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的座机还在响。
林辰没有立刻去接,而是将屏幕上那份《近三年主要工作成果汇编》的文档保存,顺手关闭了显示器电源。他这才拿起听筒,声音平稳:“说。”
“局长,”刘伟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丝急促,“区发改局郑宏副局长,今早党组会上提了个‘企业服务直通车2.0’方案——跟您那份构想,几乎一模一样。”
林辰指节轻轻敲了下桌面,节奏未变。“会议谁主持的?材料有没有外传记录?”
“李建国主任列席,但不是他主持。外传……目前没看到正式印发,但听说会上发了摘要。”
“好。”林辰放下电话,没有追问更多细节。
他打开内网会议备案系统,输入关键词。郑宏提交方案的时间是上午九点十八分,早于自己材料归档的十一点零五分。但就在前一天下午三点四十七分,周伟办公室曾调阅过他原始手稿的电子版,借阅记录显示时长十二分钟。而这份手稿,正是《政企服务直通车机制设计初稿》,页边还留有王为民的亲笔批注。
林辰关掉页面,从抽屉取出U盘,插入电脑。他打开“双轨备案”文件夹,调出近三个月所有经他签批、归档的材料借阅日志。除周伟外,还有两人查阅过这份初稿:张涛,以及区发改局副局长郑宏。
他合上U盘,靠在椅背上,目光落在办公桌角落的日历上。下周三,被红笔圈出,旁边写着“青年干部培训会”。
刘伟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打印件。“这是郑宏方案的摘要,刚从区府办流转过来。”
林辰接过,扫了一眼。方案框架与他原始构想重合度极高,核心措施几乎照搬:压缩审批环节、设立专项协调岗、建立企业诉求响应时限机制。唯一不同的是,对方将“直通车”更名为“快车道”,并加入了“数字化服务积分奖励”这一虚浮条目。
“这份材料,谁给你的?”林辰问。
“府办小李,说是非正式传阅,不入文号。”
“他主动给的?”
“嗯,说是郑局让多听听基层意见。”
林辰把纸放回桌上,指尖在“快车道”三个字上轻轻划过。他没说话,只是将整份摘要翻到背面,空白处写下三个名字:郑宏、孙立峰、陈志远。
郑宏,区发改局副局长,四十八岁,正科级,有区长办公室秘书经历,擅长政策包装与材料运作,人脉遍布区委办、政研室。孙立峰,经开区招商局副局长,三十九岁,博士学历,主抓科技项目,近期牵头引进两个省级实验室,市科技局公开点名表扬。陈志远,区财政局预算科科长,四十六岁,多年分管财政评审,作风低调,审计系统背景深厚,去年牵头完成全区隐性债务清查,获市级通报肯定。
林辰在笔记本上画出三条线,分别标注:郑宏—王为民旧部;孙立峰—市级资源倾斜;陈志远—系统壁垒稳固。最后写下一行小字:“郑最急,孙最锐,陈最稳。”
他合上本子,起身走向陈雪办公室。
门开着,陈雪正在核对一份项目台账。林辰站在门口,语气如常:“听说郑局提了个新方案?你帮我看看,有没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陈雪抬头,略显意外。“你不介意?”
“政策能落地就是好事。”林辰笑了笑,“况且,我们去年直通车的实际运行数据最全,案例也最多。不如整理成册,供全区参考。”
陈雪点头:“我这就安排。”
林辰没多留,转身离开。他知道,这句话会通过陈雪的嘴,传到更多人耳中——不是争功,而是确立源头。
下午三点,他召集科室例会。
“把去年直通车试点的全部案例重新梳理一遍,”林辰说,“重点突出企业反馈、办结时效、跨部门协调难点。做成案例集,下周提交工委办,建议纳入干部培训教材。”
刘伟记下要点,犹豫了一下:“局长,要不要提一下原始方案的设计背景?比如……您当时提出的‘六减三优’原则?”
“不必。”林辰摇头,“我们做的是事实,不是说法。案例本身会说话。”
散会后,他单独留下刘伟。
“从今天起,你每周去档案室一次,送两杯咖啡给小王。顺便问问他,最近哪些领导查过工信口、企业服务类的归档材料,尤其是原始手稿和会议纪要。”
刘伟一怔:“这……合规吗?”
“合规。你只是关心材料使用情况,又不是偷看。”林辰语气平淡,“组织程序允许查阅,我们也有权了解信息流向。”
刘伟点头:“我明白。”
“别提我名字,就说你想写一篇关于‘基层政策演变’的调研稿,需要参考历史材料。”
刘伟走后,林辰打开日程本,在“下周三晚”那行字后加了个问号。青年干部培训会,郑宏也会出席。他的妻子在区妇联任副主任,近期频繁参与“政企女性联谊”“巾帼创新沙龙”等活动,朋友圈晒出的照片里,多次出现区里几位实权副职的身影。
林辰合上本子,走到窗前。楼下,一辆区直单位的公务车正缓缓驶出。他没多看,转身打开电脑,进入加密文件夹,新建一个子目录,命名为“溯源备份”。
他依次上传三份文件:第一份是《政企服务直通车机制设计初稿》的扫描件,创建时间显示为2024年3月12日;第二份是周伟批注页的拍照存档,时间戳为3月15日;第三份是市级媒体对“和平街道首创审批快车道”报道的网页截图,发布时间为4月8日。
三份文件,构成完整证据链。他没有分享,也没有声张,只是在文件夹属性中设定了访问日志追踪。
六点四十分,办公室只剩他一人。
他拔下U盘,放入内袋,关灯出门。
电梯下行途中,手机震动。是陈雪发来的消息:“郑宏方案摘要已转给工委办张科,附了我们去年的运行数据对比表。”
林辰没有回复。
走出区政府大楼,夜风微凉。他步行穿过广场,拐进一条小巷。巷口茶馆亮着灯,几个退休干部在下棋。他没停留,继续往前。
拐角处,他停下脚步,从口袋掏出一张便签纸,撕成四片,投入路边垃圾桶。
回到家中,他打开笔记本,新建文档,输入标题:“竞争格局评估”。下方列出三人,每人一段分析。写到郑宏时,他停顿片刻,敲下最后一句:“抢先发声者,未必掌握主动;掌握证据者,未必急于出手。”
文档保存,加密,退出。
他起身倒了杯水,站在窗前。远处,区政府大楼的轮廓在夜色中泛着冷光。他的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刘伟发来的简短汇报:“档案室小王说,郑宏上周查过三份街道归档材料,其中一份是您的手稿原件借阅记录。”
林辰喝完水,将杯子放在窗台边缘。杯底与玻璃接触的瞬间,发出一声轻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