁柱说,“我们要两条腿走路,既面向未来,也不忘根本。”
这个决定赢得了全场热烈掌声,尤其是老工匠们眼眶湿润。他们知道,自己毕生坚守的价值得到了真正的尊重。
深夜,铁柱独自走在匠人村的小路上。雪已经停了,月光照在雪地上,反射出银色的光芒。各个工坊的灯光大多已经熄灭,只有创新工场还亮着几盏灯——那是年轻工匠们在熬夜创作。
铁柱没有去打扰他们,只是远远望着。那些灯光如同希望的种子,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手机震动,是儿子发来的照片:小宝用橡皮泥捏了一个小小的匠人村,里面有工坊、有竹林,还有一个小人——那是穿着工匠服的爸爸。
铁柱微笑着保存图片,设为手机壁纸。
山风吹过,带来远方的气息。他知道,根基越深,树木越茂。只要不忘根本,匠人村就能经得起任何风浪,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曙光微现,前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