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兄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底盘宽大稳重,炉身收窄成细颈,托着顶端那座“山”。
镂空的山形盖最是精巧,峰峦叠嶂间还雕着细小的兽纹,有的像奔鹿探首,有的似猛虎伏崖,甚至在山坳处藏着几棵微型松柏,纹路细得能看清松针的走向。
“这镂空得也太讲究了,”陶兄忍不住感叹,“当年匠人得耗多少心思?”
“这就是它的妙处。”赵导笑着解释,“焚香时,香炭在炉腹里燃着,香气会顺着山形盖的镂空往上渗,从缝隙里飘出来,像山间起了雾。”
“要是在月下点上,炉盖映着月光,镂空的影子投在墙上,是否能看见‘山峦’在晃动,连带着那些兽纹都像活了似的。”梦瑶幻想着。
陶兄听得入了神,再看那尊博山炉时,只觉得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文物——炉腹里像藏着未熄的炭火,连那些镂空的山缝间,仿佛正有清浅的香气缓缓溢出,缠缠绕绕,飘进了时光深处。
“为什么叫博山炉呢?好奇怪的名字。”晓萱托着下巴,眼神里满是疑惑。
“这个吗……”赵导顿了顿,似乎在回忆相关的细节。
“博山炉是一种以山为盖的薰炉,学者多以为是表现仙山。”一旁的吃瓜博主推了推眼镜,率先接话,“仙山是方士求仙访药的去处,像蓬莱、昆仑,一东一西,代表着仙山的两极,但博山炉未必就是表现这两座山。”
“哦!有意思。”宇辰眼睛一亮,身体微微前倾,显然被这个话题吸引了。
“我想起来了,”赵导突然拍手,像是终于找回了记忆,“博山炉的‘博山’,可能和山西薄山有关,也就是山西永济的首阳山。这座山因为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山下采薇而食的故事,名气一直很大。”
“对,”吃瓜博主立刻补充,语气带着几分笃定,“现在叫‘首阳山’的地方有三处:一是山西永济的首阳山,海拔400米;二是河南偃师的首阳山,海拔359.1米;三是陕西西安市鄠邑区的首阳山,主峰海拔足足有2719.8米。这三座山里,永济首阳山的历史最久,名气也最大,古书中提到的‘首阳山’,大多指的是它。”
“而且当地还有个传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这在《史记·封禅书》里都有记载,汉武帝还曾经在这儿修建了首山宫呢。”陶兄也加入讨论,引经据典道。
“首阳山还有不少异名呢,”吃瓜博主翻了翻手机里的资料,继续说道,“《太平御览》卷四五引用《隋图经》的内容说:‘雷首在河东界。此山有九名,谓历山、首山、薄山、襄山、甘枣山、渠猪山、独头山、陑山等名。又汤伐桀,升自陑之所。’”
“哇,你们都太有才了!”晓萱听得连连惊叹,眼神里满是崇拜。
“你们的脑子是活电脑吗?这么多知识点都能记得住。”林宇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呵,我也是刚从手机上查的,不过之前看过相关内容,有点印象而已。”吃瓜博主笑着摆了摆手,语气里带着一丝谦虚。
“那也厉害了!”啸风也跟着称赞,周围的人纷纷点头,对几人的知识储备赞不绝口。
“博山炉,”吃瓜博主点点头,继续补充关于它的细节,“从汉代开始,器物服饰上就常以博山为装饰元素。比如冠冕里的通天冠,会用金制的博山作为正面装饰,这在《晋书·舆服志》里有记载;帝王乘坐的玉辂(车驾)上装有金博山,还点缀着镜子,《梁书·礼仪志》对此有描述;就连悬挂钟磬的架子‘簨虡’,也配有金博山,下面垂着流苏,还装饰着彩色羽毛,《隋书·音乐志》中能查到相关记录。”
“还有文献专门描述过像博山炉的山形,”陶兄接过话头,引用古籍道,“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沔水中》,引用《荆州图副记》的内容说:‘那座山形态格外秀丽,和其他山岳不同,山峰顶端的形状就像博山香炉,高高地矗立着,追求服食丹药延年益寿的人都聚集在那里。’”
“薰炉本身出现得很早,比如凤翔姚家岗宫殿遗址就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铜薰炉,”赵导聚焦到薰炉的发展脉络上,“但做成博山形状的薰炉,主要从西汉开始流行,西汉之后也一直有延续。这类博山炉里,满城汉墓出土的那件最具代表性,从炉腹到炉盖,布满层层叠叠的山峦,整体都是对‘山’的呈现。”
“有没有可能……这些图案不是山,而是海浪啊?”李梅突然提出疑问,指着图案说,“我看着倒像是海浪的样子。”
“那是因为你心里有预设,”梦瑶立刻回应,“默认这种造型表现的一定是海上仙山,所以才会往海浪上联想。”
“看细节就知道了,山间有树木,还有老虎,海浪里不可能有这些东西吧?”宇辰指着图案细部,条理清晰地反驳。
“可我看着更像云气,”梦瑶坚持自己的观察,还引用诗句佐证,“李白在《杨叛儿》里写过:‘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这句诗描绘的是博山炉里燃烧沉香时,两道烟柱交融着升向紫霞的景象,特别空灵神秘,感觉更贴合云气的意境。”
“其实博山炉的图案里,山和云是并存的,还有鸟兽、神怪在其中出没,”吃瓜博主最后总结,化解了争议,“飞禽本来就能在云间高飞,走兽虽然该在地上,但炉盖上的山有气孔,香烟飘出来就像云从山里冒出来,山与云的元素并不矛盾。”
“有道理。”啸风点点头说。
汉墓惊现“古代火锅”:四神染炉的千年饮食密码
“快看这个,比之前那个还精致!”李梅的声音带着惊喜,引得众人纷纷围拢。
展台中央的青铜器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炉身镂空透光,腹部青龙蜿蜒、白虎雄踞、朱雀振翅、玄武蛰伏,四神环绕,神态栩栩如生;
下部方座由四尊力士造型稳稳承托,一侧曲形把手线条流畅,整体设计巧夺天工。
“镂空四神铜炉,时代是汉,前202年到220年,高11.3厘米、宽8.5厘米、长26.0厘米……又是大同浑源毕村西汉墓出土的!”晓萱逐字念出文物标签。
陶兄在一旁点头附和,眼中满是赞叹。
“这到底是做什么用的?造型看着好奇怪。”梦瑶的疑问让现场氛围活跃起来。
赵导笑着让大家猜测,宇辰率先开口:“既然叫炉,肯定得点火,上面这个说不定是个锅?”
啸风却摇摇头:“看着太小了,不像能做饭的锅。”
王静更是打趣道:“倒有点像迷你铁板烧!”
等大家猜得差不多,赵导才揭晓答案:“这叫四神染炉,整体分承盘、炉体、耳杯三部分。承盘是椭圆形的,口沿外侈,肚子浅、底部平,专门用来放炉体;炉体底座是长方形,上部透雕的就是大家看到的四神,左右是青龙白虎,前后是朱雀玄武;炉身有叶状的錾子,下半部分像个斗,由四个侏儒造型托着立在承盘里,炉底还有两排长条形孔箅。”
话音刚落,小虎突然从人群后跑出来,凑到跟前仔细打量:“还真的是四神兽!太酷了!”
“染炉?难道和染布有关?”晓萱追问。
赵导进一步解释起背后的文化:“古代把调味品叫‘染’,‘染’也指一种吃法。这种染炉用的时候,染锅里盛上酱汤,炉里点火加热,把肉放进酱汤里烹煎就能吃了。”
正是:武灵王雄才大略,胡服骑射安北境;汉高祖深谋远虑,平城白登定边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