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李姐坐在电脑前,鼠标悬在 “初心行动捐赠通道” 上,却迟迟没点击。三个月前,她捐过 1 块钱,录过一段健康小贴士,可之后再没收到任何反馈 —— 不知道那 1 块钱用在了哪,也不知道自己的声音有没有被老人听到。“像石沉大海,没动力再参与了。” 她关掉网页,心里有点空落落的,想起当初读《初心回响》时的热血,现在只剩淡淡的失落。
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林晓团队的调研数据显示,读者持续参与率仅 19%,81% 的人在 “一次性参与” 后就沉寂。“我们动员大家参与不难,难的是让他们一直留下来。” 林晓把数据推给公益平台的张经理,手指在 “反馈缺失” 几个字上反复摩挲,突然想起老院长笔记里的话:“帮人不是一锤子买卖,要让帮的人知道,自己做的事有价值。”
当天下午,林晓就拉着张经理、王浩开视频会。“得让读者看到自己的帮助有结果。” 林晓的话刚说完,王浩就接话:“我们可以开发个性化推送系统,把读者的助力和受益故事对应起来,比如谁捐的钱帮了哪个老人,都能查到。” 张经理也点头:“再按地域建社群,让读者能互相聊初心,有归属感。”
方案落地的第一个季度,李姐就收到了一条特殊的消息:“尊敬的李姐,您 3 月捐赠的 1 元,帮山坳村李爷爷买了血压计,他现在每月能测 4 次血压,最近一次血压值 130\/80mmhg,很稳定。” 消息下面还附了一张照片:李爷爷坐在自家炕头,手里拿着血压计,笑得露出豁牙。
“原来我的 1 块钱真的帮到了人!” 李姐激动地把照片转发到朋友圈,还在新加入的 “北京初心社群” 里分享:“没想到能看到老人的照片,太有意义了!” 社群里立刻有人回应,有人晒出自己收到的故事,有人分享 “帮邻居测血压” 的小事,原本冷清的群聊瞬间热闹起来。
每个月的社群分享会更成了 “初心加油站”。有次分享会,山坳村的村医老周连了视频,拿着李爷爷的血压记录说:“多亏大家的帮助,现在村里老人都能按时测血压,再也不用跑老远看病了。” 李爷爷也抢过手机,用带着方言的普通话说:“谢谢北京的姑娘,你的钱没白花!” 李姐看着屏幕里的老人,眼眶突然红了 —— 这比任何奖励都让她有动力。
为了让参与更有盼头,林晓团队还设置了 “初心成长等级”:从 “初心萌芽” 到 “初心守护者”,连续参与 3 个月升 1 级,满级能获得线下初心服务点探访资格。李姐看着自己的等级慢慢提升,心里满是期待:“等升到满级,我一定要去山坳村,看看李爷爷和那些帮过的人。”
两个月后,新的调研数据让所有人都松了口气:读者持续参与率从 19% 提升到 73%,有 65% 的社群成员每月都会主动分享初心小事,甚至有人自发组织 “社区血压监测活动”,把初心从线上延伸到线下。
王浩来县医院考察时,正好看到林晓在整理读者收到的反馈截图。“从拉新到留存,你们把初心行动做成了有温度的事。” 王浩指着一张 “读者帮邻居测血压” 的照片说,“老院长当年帮人后,会记着老人的变化,现在你们用故事反馈,让读者也感受到了这份价值。”
林晓翻开老院长的笔记,在 “帮人后的满足感” 那句话旁,写下 “读者的初心,需要被看见、被肯定”。她看着社群里读者分享的故事,突然明白:全民初心行动的留存,靠的不是强制,是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小小善举,真的能改变别人的生活。
当天晚上,李姐在社群里报名了 “线下初心服务点探访活动”。她看着屏幕上 “恭喜您获得探访资格” 的提示,想起第一次捐赠时的犹豫,再看现在的期待,突然觉得:初心就像一颗种子,只要用心浇灌,就能长成参天大树,而那些故事反馈和社群温暖,就是最好的养分。
林晓望着窗外的灯光,想起老院长当年帮人后,收到老人送的鸡蛋时的笑容。她拿出手机给公益平台发消息:“把季度故事反馈和社群运营的经验整理成手册,让更多人能做好全民初心行动。” 风掠过耳边,带着夜晚的清凉,像是老院长的回应:“这就对了,让帮人的人有价值感,初心才能一直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