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探春来到琉球已半月有余。她聪慧过人,加上有语言天赋,已经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琉球日常用语。老国王对她宠爱有加,不仅派了最好的老师教她语言,还允许她按照中原习俗生活,不必勉强适应琉球风俗。
这日清晨,探春正在梅院的凉亭里读书,忽听侍女来报:“王妃娘娘,王子殿下求见。”
探春略感意外,整理了一下衣裙:“请王子进来。”
尚文龙身着便服,手持一卷竹简走了进来。与初见时的拘谨不同,这次他显得自然了许多。
“王妃晨安。”他用生硬的汉语问候道。
探春起身还礼:“王子殿下有事?”
尚文龙有些不好意思地递上竹简:“我...我对中原文化很感兴趣,这是我自己尝试写的汉诗,想请王妃指点。”
探春惊讶地接过竹简,展开一看,上面用稚嫩的笔迹写着一首五言绝句,虽然格律不甚严谨,但意境尚可。
“王子初学就能写出这样的诗,已经很了不起了。”探春真诚地称赞道。
尚文龙眼睛一亮:“真的吗?我一直想学中原文化,但国内精通汉学的人不多。王妃才学过人,能否...能否偶尔指点我一二?”
探春看着王子热切的眼神,想起自己传播中原文化的使命,欣然应允:“王子好学,是我的荣幸。不如我们定个时间,我可以教你汉语和诗文。”
就这样,探春开始了她在琉球的第一个文化传播活动。每隔几日,尚文龙就会来梅院学习。探春发现这位王子天资聪颖,进步神速,短短一个月就能用汉语进行简单对话了。
一天课后,尚文龙突然问道:“王妃,中原女子都如你这般博学多才吗?”
探春微微一笑:“中原女子读书识字的不少,但像我这样有机会学习各种知识的并不多。我因生在公侯之家,又得祖母宠爱,才有机会博览群书。”
“那真是可惜。”尚文龙感叹道,“在我琉球,女子也多不识字。但我认为,无论男女,都应该有机会学习知识。”
探春惊讶于王子的开明思想:“王子有此见解,实属难得。若有机会,我愿在琉球开设学堂,教授女子读书识字。”
尚文龙眼睛一亮:“这是个好主意!我可以向王叔建议,在宫中先设一个小型学堂,由王妃亲自执教。”
不久后,在尚文龙的推动下,王宫内的“汉学堂”正式成立。最初只有几位贵族女子和年幼的王子公主参加,但随着探春教学有方的名声传开,越来越多的贵族子弟要求入学。
探春不仅教授汉语和诗文,还讲授儒家经典、中原礼仪,甚至将自己在贾府学到的管家理财之道也融入教学中。她的学堂很快成为琉球上层社会追捧的对象,甚至有些大臣也慕名而来,旁听课程。
老国王看到探春如此受欢迎,更加宠爱这位来自中原的儿媳。他特许探春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改革后宫管理,甚至允许她参与一些朝政讨论。
一次朝会上,探春大胆提出:“陛下,臣妾观察琉球地处海上要冲,各国商船往来频繁,若能善加引导,发展海上贸易,必能使国库充盈。”
一些保守的大臣立刻反对:“女子岂可干政!何况海上贸易风险巨大,不如固守农耕。”
就在争论激烈时,尚文龙站出来支持探春:“王叔,王妃所言极是。我琉球地少人多,农耕不足以富民强国。发展贸易,与各国通商,才是长远之计。”
老国王沉思良久,最终采纳了探春的建议,命人制定详细的贸易政策。探春则运用贾府管家时的经验,帮助建立了系统的财政管理制度,使贸易收入能够有效纳入国库。
随着时间推移,探春在琉球的地位日益稳固。她不仅是老国王宠爱的王妃,更是琉球汉化改革的核心人物。而她与尚文龙王子之间,也在共同推动改革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微妙的默契与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