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子轻轻点了点头,脸上洋溢着温馨的笑容,说道:“是啊,我记得那时候去吃东关刀削面的人总是川流不息,店里常常挤得满满当当。虽然店内空间不大,但是那种热闹又嘈杂的氛围,却让人觉得格外亲切。那小小的店面,虽不起眼,却承载了数不清的欢声笑语,也装满了一碗碗美味的刀削面,见证了无数次家庭聚餐、朋友相聚的美好瞬间。”
“没错,”老张接着说道,“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东关刀削面’从最初的一间小小的铺子,慢慢发展成了好几间相连的小房间。每多一处空间,就能多接待一些客人,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里的美味。尽管店里的环境依旧十分简陋,可这恰恰体现出大家对美食最本真、最纯粹的追求。”
在这些对话里,不仅充分展现出大同刀削面文化独特的魅力,还流露出人们对往昔美好岁月的深深怀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殷切期许。那份简单却又饱含温情的记忆,就如同热气腾腾的一碗刀削面,总能轻而易举地温暖人心。
铃子的好奇心依旧未减,她接着追问道:“那为什么当时会有那么多人都往东关的刀削面馆跑呢?”
老张耐心地解释道:“这都得归功于东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功能。它可是全市的主要商业中心,大批的批发商和消费者都汇聚在那儿。不管是买日常用品、衣物,还是想找个地方吃点小吃,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东关。所以啊,这么大的人流量,自然而然就带来了旺盛的餐饮需求。而东关刀削面馆靠着独特又一流的品质,一下子就吸引了众多食客的注意。”
宇辰听后,点头表示赞同:“确实是这样,只有把面做得劲道十足,卤汁熬得醇厚香浓,再加上诚信经营、服务周到,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里站稳脚跟,赢得大家长久的喜爱。”
谈及如今东关的变化,老张不禁感慨万千:“岁月变迁,城市飞速发展,曾经热闹非凡、喧嚣繁华的东关,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了一片宁静优美的生态公园,到处绿树成荫,护城河水波光粼粼。要是想寻觅东关过去的痕迹,大概能在梁思成先生纪念馆以北的地方找到一些蛛丝马迹,那儿仿佛还在默默讲述着往昔的辉煌故事。”
时代的步伐一刻不停,东关的故事也在岁月里悄然发生着改变,然而它留给人们的记忆和影响,却如同永恒的风景,深深烙印在每一个见证过它兴衰变迁的人的心中。
“哦,原来是在梁思成纪念馆那儿,我们去过,就在城墙边上。”宇辰说道,“说到城墙,我就忍不住想到,在那寒冷的冬天,城墙上的士兵们,能不能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刀削面来驱赶寒意呢?”
铃子接过话茬,显然这个问题她和哥哥也讨论过:“没错,我哥也有过同样的猜想。尤其是在冰天雪地的时候,那些守护古城的勇士们,肯定也渴望能有一碗暖心又暖胃的食物,让身体和心灵都能得到片刻的安慰。”
宇辰的问题引发了大家对历史背景的深入探讨,他接着问道:“大同的地理位置这么重要,那在当时,刀削面是不是已经成了当地人餐桌上常见的美食了呢?北魏时期应该还没有刀削面吧?”
老张给出了详细的解答:“的确,大同由于战略位置关键,历朝历代都被当作北方的重要门户,肩负着防御的重任。在北魏时期,虽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刀削面的存在,但那个时候此地已经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文化特色。一直到明朝,随着大同城的再次扩建与完善,刀削面的雏形才开始在当地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
铃子瞅准时机,自然地加入到讨论之中,分享起自己的见解:“依据史料的记载,在明朝时期,为了有力地抵御蒙古部落的侵扰,明初大将徐达亲自率领军队与民众齐心协力,共同修筑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大同城池。在那段时间里,城防设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强化,特别是城墙上建造了大量的门楼、望楼以及角楼,这使得整个城池的防御能力得到了显着提升。”
铃子接着说:“其中,位于西北角的乾楼尤为引人注目。它的存在,不仅在军事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战略标志,而且在后世还成为了文人墨客们笔下的着名风景名胜,被赞誉为‘镇楼秋爽’,由此足以看出它在当时的影响力极为深远。”
梦瑶脸上浮现出一抹淡淡的微笑,语气里带着几分赞赏之意:“看来你肚子里的墨水还真不少呢,这些历史文化知识都记得如此清晰准确,是不是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用到呀?”
铃子脸上洋溢着笑容,欣然回应道:“确实如此。作为一名从事服务行业的工作者,深入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以及各个景点背后的故事,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这样一来,我们不仅能够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还能让他们在游览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为他们的旅行增添更多的乐趣。就好比向游客们讲述大同古城墙背后的故事,或者热情地推荐他们品尝当地特色的刀削面,这些可都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
宇辰满心好奇,忍不住开口询问:“那么,刀削面真的是从明朝就出现了吗?它的起源到底是怎样的呢?”
老张微微眯起眼睛,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说道:“关于大同刀削面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据说,在元朝统治时期,蒙古统治者为了防止汉族人利用金属武器发动反抗,便下令收缴民间所有的铁制器具,只允许每十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对刀具的使用进行了严格的管控。”
“真的是这样吗?”宇辰的眼中透露出一丝疑惑,忍不住出声问道。
“据传,有一天,一位老妇人正忙着和面,打算做午饭,便让家中老伴去取菜刀。可等老汉赶到地方,却发现刀早就被别人拿走了。无奈之下,他在往回走的路上,不小心踩到一块边缘锋利的废弃马蹄铁,刹那间灵感一闪,就把这马蹄铁当作替代物带回了家。”
宇辰不禁微微诧异,问道:“那东西就算是铁做的,可也就是块废铁呀,咋能用来切面呢?”
老张笑着解释:“老汉回到家,看着家人满是期待的眼神,再瞅瞅那开水翻滚的锅灶,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先把捡回来的马蹄铁仔仔细细地清洗干净,还稍微打磨了一下,让它的边缘变得愈发锋利,交给老婆。他老婆疑惑地拿起这块与众不同的‘刀具’,对着和好的面团开始动手。刚开始,妻子满心怀疑,嘴里嘟囔着这软塌塌的面团,怎么能用这么个东西来弄。
这时,老汉有点生气地说:‘切不动,就砍。’”
“是砍吧,三声。”宇辰说道。
“砍,四声。”老张回应道。
“不对吧……”宇辰一脸疑惑。
铃子点点头,说道:“是对的,但在大同方言里,‘砍’这个字的发音会更短促有力,感觉像是突然截断似的。你可以试着发一个快速、干脆的第四声,同时注意把喉咙收紧,让声音有种戛然而止的效果。这其实就是大同方言的一个特色,有些字词发音会稍有变化,这样整个语言听起来就更紧凑、直接。”
宇辰顿时来了兴致,连着练习了好几遍,努力模仿那种独特的发音方式:“砍”,他特意把结尾的音加重,让整个字听起来更具力度。
“不错,你已经抓住了一些关键要点,”铃子鼓励道,“就照这个感觉继续练,多练几次,肯定会越来越接近地道的大同腔调。要知道,方言的魅力就在于它独一无二的韵律和节奏感,每次发音都得尽量融入当地的那种氛围,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到它的韵味。”
正是: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削出世间百态面,烩聚人间烟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