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君兰离开了北方,可心里一直惦记着西南方向的红星大队,就像有根弦紧紧牵着。
她感觉到有一股“重视教育”的新势头正在慢慢兴起,这让她坐不住了。
沈君兰把精神力集中起来,锁定了方向。
“唰——!”
就短短吸一口气的工夫,眼前那又荒凉又破败的北国农场一下子就没影了,取而代之的是西南那边熟悉的、草木长得特别茂盛的郊野山林。
自从空间升级后,沈君兰瞬移一次能跑出百里远。
她一刻都没停歇,就像一道看不见的电波,在广阔的大地上不停地跳来跳去。
连着瞬移了五十多次,红星生产队那熟悉的气息,清楚地出现在她的感应范围里了。
等她的身影再次出现时,已经静悄悄地站在村口的小树林里,连一片树叶都没被惊动。
这时候,天刚有点蒙蒙亮,村子里安安静静的,还没开始冒炊烟呢,四下里一个人都没有,特别清净。
这么快的速度,让沈君兰心里涌起一股啥都能掌控的痛快感觉。
不过她没急着进村,身形一闪,直接钻进了空间。
她眼睛扫过空间角落里像小山一样堆着的“战利品”,就是之前抄家的时候顺便收进来的各种物资,一个绝妙的计划马上在她心里成形了。
要是突然出现,总得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吧。
想来想去,最好的理由就是带一堆能让大家眼红心跳的“礼物”回去。
像铁锅、棉花被、暖水壶这些东西,在城里就算有票都很难抢到,用它们当见面礼再好不过了。
沈君兰马上动手。
她从空间里拿出两口崭新的大铁锅,铁锅沉甸甸的,泛着乌亮的光泽。
又找出几床新棉被,被子又厚又软,闻起来有阳光和棉絮的干爽味儿,她用麻绳把被子捆得结结实实的。
还有一堆印着外地商标的糖果和糕点,这些都是抄家时弄来的零食,正好用来拉拢人心。
另外,她还拿出几块颜色鲜艳、摸起来滑溜溜的的确良布,在这个时候,这玩意儿能让任何一个姑娘兴奋得尖叫。
最后,她把从孙技术员那儿“顺”来的几本半新不旧的农业技术书籍也塞了进去。
把这些东西都归拢到一块,打成了一个超级大的背包,大得都夸张了。
沈君兰把这个像小山一样的背包往背上一甩,故意做出被压得有点弯腰的样子,这才迈开步子,带着一身“风尘仆仆”的样子,朝着村口走去。
刚到村口,就碰到了早起出来拾粪的赶车赵老头。
“哎呦!”
赵老头手里的粪叉差点没拿住掉地上,眼睛瞪得老大,像铜铃似的,直勾勾地盯着沈君兰背后那个鼓鼓囊囊的大包。
“沈大夫?!您……您啥时候回来的?!我的老天爷,您这是背了一座山回来啊?!”
沈君兰脸上挤出一个看起来恰到好处的疲惫笑容,声音因为长途赶路有点沙哑。
“昨儿夜里到的县城,走了一早上才回村。出去一趟,哪能空手啊,瞅见些又稀罕又便宜的东西,就给大伙带了点。”
话刚说完,她就进了村。
等走到家门口,张博文和赵丽梅听到动静出来了,看到沈君兰和她背上那个大得离谱的包裹,两人都被吓了一跳,赶紧跑过来帮忙接。
“妈!您这是……把供销社打劫了?!”
赵丽梅手忙脚乱地打开背包一角,只看了一眼,就倒抽一口凉气,声音都变调了。
“我的天!新铁锅!这棉花被!还有糖!妈呀,这得花多少工业券和布票才能买到啊?!”
沈君兰随意地摆了摆手,一副轻松不在意的样子说:
“碰巧了,在外面遇上一个有门道的朋友,没花多少钱。”
“这锅给队里食堂换上,被子给几家困难户送去,糖和布就给孩子们解解馋,做件新衣服。”
这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一下子在红星大队传开了。
社员们都跑过来看热闹,等亲眼看到那些崭新崭新、实实在在的东西,他们看沈君兰的眼神全变了。
那眼神里又是震惊,又是羡慕,最后都变成了纯粹的敬佩。
“沈大夫可真是活菩萨啊!太有本事了!”
“这东西在城里抢破头都买不到!沈大夫出去还想着咱们!”
沈君兰笑着回应大家的夸赞,眼睛却越过一张张激动的脸,看向了那些年轻的知青和村里的小伙子们。
人情已经送到了,接下来,该办正事儿了。
沈君兰安顿下来后,发现队里扫盲班的学习热情大不如前。
大家干了一天的重活,谁还有心思去学那些方块字啊?反正不识字,地里的庄稼也照样长。
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可沈君兰心里清楚得很,有个时间点她记得明明白白。
明年!
最晚到明年年底!
那场能改变好多人命运的大浪潮肯定会来!
恢复高考!
这可是村里这些年轻人跳出农村、一步登天的唯一机会,绝对不能让他们错过!
再说了,村里以后发展集体经济,也得靠有文化、有头脑的年轻人来带领。
沈君兰没再犹豫,转身就去找李队长。
她带去的那堆沉甸甸的“礼物”,就是最有力的说服武器。
“队长,我这次出去可真是大开眼界!”
沈君兰先把在外面看到听到的事儿添油加醋地说了一通,接着话锋一转,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现在上面越来越看重文化和技术了!咱们队要是还想一直当先进,光靠闷头苦干可不行,得培养自己的人才!得让年轻人多学点儿东西!”
接着,她顺势提出开办夜校的想法,对外说是“提升工坊技术,适应未来发展”。
私底下,她对着刘教授和王研究员使了个眼色。
“讲课的时候,数理化这些基础知识都带上,讲得深一点,教得扎实一点。相信我,这些知识,很快就有用大处!”
两位老教授都是聪明人,眼神一对,马上就明白了沈君兰话里的意思,激动得手都有点发抖,用力地点点头。
李队长刚收了那口锃亮得能照出人影的新铁锅,心里正高兴着呢,又听了沈君兰这一番“有远见”的分析,顿时觉得浑身充满干劲,大手一挥。
“办!必须得办!这事就交给沈大夫你牵头!队里要人给人,要啥给啥!”
原来的扫盲班很快就被改造了。
在门头上贴了一张大红纸,上面写着“红星夜校”四个大字。
把粗糙的原木从中间锯开,翻个面,支上腿就成了课桌,一块刷了黑漆的木板就是黑板。
就这么着,一个虽然简陋但充满希望的夜校就办起来了。
开课那天晚上,沈君兰亲自去动员大家,话说得特别实在:
“……多学点儿东西没坏处!以后队里要是办厂子、搞副业,难道不需要会算账的人?不需要技术员画图?现在学了,本事可是长在自己身上的!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留着的!”
知青们本来就渴望知识,一听这话,眼睛都亮了。
队里像赵丽梅、沈兴业这些有想法的年轻人,也被说得心动了,都跑过来听课。
在煤油灯下,刘教授讲数学,从记工分、量土地这些事儿,讲到特别有意思的几何问题。
王研究员讲农业科技,把那些复杂的原理讲得简单易懂。
沈君兰甚至亲自上阵,用特别生动的例子讲解物理化学,把课堂上的人惊得连连发出呼声。
灯光虽然昏黄,却照亮了一张张满是求知欲的年轻脸庞。
有个老社员蹲在窗外偷听,忍不住小声嘀咕:“学这玩意儿能当饭吃?”
沈君兰听到了,也不生气,笑着大声回了一句:
“老哥,以后靠这玩意儿种地,一亩能顶两亩的收成,你说它能不能当饭吃?”
她看着教室里那些埋头苦学的年轻人,好像已经看到了明年这个时候,他们当中有人拿着录取通知书,意气风发,一飞冲天的样子。
种子已经种下了。
沈君兰亲手组建的这支“学习大军”,以后肯定会成为红星大队未来发展腾飞时,最厉害的底牌,最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