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的春天,应天府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前所未有的肃杀与激昂。这座刚刚成为大明王朝都城的繁华都市,此刻正以一种庄严的姿态,见证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启。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大明王朝国力鼎盛,兵强马壮,而北方,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元朝,已经分崩离析,各路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
恢复中华,驱逐胡虏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奉天殿内,朱元璋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他今日特意换上了十二章纹的衮服,那金线绣成的龙纹在烛火映照下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那个必将载入史册的时刻。
元主失政,天下大乱,生灵涂炭。朱元璋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大殿的每一个角落,朕承天命,举义兵,为天下除残去暴。今当北伐,克复中原,还我汉家衣冠!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下的众将,最后,定格在常遇春的身上。那目光中既有君王的威严,又带着一种近乎兄长的期许。
此次北伐,任重道远。朕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总领北伐大军。任命常遇春为副将军,兼前锋统帅,率领先锋军,先行出发,为大军扫清道路!
末将遵命!常遇春与徐达一同出列,单膝跪地,声音响彻云霄。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那是激动,是期待,更是一种使命即将实现的庄严。
这一刻,常遇春等待了太久。从他还是一个放牛娃,看着蒙古贵族欺压汉人百姓时,他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将这些侵略者赶出中原。如今,这个梦想,即将在他手中实现。
散朝后,常遇春没有立刻回府,而是来到了校场。春日的阳光温暖地洒在青石板铺就的场地上,几株新栽的柳树已经抽出了嫩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他脱下官服,换上了一身轻便的战袍,手持虎头湛金枪,在空旷的校场上,一招一式地练了起来。
枪影翻飞,呼呼生风。他的动作,不再仅仅是力量的展现,更融入了多年的经验、智慧和对未来的期许。每一枪,都仿佛在刺向北方那片被异族统治的土地;每一枪,都充满了对光复故土的渴望。
常将军好枪法!一个清脆的声音从校场入口传来。常遇春收枪而立,转头望去,只见一个年轻的文官正站在那里,面带微笑。这是新任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宋濂,以博学多才着称。
宋学士过奖了。常遇春微微颔首,擦拭着额头的汗水。
宋濂走近几步,目光落在那杆虎头湛金枪上:此枪跟随将军多年,想必见证了不少沙场传奇。
常遇春抚摸着枪杆上那些深浅不一的痕迹,眼神变得悠远:这杆枪,是我在濠州时,从一个蒙古百夫长手中夺来的。那时我还是个无名小卒,只凭着一股血气之勇。
他顿了顿,继续道:记得那年我才十五岁,和村里的几个伙伴去放牛。正好碰上蒙古贵族打猎,他们看中了我们村里最漂亮的姑娘小翠,就要当众抢人。小翠的哥哥上前阻拦,被那些蛮子一刀砍死。我躲在草丛里,看着小翠被拖走,听着她撕心裂肺的哭喊,却连站出来的勇气都没有...
宋濂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
那天晚上,我偷偷跑到蒙古人的马厩,放走了他们的马匹,还偷了这杆枪。常遇春的声音低沉下来,从那时起,我就发誓,总有一天,要让这些欺压我们汉人的蛮子付出代价。
夕阳西下,将常遇春的身影拉得很长。他收枪而立,大口地喘着气,汗水浸透了衣衫。他望着北方,眼中燃烧着熊熊的火焰。
爹,娘,大哥,你们看到了吗?他轻声说道,遇春,要北伐了。要为咱们汉人,夺回自己的天下了。
宋濂感慨道:将军此去,必当名垂青史。
常遇春苦笑一声:名垂青史?我常遇春不过一介武夫,只知杀敌报国。什么青史留名,那是你们读书人的事。
将军过谦了。宋濂正色道,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此乃千古功业。将军身为先锋,必当首当其冲,其功绩不亚于卫青、霍去病。
常遇春摇摇头:卫青、霍去病...那些都是传说中的英雄。我常遇春不过是个放牛娃出身,能有今天,全靠皇上知遇之恩。
他抬头望向天空,那里有几只大雁正排成字形向北飞去:北伐之路,将比平定张士诚更加艰难。元朝虽已衰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主力骑兵依然是强大的威胁。此去,前路漫漫,吉凶未卜。
但他没有丝毫畏惧。因为他是常遇春,是大明的第一战神。他的使命,就是在最需要他的地方,用他的枪,为大明开辟出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
几天后,在应天府外,朱元璋亲自为北伐大军送行。春日的阳光下,数万将士盔甲鲜明,刀枪如林,场面蔚为壮观。朱元璋拉着常遇春的手,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一句:伯仁,朕等你凯旋。
常遇春重重地点了点头,翻身上马。他回头望了一眼这座他奋斗了半生的城市,望了一眼城楼上那个他既敬爱又敬畏的男人,然后毅然决然地调转马头,面向北方。
出发!
随着他一声令下,数万先锋军如钢铁洪流般滚滚向北。马蹄踏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仿佛一条巨龙,要吞噬掉北方的一切。队伍中,步兵、骑兵、弓箭手、辎重队井然有序,展现出大明军队严明的纪律和强大的战斗力。
常遇春一马当先,赤色的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他的脸上,写满了坚毅与决绝。北伐的序曲已经奏响,而他,将是这首英雄史诗中,最激昂、最壮丽的音符。
大军行进途中,常遇春特意放缓了速度,与各部将领并辔而行。他深知,北伐非同小可,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李将军,他对着左路军统帅李文忠说道,你部负责粮道安全,切不可大意。元军若知我军北伐,必会设法断我粮草。
李文忠抱拳道:末将明白,已派出多支斥候小队,沿途布防,确保粮道万无一失。
常遇春点点头,又转向右路军统帅冯胜:冯将军,你部机动性最强,需随时准备支援各处。元军骑兵来去如风,我军必须以快制快。
冯胜笑道:将军放心,我部骑兵早已饥渴难耐,正想找那些蒙古蛮子好好较量一番。
常遇春严肃道:不可轻敌。元军虽已衰落,但百战之余,仍有不少精锐。尤其是王保保所部,更是元朝最后的精锐之师。
提到王保保,众将神色都变得凝重起来。这个名字,在明军中几乎等同于。王保保,本名扩廓帖木儿,是元朝末年最杰出的军事将领,曾多次击败明军,是朱元璋的心腹大患。
将军,冯胜皱眉道,据探马回报,王保保主力似乎正在向山西方向移动,可能会与我军在黄河一线遭遇。
常遇春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来得正好!此番北伐,我正要会一会这位元朝第一名将。
大军继续向北,沿途百姓夹道欢迎,纷纷送来粮食和酒水。许多年轻人更是主动要求参军,要随军北伐,驱逐胡虏。常遇春看着这些热情的百姓,心中更加坚定了北伐的决心。
一日,大军行至一处村庄,只见村口聚集了许多百姓,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显然是遭受了元军的蹂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颤颤巍巍地走到常遇春马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将军啊!你们可算是来了!老老泪纵横,前些日子,元军来村里抢粮,把我家的粮食都抢走了,还打伤了我的儿子。他们说,南蛮子永远也别想打到黄河边...
常遇春翻身下马,扶起老者:老人家,我们大明军队来了,就是要替天行道,驱逐那些欺压百姓的胡虏。
他随即命令军需官拿出部分军粮,分发给村里的百姓。村民们感激涕零,纷纷跪拜。常遇春看着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北伐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解救百姓于水火的正义之战。
将军,李文忠低声道,分发军粮虽是仁义之举,但我军粮草本就紧张,如此下去,恐怕...
常遇春摆摆手:无妨。百姓受苦,我军岂能坐视?况且,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些百姓今日得到我们的帮助,明日就会成为我们的眼线和后援。
他转向众将,高声道:诸位将军,今日所见,正是我等北伐之由。元军残暴,百姓涂炭,我等身为大明将士,当以解民倒悬为己任!
众将齐声应道:愿随将军,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大军继续北上,越接近黄河,沿途的景象越是凄凉。许多村庄被元军烧毁,田地荒芜,随处可见逃难的百姓。常遇春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他深知,北伐之路,任重而道远。
终于,在行军半月之后,先锋军抵达了黄河岸边。站在高高的河堤上,常遇春望着眼前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心中百感交集。黄河水奔腾咆哮,卷起千堆雪,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沧桑。
将军,一名亲兵上前道,斥候已经探明,前方三十里处有一处浅滩,适合大军渡河。
常遇春点点头:传令全军,就地扎营,明日一早渡河。
然而,就在大军准备安营扎寨之时,一名斥候神色慌张地从远处飞奔而来,滚落在常遇春马前,声音颤抖地喊道:
报——将军!大事不好!前方探马回报,元朝名将王保保,已率十万精锐骑兵,在黄河对岸设下埋伏,专等我军渡河,欲一战全歼!
常遇春闻言,瞳孔骤然一缩。他缓缓抬起头,望向波涛汹涌的黄河,和对岸那片未知的、充满杀机的土地。他的脸上,第一次,浮现出了一凝重无比的神情。
王保保,这个元朝最后的擎天之柱,他真正的对手,终于出现了。这场北伐的第一场硬仗,竟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凶险!
他握紧了手中的虎头湛金枪,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知道,一场决定大明国运,也决定他个人命运的生死之战,即将在黄河之畔,拉开帷幕。
传令各部将领,即刻到中军帐议事!常遇春沉声道,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中军帐内,气氛凝重得几乎可以滴出水来。各部将领分列两侧,个个面色凝重。常遇春站在地图前,目光如炬,仔细审视着黄河两岸的地形。
诸位,他开口道,声音沉稳有力,王保保在对岸设下埋伏,意图趁我军渡河时半渡而击。此计甚毒,若我军强行渡河,必遭重创。
冯胜皱眉道:将军,那我们该如何是好?若不渡河,我军将被困在此地,粮草难以为继;若渡河,又正中王保保下怀。
常遇春微微一笑:王保保以为我会按常理出牌,却不知我常遇春用兵,从不拘泥常法。
他指着地图上的一个位置:此处名为风陵渡,是黄河上最险要的渡口之一。王保保料我必从此处渡河,故设下重兵埋伏。然而...
他的手指移向地图上另一个位置:此处名为白马渡,水流湍急,暗礁密布,看似不宜渡河,实则正因如此,王保保才不会防备。
李文忠惊讶道:将军的意思是...
声东击西!常遇春斩钉截铁道,我命冯将军率精锐骑兵,明日一早大张旗鼓地向风陵渡进发,做出要强行渡河的假象。王保保见状,必会将主力调往风陵渡。届时,我率主力悄悄转移至白马渡,趁其不备,一举渡河!
众将闻言,无不拍案叫绝。冯胜抱拳道:末将愿为诱饵,引开元军主力!
常遇春摇摇头:不,冯将军,你的任务不是引开元军,而是在我军渡河成功后,迅速脱离接触,与主力会合。记住,不可恋战!
他转向众将,神色严肃:此计凶险,稍有不慎,便会全军覆没。但我相信,只要诸位同心协力,定能破此危局!
众将齐声道:愿随将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夜深了,常遇春独自站在黄河岸边,望着对岸的点点火光。他知道,那里是王保保的大营,是他此生最强大的对手。明天,将是决定北伐成败的关键一战。
王保保,他轻声自语,你我终于要在这黄河之畔,一决高下了。
夜风吹拂着他的赤色披风,猎猎作响。远处的天际,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照亮了他坚毅的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