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的清晨,阳光如同金色的丝线,轻柔地穿过宿舍窗户的缝隙,洒在钟琴淑的床前。她悠悠转醒,伸了个懒腰,感受着这温暖而惬意的时光。就在这时,室友神秘兮兮地凑过来,手里拿着一封信,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琴淑,你的信,刚送来的。”
钟琴淑一下子来了精神,坐起身来,接过信。信封是那种古朴的米黄色,上面用工整的小楷写着“钟琴淑同学亲启”,字迹遒劲有力,仿佛每一笔都蕴含着书写者的认真与专注。她轻轻抚摸着信封,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期待,就像在黑暗中等待着一束光的出现。
她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抽出信纸,熟悉的工整字迹映入眼帘:“晴淑同学惠鉴:前日诗社一晤,见君《宝塔诗》,心甚喜之。那日诗社之中,人群熙攘,众人或高谈阔论,或浅吟低唱,而君之《宝塔诗》如一股清泉,在这喧嚣之中脱颖而出。其结构精巧,如宝塔般层层递进,每一层都蕴含着独特的韵味;其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仿佛能听见诗中流淌着的悠扬旋律。之江诗社成立有年,社员多习古诗,对新体诗不甚了了,非有意轻慢。古诗如醇厚的美酒,历经岁月的沉淀,散发着浓郁的芬芳;而新体诗则似清新的晨露,带着时代的朝气与活力。余不揣浅陋,试作新诗数首,乞君指正……”信末署名“祝舜尧”,还附了三首他创作的新诗。
钟琴淑迫不及待地读起那三首新诗。第一首诗描绘了校园里的一处幽静角落,那里有盛开的花朵和潺潺的溪流,诗句虽略显青涩,却情感真挚,仿佛能将人带入那个宁静美好的世界。第二首诗则表达了对远方家乡的思念,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让人不禁为之动容。第三首诗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仿佛能点燃人们心中的希望之火。这与祝舜尧在人前的沉默寡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信中,他仿佛是一个情感的富翁,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才情与情感。
钟琴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就像冬日里突然照进房间的阳光,温暖而明亮。她当即坐在桌前,铺开信纸,拿起笔,开始回信。她不仅对祝舜尧的诗作了细致入微的点评,从诗歌的结构、韵律到意象的运用,都一一分析,还虚心地请教古诗创作方法。她写道:“学长之诗,如春日之花,虽初绽尚显娇嫩,却已香气四溢。其情感之真挚,令人感同身受。我于古诗创作,尚在摸索之中,望学长博学多才,望不吝赐教。如蒙不弃,可常通信切磋,共探诗词之奥秘。”
就这样,两个在现实中几乎不交谈的人,在纸上展开了频繁而热烈的交流。祝舜尧的信总是严谨工整,引经据典,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他会引用古代诗词名家的经典之作,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让钟琴淑在欣赏他的才华的同时,也能学到许多诗词知识。而钟琴淑的回信则活泼灵动,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她常常会夹带一些生活中的趣事,比如宿舍里的小打小闹、校园里的奇闻轶事,让祝舜尧在感受诗词魅力的同时,也能了解到一个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他们会在信中热烈地讨论李杜诗篇,争论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与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谁更胜一筹;也会交流对新文学的看法,探讨新文学在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上的创新与突破。偶尔,他们还会对校园里的某株花树、某场雨抒发感慨。当校园里的樱花盛开时,钟琴淑会在信中写道:“今日校园樱花盛开,如云似霞,美不胜收。微风拂过,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仿佛是一场粉色的雨。站在树下,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祝舜尧则会回信说:“樱花之美,在于其短暂而绚烂。就如人生,虽然短暂,但只要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绽放出自己的光彩,便也无憾矣。”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交流越来越深入,感情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升温。一个月后,钟琴淑已收到祝舜尧的第七封信。这次,他在信中附了一首小词:“招落月,唤停云,秋山朗似女儿身。那落月,如一位孤独的行者,在夜空中徘徊,似乎在寻找着什么;那停云,如一片轻盈的羽毛,静静地飘浮在天空中,仿佛在守护着什么。而秋山,宛如一位美丽的女子,身姿婀娜,面容清秀,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不须耳鬓常厮伴,一笑低头意已倾。无需朝朝暮暮的相伴,只需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低头的瞬间,便已倾心。”
钟琴淑读罢,心头突突直跳,仿佛有一只小兔子在里面乱蹦。她的脸颊泛起一抹红晕,就像天边的晚霞。这分明是一首情词!她将信纸紧紧地贴在胸前,感受着自己加速的心跳,仿佛能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在呼喊。这个在信中信笔挥洒才情,在人群中却沉默如影子的人,何时已悄悄走进了她的心里?她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祝舜尧在信中描绘的那些美好画面,以及他在信中所表达的情感,心中充满了甜蜜与羞涩。
然而,想到自己为逃婚放弃家族支持的决绝,想到对自由独立的向往,钟琴淑又犹豫了。她深知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她不想因为感情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她提笔回信,刻意避开了那首词的解读,只谈诗词技巧。她写道:“学长之词,意境优美,用词精妙。然在韵律方面,尚有可商榷之处。如‘招落月’之‘招’字,若换为‘邀’字,或许更能体现出一种优雅的气质……”她在信中详细地分析了诗词的技巧,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慌乱。
第二天,钟琴淑像往常一样去图书馆。当她走到图书馆前时,突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祝舜尧。两人都愣住了,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了。阳光下,钟琴淑第一次仔细打量这个纸上知己。他瘦削的脸庞,如同雕刻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线条刚毅而又不失柔和;微微下垂的眼角,带着一丝忧郁的气质,仿佛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紧抿的嘴唇,透露出他的内敛与沉稳;还有那欲言又止的神情,仿佛有千言万语想要倾诉,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而祝舜尧眼中的钟琴淑,一袭素色旗袍,宛如一朵盛开在清水中的白莲,不施粉黛,却自有一股清丽脱俗的气质。她的眼神清澈明亮,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她的笑容温柔甜美,仿佛能融化人心中的冰雪。
“信……收到了吗?”祝舜尧低声问,耳根通红,就像被火烤过一样。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仿佛在努力克制着自己的紧张情绪。
钟琴淑点点头,同样不敢直视他的眼睛,她的心跳得厉害,仿佛要跳出嗓子眼儿了:“嗯,词写得……很好。”她的声音很小,小得几乎连自己都听不见。
一阵尴尬的沉默后,两人几乎同时开口:“我还有课……”“我去图书馆……”他们相视一笑,那笑容中既有默契,又有一丝羞涩。又迅速别开目光,各自匆匆离去。他们的脚步有些慌乱,仿佛在逃避着什么,又仿佛在追寻着什么。
这一幕被路过的诗社同学看在眼里,不禁窃笑起来:“咱们‘哑巴才子’和‘逃婚小姐’倒是绝配!”他们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仿佛为这段美好的感情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而钟琴淑和祝舜尧,在这笑声中,继续着他们既甜蜜又有些纠结的纸上知音之旅,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