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的阳光正好,透过东屋的窗户,在铺着白布的工作台上洒下一片暖光。苏青看着桌上堆着的春季新款订单——15件浅粉衬衫、10条淡蓝连衣裙,还有5件预定的背带裤,眉头轻轻皱了起来。之前三人分工松散,裁剪、缝制、锁边全靠轮流来,一天最多做10件衣服,照这个速度,这批订单至少要3天才能完成,很可能会让顾客等急。“必须优化制作流程,提高效率才行。”苏青心里打定主意,转身去叫正在整理布料的刘嫂和陈小花。
“刘嫂、小花,咱们今天开个短会,重新安排一下分工。”苏青把两人叫到工作台前,拿出一张纸,上面画着简单的制作流程图,“之前咱们谁有空谁干活,效率太低了。我想好了,以后咱们按工序分工:刘嫂负责裁剪,小花负责缝制,我负责锁边和质检。这样每人专注做一道工序,肯定能快不少。”
刘嫂愣了一下,有些犹豫:“我之前没单独负责过裁剪,要是裁错了怎么办?”苏青笑着递过一把新磨好的剪刀和几张裁剪图纸:“刘嫂,您做衣服这么多年,对布料和尺寸都熟,裁剪肯定没问题。我把每个款式的裁剪尺寸都标在图纸上了,您照着裁就行,要是有不确定的地方,随时问我。”陈小花也有些紧张:“苏姐,我单独缝制,能赶得上进度吗?”“当然能,”苏青拍了拍她的肩膀,“您之前跟着我缝过不少衣服,手艺已经很熟练了,专注缝制只会更快。”
当天下午,新的制作流程就正式开始了。刘嫂坐在工作台的最左边,面前摆着几卷浅色系布料和裁剪图纸。她先把布料铺平,用粉饼沿着图纸上的线条画出裁剪线,然后拿起剪刀,小心翼翼地裁剪起来。一开始,她的动作还有些慢,时不时停下来对照图纸确认尺寸;但剪了两件衬衫后,动作渐渐熟练起来,剪刀在布料上穿梭,很快就裁出了一件衬衫的前片、后片和袖子。“没想到单独裁剪这么顺手,比之前又缝又裁快多了!”刘嫂拿起裁好的布料,脸上露出了笑容。
陈小花坐在工作台中间,面前摆着刘嫂裁好的布料和几卷线。她先把衬衫的前片和后片对齐,用针线固定好,然后拿起缝纫机(若设定无机器则为手缝针),开始缝制侧缝。之前她总是担心裁错布料,如今不用管裁剪,只专注于缝制,速度快了不少,针脚也比之前更整齐。“苏姐,您看我缝的侧缝,是不是比之前好?”陈小花拿着缝好的衬衫,开心地对苏青说。苏青走过去看了看,点点头:“太好了,针脚又直又密,比之前进步太多了!”
苏青自己则坐在工作台右边,面前摆着锁边机(或锁边针线)和质检用的软尺。她接过陈小花缝好的衬衫,先用电熨斗把布料熨平,然后开始锁边——领口、袖口、下摆,每一处都锁得整齐牢固,防止布料脱线。锁边完成后,她再用软尺仔细测量衣服的尺寸,检查针脚是否有松动、蕾丝花边是否缝得平整,确保每件衣服都没有瑕疵。“咱们做衣服,不仅要快,更要保证质量,不能因为效率高就马虎。”苏青一边质检,一边对两人说。
第一天试行新流程,三人就做出了18件衣服——刘嫂裁了20套布料,陈小花缝好了19件,苏青锁边并质检合格18件,比之前的日产量几乎翻了一倍。“太好了!没想到效率能提高这么多!”刘嫂看着堆在一旁的成品衣服,激动地说。陈小花也笑着说:“这样分工,我不用来回换工序,手都不那么累了,还能做得更快。”
接下来的几天,三人配合得越来越默契。刘嫂裁剪的速度越来越快,从一开始每天裁20套布料,到后来能裁25套,还能提前把不同款式的布料分类放好,方便陈小花取用;陈小花缝制时,会提前把线穿好,还学会了同时缝制两件相似的衣服,进一步节省时间;苏青则在锁边和质检时,会把发现的小问题及时告诉两人,比如“袖口的蕾丝可以缝得再靠里一点”“衬衫的肩宽可以再窄1厘米”,帮助她们不断改进。
有一次,陈小花在缝制连衣裙时,不小心把裙摆的分叉缝错了位置。苏青在质检时发现后,没有批评她,而是拿着连衣裙,耐心地教她:“小花,你看,裙摆的分叉应该在侧面10厘米处,这样走路才方便。你这次缝得太靠后了,咱们拆了重新缝,下次注意就行。”陈小花有些不好意思,连忙拆了重新缝。从那以后,她缝制时更加细心,再也没犯过类似的错误。
随着流程的优化,三人的日产量稳步提升,从18件到20件,最后稳定在了每天20件衣服。之前需要3天完成的订单,现在两天就能做完,不仅能按时交付,还能留出时间制作新款衣服。苏青算了一笔账:按每天制作20件衣服,每件平均售价20元计算,每月能多营收1.2万元,扣除成本后,净收入能比之前多3000元左右。“效率提高了,咱们不仅能赚更多钱,还能有更多时间拓展新品类、准备县城的摊位。”苏青开心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两人。
效率提高后,三人也有了更多时间优化细节。刘嫂在裁剪时,会把剩下的小布料收集起来,交给陈小花做布质胸花和小发绳,避免浪费;陈小花在缝制时,会在衣服的标签上绣上小小的“苏记”字样,让衣服更有辨识度;苏青则在质检时,会给每件衣服配上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洗涤小贴士”,比如“浅色衣服请单独洗涤,避免暴晒”,让顾客更贴心。
这些细节的优化,让“苏记”的衣服不仅质量好、效率高,还更受顾客欢迎。有位老顾客买了一件浅粉衬衫后,特意回来对苏青说:“你家的衣服不仅好看,标签上还有‘苏记’的小刺绣,连洗涤方法都写得清清楚楚,太用心了!”苏青笑着说:“谢谢您的认可,我们会一直用心做好每一件衣服。”
五月初,苏青根据新的制作效率,调整了生产计划——每天制作10件衬衫、5件连衣裙、5件背带裤,确保品类多样的同时,也能及时满足顾客的订单需求。她还计划,等县城的摊位租下来后,再招一位兼职阿姨负责熨烫和打包,进一步优化流程,让“镇上+县城”两个摊位的运营更顺畅。
晚上收摊后,三人坐在东屋里,看着堆得整整齐齐的成品衣服,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刘嫂说:“苏青,要是没有你优化流程,咱们现在还在慢悠悠地做衣服呢,哪能这么快就完成订单。”陈小花也说:“苏姐,跟着您不仅学会了做衣服,还学会了怎么提高效率,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能用得上。”
苏青看着两人,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批量制作效率的提高,不仅是流程优化的结果,更是三人齐心协力的成果。有这样一支默契、高效的团队,“苏记服装”一定能应对更多挑战,实现更大的发展。她想起自己的目标——在县城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服装店,如今看来,这个目标已经越来越近了。
窗外的夜色渐浓,东屋里的灯光却依旧明亮。三人还在讨论着下一步的计划,从新品类的设计到县城摊位的准备,每个人都充满了期待。她们知道,只要继续保持这样的效率和默契,用心做好每一件衣服,“苏记”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