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永乐十二年,应天府皇宫深处,太极殿内。
金碧辉煌的殿堂中,身着龙袍的朱棣端坐于龙椅之上。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正为北伐将士的封赏事宜争论不休。
这是朱棣第二次亲征瓦剌凯旋后的首次大朝会,本该是 ** 行赏的喜庆时刻,殿内却充满了争执之声。
然而与群臣的激烈争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龙椅上心神不宁的皇帝。
朱棣的目光游离于殿宇之间,似乎全然未将朝堂争议放在心上。
忽见一名小太监悄步从殿后转出,凑到御前太监小鼻涕耳畔低语。
小鼻涕闻言脸色骤变,顾不得朝会礼仪,快步趋近御座。
“陛下,坤宁宫急报,娘娘又昏过去了!”
朱棣闻言勃然变色,当即起身离座,将满朝文武抛在身后。
小鼻涕急忙宣旨:“诸位大人,圣上有要务处置,今日朝会到此为止。”
众臣面面相觑,只得将未尽之言咽回腹中。
倒是侍立在前的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交换了眼神,不约而同地朝后宫赶去。
坤宁宫内,凤榻上躺着一位容颜绝世的女子。
虽然病容憔悴,却依然掩不住那份母仪天下的雍容气度。
此刻她双眉紧蹙,仿佛正承受着莫大的痛苦——这正是当朝皇后徐妙云。
这个本该在永乐五年离世的皇后,竟活到了如今。
她的容貌还如三十岁的女子一般,仿佛岁月的刻刀未曾在她身上留下痕迹。
床榻边,几位须发皆白的老太医低声议论着徐皇后的病情。
“此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毫无症状,只是一日日虚弱下去。”
“倒像是寿元将尽、天人五衰的迹象。”
这话一出,众太医皆默然。
天人五衰,岂是人力可挽?
身处深宫,无能便是罪过。
若治不好徐皇后,以那位陛下的脾性,
只怕他们全都要陪葬。
“妙云,妙云!”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
前一刻才思及,朱棣竟已到了。
人未至,声先闻,
直呼着徐皇后的闺名。
坤宁宫中,太医、太监、宫女齐刷刷跪伏一地。
朱棣步履生风,直走到徐皇后床边,
握起她的手,眼中尽是忧虑。
朱棣对徐皇后的情意自不必多说。
两人自幼青梅竹马,
成婚以后相敬如宾。
即便在朱棣决定起兵之后,
当时还是燕王妃的徐妙云也始终如一地扶持他,
从无一句怨言。
他们是共患难走过来的夫妻。
纵然朱棣登基后也纳了其他妃嫔,
可在这后宫之中,
无人能与徐皇后比肩。
单说一点——
朱棣膝下子嗣,皆出自徐皇后,
只此一条,便无人能动摇她的地位。
“太医,皇后究竟如何了?”
朱棣发问,为首的太医不敢怠慢,
低着头禀报:
“陛下,娘娘病情极不寻常,
极似古书上所载的……天人五衰。”
犹豫片刻,太医终究说出了那四个字。
这位老太医自太祖朱元璋在位时便入太医院,
深知天家之事无小事。
若隐瞒不报,一旦事发,
便不是一人之过,
而是满门抄斩之罪。
朱棣的目光,骤然冷了下来。
身上的气压低得令人窒息。
几名太医跪伏在地,额头紧贴地面。
他们浑身颤抖,冷汗如雨。
静候朱棣最终的裁决。
未等朱棣开口,
刚赶到的汉王朱高煦已拔刀出鞘。
“老杂毛,胡扯什么天人五衰!我娘必能长命百岁,分明是你医术不精查不出病因,老子宰了你!”
汉王朱高煦是朱棣与徐皇后次子。
生得高大威猛。
因自幼混迹军营,
周身萦绕着凛冽杀气。
一声怒吼之下,这些年迈的老太医险些魂飞魄散。
朱高煦举刀欲砍向太医,
朱棣冷眼旁观。
平 ** 最厌朱高煦在自己面前动武,
但今日之举正合他心意。
眼看利刃即将落下,
太子朱高炽急忙拦住朱高煦。
与魁梧的朱高煦不同,
太子朱高炽天生肥胖,且患有脚疾。
但为人宅心仁厚,性情温和。
他绝不能坐视朱高煦斩杀太医。
“二弟,天有不测风云,怎能归咎于医者?”
站在汉王身后的赵王朱高燧闻言不悦,
阴恻恻道:
“大哥此言何意?若非他们之过,难道是娘亲命该如此?”
此言将朱高炽置于两难境地。
连朱棣都死死盯着他,等待回应。
若认定太医有罪,
今日众人皆难逃一死;
若说太医无罪,
朱棣断不会轻饶。
朱高炽支吾难言。
“咳…莫要为难高炽和太医了。”
徐皇后虚弱的声音传来。
不知何时,昏迷的徐皇后已然转醒。
朱棣紧握妻子的手,
“妙云,你感觉如何?”
此时的朱棣不再是威严的永乐大帝,
只是个忧心妻子的寻常丈夫。
徐皇后轻轻摇头。
“我的身子我自己明白,与太医们无关,请让他们离开吧。”
朱棣冷冷地扫视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太医们。
他发出一声冷哼。
“都出去。”
若不是徐皇后开口,这群太医今日就算保住性命也免不了受重罚。
太医们如获大赦,连连叩首后慌忙退了出去。
朱高煦虽不情愿,还是将佩刀收了起来,走近床榻。
“娘,您现在感觉如何?”
生在帝王之家,亲情尤为珍贵。
所幸朱家出身寒微,自朱元璋起便十分重视骨肉亲情。
如今朱棣已年过半百。
在这个平均寿命不过四五十岁的年代,他已算高龄。
关于皇位继承的暗争早已开始。
朝中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太子朱高炽为首的文官集团,一派以汉王朱高煦为核心的武将势力。
赵王朱高燧也站在汉王一边。
无论兄弟间如何相争,徐皇后始终是抚育他们成长的母亲,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
徐皇后轻轻摇头。
“我年幼时,青田先生刘伯温曾断言我寿数不过四十五。
如今我已五十,早已心满意足。”
刘伯温是明初名臣,早在朱元璋尚未发迹时便预言其将得天下,被奉为大明第一神算。
朱高炽艰难地俯身,语带关切:“娘,刘伯温也有算错的时候。
命数岂由天定?您只需宽心静养,定能安康长寿。”
徐皇后微微一笑,未将这话当真。
世人皆呼皇上万岁、娘娘千岁,可又有哪位帝后真能活到那般年岁?
“我这一生已无遗憾,唯独临终前未能再见煌儿一面。”
此言一出,众人皆神色微变。
朱棣第四子朱高煌,自十二年前朱棣攻入应天后便不知所踪。
见徐皇后言语消沉,朱棣温声劝慰:“我已命各州府张榜寻访名医,想来老四不日便将归来。
你定要撑住,老四必有法子。”
徐皇后轻轻颔首,眼中泛起期盼,缓缓合上双眼。
她本就体弱,说了许久的话已有些疲惫。
朱棣替她掖好被角。
“行了,你们三个也退下吧。”
朱高炽三人明白,这是父亲想和母亲单独相处。
他们躬身行礼,随即告退。
三人一同走出皇宫。
到了宫门前,汉王朱高煦停下脚步。
他回过头,看向体态臃肿的太子朱高炽。
“大哥,老四就要回京了,你怎么看?”
朱高炽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温声说道:
“老四回来是喜事,我们都十几年没见了。”
朱高煦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这些年,大哥始终是这副模样。
整日笑呵呵的,也不知在乐什么。
“太子殿下,老四这一回来,你这储君之位还坐得稳吗?只要他开口,爹怕是立马就会废了你。”
朱高煦这话并非危言耸听。
家中幼子总是更得宠爱,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
更何况老四是个神仙般的人物。
但凡他流露出半点对皇位的兴趣。
父亲定会毫不犹豫地将皇位传给他。
朱高炽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滞,旋即又恢复了往常的和善。
“皇位归属由父皇定夺,我们只需恪尽职守便是。”
汉王朱高煦见太子这般敷衍,也失了继续交谈的兴致。
带着赵王朱高燧转身离去。
朱高炽站在原地,目送两位弟弟远去。
直到他们的身影消失在视线尽头。
他脸上的笑意渐渐褪去。
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凝重。
不争不抢,是他的处世之道。
但这并不代表朱高炽对那个位置毫无念想。
这世间,有谁不向往九五之尊的宝座?
只是他的身份注定了他不能争,不能显露野心。
太子是最接近皇位的位置。
可古往今来,能顺利继位的太子寥寥无几。
皇帝总会将权力牢牢握在手中。
在临终之前,会铲除一切可能威胁皇权之人。
而他们的父亲,永乐大帝朱棣,更是生性多疑。
平日没少挑拨他们三兄弟的关系。
让他们互相猜忌,彼此制衡。
这正是帝王心术,为的是维持朝堂平衡,防止一方独大。
这一点,朱高炽再清楚不过。
因此他愈发谨慎地隐藏自己的雄心,只在暗处精心谋划,默默积蓄力量。
然而,朱高煌的回京,却可能打乱他所有的布置。
这个人,向来不按常理行事。
“二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