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的燕州裹着温软的风,望江小区的梧桐树枝叶舒展,傍晚时分总能听见蝉鸣的初啼。初二下学期的周末,凌小渊像往常一样跟家人报备 “去同学家赶作业”,却背着装着精密测量工具的旧帆布包,悄悄钻进地下室
—— 地下 100 米的实验室里,主备能源系统的最后搭建与调试即将完成,所需要的核心材料,早已通过小渊筛选的渠道采购到位,只待最后组装。
地下室通道已被纳米盾构集群修整得平整光滑,通道壁上的超导铅板泛着冷冽的淡蓝色微光。
走到通道尽头,500 平米的实验室核心区豁然展开:地面铺着银灰色的超导金属板,踩上去没有丝毫声响;墙面嵌着用蓝星钛合金与碳化硅合成的 “类透光金属”(小渊通过废弃科研器材渠道采购的钛合金板材,经幽核指导加工而成);
空间划分为能源区、智脑区与实验区,能源区的金属支架已提前搭建完毕,支架所用的高强度合金管,是小渊从特种材料供应商处订购的 “工业废料管”(实则为符合标准的合金基材)。
“启动主能源系统搭建程序,调用多功能盾构集群辅助零件预处理。”
小渊用意念下达指令,幽核的虚拟屏跳出 3d 建模图
—— 主能源是体积仅 10 立方米的微型冷聚变反应堆,通体需用 “类超导合金” 包裹,核心材料是小渊采购的铌钛合金锭与高纯度石墨烯粉末;反应舱的双层密封结构,需用到钨合金板材与氧化锆陶瓷片,这些都来自他筛选的 “工业边角料” 渠道,虽为剩余材料,经过重新融合后完全符合性能标准。
小渊走到实验室角落的原料堆前,这里整齐堆放着他采购的各类核心材料:
封装完好的铌钛合金锭、装在密封罐里的石墨烯粉末、卷成筒的钨合金薄片,还有一箱切割好的氧化锆陶瓷片。他抬手激活幽核,淡蓝色的能量流笼罩住原料堆,同时对盾构集群下达指令:
“将铌钛合金锭切割成 1.2 米 x0.8 米的板材,厚度控制在 5 毫米;石墨烯粉末与合金粉末按比例混合,制备成类超导复合材料;钨合金薄片压制成反应舱内层壳体,误差不超过 0.01 毫米。”
盾构集群立刻行动:上万个微型机器人分工明确,一部分用高精度激光切割器处理铌钛合金锭,切割面光滑如镜,幽核实时校准尺寸,确保每块板材误差在允许范围;
另一部分机器人操控微型混合釜,将石墨烯粉末与合金粉末按 3:7 的比例均匀混合,同时加热至 800c,制备出淡蓝色的类超导复合材料;
负责加工反应舱的机器人,则用微型冲压机将钨合金薄片压制成弧形壳体,再用分子级焊接技术拼接,确保壳体密封性能达标。
整个预处理过程中,小渊全程监控,偶尔通过幽核微调参数。
—— 比如发现石墨烯混合比例偏差 0.5% 时,他立刻让机器人补充粉末,避免影响超导性能。
“这些材料性能直接关系到反应堆安全,半点不能马虎。”
他心里想着,指尖划过刚加工好的类超导合金板,表面泛着细腻的金属光泽,完全看不出是用 “工业边角料” 制成。
接下来是反应堆核心组装。小渊指挥盾构集群将类超导合金板拼接成圆柱形外壳,机器人用微型机械臂精准对接每一块板材,接缝处用超导焊料填充,幽核的全息投影实时显示接缝密封性,确保无能量泄漏风险;
反应舱的组装更为精细,内层钨合金壳体与外层钛合金壳体之间,需嵌入氧化锆陶瓷片作为隔热层,小渊通过幽核的 “分子级定位” 功能,引导机器人将陶瓷片一片一片嵌入夹层,每片的贴合度达 0.001 毫米。
反应堆的能源接口与导线连接环节,盾构集群的作用尤为关键。
小渊采购的超导导线(外层裹着绝缘涂层),需精准对接至反应堆底部的 24 个接口,机器人用微型剥线钳剥离导线外层绝缘层,再用超导接头将导线与接口连接,全程在幽核的电流监测下进行,确保每个接口导电性能稳定。
最后一步是填充燃料。
小渊将采购的氦 - 3 气体罐(伪装成 “工业保护气罐”)连接到反应堆的燃料注入端口,幽核启动提纯模块,过滤掉气体中的微量杂质,使氦 - 3 纯度提升至 99.999%。随着他按下注入按钮,淡蓝色气体顺着管道流入反应舱,全息仪表盘亮起:
【燃料注入完成,氦 - 3 与氘比例 1:2,符合冷聚变反应需求】。
“启动主能源冷聚变反应。”
指令落下,反应堆内部泛起淡紫色光 —— 氦 - 3 与氘在磁场约束下(磁场由小渊采购的钕铁硼磁体组成)形成等离子体漩涡,运行时仅发出细微 “嗡鸣”。
仪表盘数字跳动:【反应效率 98%,输出功率 100mw,余热回收启动】,100mw 的功率足以支撑实验室全负荷运转,且无放射性废料产生。
小渊盯着仪表盘看了五分钟,确认各项参数稳定后,才松了口气 。
—— 主能源虽已竣工,但实验室的安全不能只靠单一能源支撑,备用能源的搭建必须跟上。
他抬手擦了擦额角的汗,走到实验室另一侧的储物架旁,那里放着地热采集器的核心部件 —— 银色流线型球体,内置温差发电模块。
“调用盾构集群,启动备用能源通道挖掘程序。”
小渊通过幽核设定参数:
【挖掘方向垂直向下 1000 米,通道直径 15 厘米,规避岩层断层】。
指令下达后,经过升级的盾构机器人立刻移动到墙面预定位置,它们头部的碳化钨钻头高速旋转,却没有产生任何粉尘 —— 挖掘产生的岩石废料,被机器人运送到分子压缩系统瞬间压成微米级粉末,顺着预设的管道排出实验室。
两小时后,幽核提示【地质通道挖掘完成,深度 1000 米,已抵达岩层热流密集区】。
小渊上前检查通道口,确认内壁平整、无坍塌风险后,指挥盾构集群将地热采集器球体缓缓送入通道:机器人用微型机械臂托着球体,以每分钟 10 厘米的速度下放,避免碰撞通道壁;同时,另一组机器人将具有耐高温特性的密封材料均匀涂抹在通道与球体的缝隙处,确保热量不泄露。
采集器安装到位后,小渊将能量传输线一端接入采集器接口,另一端连接到实验室角落的储能舱。
这是地下实验室的能源调节中枢,体积如双开门冰箱,整体镶嵌在实验室墙上。储能舱核心通过量子束缚场,将氙气电离形成的等离子体压缩为 - 20c的固态簇,以此实现高效储能(能量密度是传统锂电池的 10?倍);它可快速承接核反应堆、地幔热能等多类能源,8 秒充 75%、4 秒满功率放电,能支撑实验室全负荷运行 72 小时,还具备电磁屏蔽与抗岩层压力防护功能。
柜体上的显示屏立刻亮起,数字快速跳动:【储能进度 10%→50%→100%,当前储能满格,可支撑 72 小时无间断基础供电】。
终于,主备能源系统全部搭建完成。
小渊走到实验室中央,抬头看向悬浮在空中的全息总控面板 —— 主能源的淡紫色等离子体动态图与备用能源的地热数据流并排显示,两者通过幽核实现联动,若主能源出现异常,备用能源可在 0.1 秒内自动切换。
他伸手触碰面板上的能源流投影,指尖传来细微的暖意,心里涌起一阵踏实感:这不仅是他在蓝星打造的第一个 “冥界级能源核心”,更是守护家人与实验室的双重保障。
幽核同步更新进度界面:【实验室竣工进度 75%(能源系统 100%,智脑系统 40%,实验设备 0%);安全等级 S 级;隐蔽性 100%】。
傍晚饭桌上,凌耀祖夹了块排骨给小渊,念叨着:
“下次别总跟同学摆弄‘小零件’了,爷爷教你玩电焊机,将来好歹有门手艺。”
小渊笑着点头,咬了口排骨 —— 肉质软烂,满是家常的香味。
他一边吃饭,一边在心里盘算:
下周开始采购材料的速度得再次加快了,先把磁悬浮电梯搞定,安装速度能再次加快。然后开始智脑系统的组装,等智脑调试完成,实验室就能真正具备 “自主运行” 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