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暮春,汉中一带细雨绵绵,官道泥泞不堪。刘隆以“巡视庄园,体察民情”为名,带着两名装扮成普通家丁的秦锐士(实为贴身护卫),策马行走在返回南郑城的路上。山谷中的练兵已步入正轨,有蒙川这等良将坐镇,他颇为放心。此次回城,除了向父亲禀报庄园“整顿”情况,也是为了打探外界消息。
细雨打湿了衣襟,却让刘隆的头脑格外清醒。他正思索着如何利用“乡勇”的名义,逐步扩大实际控制的武装力量,以及如何寻找下一个合适的剿匪目标以获取更多杀戮点。
行至一处名为“十里坡”的险要地段时,前方传来一阵喧哗吵闹声,夹杂着马匹不安的嘶鸣。
刘隆勒住马缰,抬眼望去。只见前方道路转弯处,两辆颇为雅致但此刻却沾满泥泞的马车深陷泥潭,车辕似乎也出了问题。十余名仆役模样的人正围着马车焦急地推搡,却效果甚微。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群约二十来个手持棍棒、面色不善的泼皮无赖,正围住车队,为首一个疤脸汉子正唾沫横飞地叫嚷着:
“……此树是爷栽,此路是爷开!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看你们这车驾,也是个体面人家,速速拿出十金,便放你等过去!否则,哼哼!”他晃了晃手中的包铁木棍,威胁之意不言而喻。
光天化日,距南郑城不过十里,竟有泼皮敢拦路勒索,可见如今地方治安已败坏到何种程度。刘隆眼神一冷。
这时,前面一辆马车的车帘掀开,一位年约五旬、面容清癯、留着三缕长须、身着朴素儒袍的老者探出身来。虽身处窘境,老者眉宇间却自有一股不容侵犯的浩然之气,他沉声道:“尔等何人,安敢在此劫道?老夫乃陈留蔡邕,应友人相邀入蜀,途经宝地,并无多少金银在身。些许车马之资,倒是可以奉上,还望行个方便。”
蔡邕?
刘隆心中猛地一跳!这可是东汉末年的顶尖大儒、文学家、书法家!名满天下的人物!其女蔡琰(蔡文姬)更是青史留名的才女!没想到竟会在此地偶遇!
那疤脸泼皮显然不识蔡邕大名,或者说根本不在乎,嗤笑道:“我管你菜雍还是饭桶!十金,少一个子儿都不行!看你这老儿也是个读书人,若不识相,休怪爷爷们棍棒无眼,砸了你的破车,再将你车中女眷拉出来瞧瞧!”言语粗鄙,引得众泼皮一阵哄笑。
蔡邕气得脸色发白,胡须微颤,他身边几个年轻些的弟子或仆从更是怒目而视,却慑于对方人多势众,不敢妄动。车队中似乎还有女眷,传来低低的惊惶啜泣声。
刘隆知道,自己出手的机会来了。既能解名士之围,结下善缘,又能实践一下近日所学,顺便……赚点外快(杀戮点)。这些泼皮无赖,平日里欺压良善,死不足惜!
他不再犹豫,轻叱一声,催马前行。两名扮作家丁的秦锐士立刻默契地一左一右跟上,虽未着甲,但那股沙场磨砺出的肃杀之气已隐隐散发出来。
“何处狂徒,敢在天子治下、刺史辖内拦路劫掠,惊扰士人?”刘隆声音清越,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的突然出现,让双方都是一愣。泼皮们见来的只是个半大少年,带着两个随从,顿时放下警惕,疤脸汉子更是嚣张地用木棍指向刘隆:“哪里来的小崽子,也敢管爷爷的闲事?滚开!不然连你一块收拾!”
蔡邕则看向刘隆,见其虽年纪轻轻,但衣着不凡,气度沉稳,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拱手道:“这位公子,此乃是非之地,还请速速离去,莫要惹祸上身。”他心地善良,不愿牵连旁人。
刘隆对蔡邕微微一笑,执晚辈礼:“晚辈南郑刘隆,见过蔡先生。路见不平,岂能坐视?先生稍待,容晚辈打发了这些宵小。”
说罢,他不等蔡邕再劝,目光冷冷扫向那群泼皮:“现在滚,可免皮肉之苦。”
“嘿!小子找死!”疤脸汉子大怒,抡起棍子就朝刘隆马头砸来!他身后的泼皮们也发一声喊,挥舞棍棒冲了上来。
“保护公子!”两名秦锐士低喝一声,身形如电,瞬间从马鞍旁抽出隐藏的短棍(为免暴露,未带长兵刃),迎了上去。他们的动作毫无花哨,简洁凌厉,棍影翻飞间,只听得“砰砰”几声闷响夹杂着惨叫,冲在最前面的三个泼皮已捂着胳膊或小腿倒地哀嚎,棍棒脱手。
刘隆也没闲着。他存心试试【致命一击】的实战效果,一夹马腹,侧身避开疤脸汉子砸来的棍子,同时拔出腰间装饰性多于实用的环首刀(并未开刃,但沉重),借着马势,一刀背砸向对方肩胛。
这一刀速度不快,力道也寻常,疤脸汉子下意识就想格挡。然而,就在刀背即将接触的刹那,刘隆福至心灵,手腕一抖,一股爆裂的力量骤然涌出!
【致命一击】触发!
“咔嚓!”一声令人牙酸的骨裂声响起!
“啊——!”疤脸汉子发出杀猪般的惨叫,整个人被砸得踉跄倒退数步,右肩软软垂下,显然锁骨已断,彻底失去了战斗力。
刘隆心中暗喜,3%的几率,再次触发!这技能果然好用!
首领瞬间被废,剩下的泼皮见这两个“家丁”如此凶悍,那少年公子更是下手狠辣,顿时吓得魂飞魄散,发一声喊,丢下棍棒,搀起受伤的同伴,连滚带爬地逃入路边树林,顷刻间跑得无影无踪。
战斗开始得快,结束得更快。从刘隆出手到泼皮溃散,不过十几息的时间。
蔡邕和他的随从们都看得目瞪口呆。他们没想到这看似文弱的少年,竟有如此身手,其随从更是骁勇异常。
刘隆甩了甩有些发麻的手腕(触发致命一击对自身也有些负荷),收刀入鞘,翻身下马,再次向蔡邕行礼:“晚辈鲁莽,惊扰先生了。贼人已退,先生可安好?”
【击溃地痞团伙,制服头目,获得杀戮点:3点。】系统的提示悄然响起。点数不多,但聊胜于无,而且验证了对人战斗也能获得点数。
蔡邕这才回过神来,连忙下车,郑重还礼:“老朽蔡邕,多谢公子仗义相助!若非公子,今日恐难善了。公子身手不凡,又知礼守节,不知是哪家俊杰?” 他见刘隆气度不凡,且自称南郑刘隆,心中已有猜测。
“晚辈刘隆,家父忝为汉中刺史。”刘隆坦然道,同时示意两名护卫去帮忙查看马车损毁情况。
果然!蔡邕眼中闪过一丝了然。汉中刺史刘正之子,汉室宗亲!他久闻刘正之名,知其乃守成之臣,没想到其子竟如此英武果决。
“原来是刘使君公子,失敬失敬!”蔡邕态度更加亲和,“公子英勇,解老朽之困,感激不尽。只是……公子出手是否稍重?那为首者……”
刘隆正色道:“蔡先生仁厚。然对此等欺压良善、目无王法之徒,若不以雷霆手段震慑,其必更加猖獗。今日若轻轻放过,来日不知还有多少行旅遭殃。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他这话半是解释,半是透露自己对时局的看法。
蔡邕闻言,深深看了刘隆一眼,抚须沉吟。他宦海沉浮,岂能听不出刘隆话中之意?这少年,不简单!不仅武勇,更有见识魄力。他想起沿途所见民生凋敝、盗匪渐起的景象,心中暗叹,对这少年的观点倒也认同了几分。
此时,仆役们在两名秦锐士的帮助下,已将马车从泥潭中推出,车辕也做了简单加固。
蔡邕再次道谢:“今日多亏公子。如蒙不弃,请公子告知府上,他日老朽必当登门拜谢。”
刘隆笑道:“蔡先生言重了。路见不平,分所当为。先生名满天下,晚辈仰慕已久,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前方距南郑城已不远,若先生不弃,可由晚辈护送一程。”
蔡邕确实心有余悸,见刘隆诚意相邀,便点头应允:“如此,有劳公子了。”
一行人重新上路。刘隆与蔡邕并辔而行,一路交谈。刘隆凭借超越时代的见识和对历史的先知,在言谈中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时局的深刻忧虑(如宦官专权、天灾频仍、民不聊生),以及对经学典籍的独特理解(融合后世观点),令蔡邕频频侧目,惊为天人。
蔡邕原本只当刘隆是个勇武的官家少年,一番交谈下来,发现其谈吐不凡,见识深远,远超同龄人,甚至比许多朝堂官员看得更透彻,心中不禁升起爱才之意,也将刘隆引为忘年之交。
送至南郑城外驿馆,依依惜别时,蔡邕拉着刘隆的手,诚恳道:“贤侄非常人,他日必非池中之物。如今天下将乱,汉中险塞,或可暂安。望贤侄善加经营,将来或可匡扶社稷,拯救黎民。” 这已是极高的评价和期许。
刘隆郑重回礼:“晚辈谨记先生教诲。”
看着蔡邕车队进入驿馆,刘隆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今日不仅小试身手,获得了杀戮点,更重要的是,与蔡邕这位名满天下的大儒结下了善缘。这份人情,在注重清誉和关系的汉末,有时比千军万马还有用。
尤其是,他记得历史上蔡邕的女儿蔡琰,那位才情卓绝的蔡文姬,未来命运多舛。若能借此机会……刘隆心中隐隐有了一些更长远的打算。
他调转马头,看向南郑城巍峨的城墙,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名士已至,风云将起。他也要加快脚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