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把那张印坏的纸角扔进垃圾桶时,窗外的天光已经暗成灰蓝色。他没开灯,坐在办公桌前盯着内网系统右下角的时间,等了一分钟,直到系统自动刷新出一条通知:db号存证文件被住建局Ip地址访问,浏览时长六分四十三秒,转发至三个内部群组。
他起身,倒了杯凉透的茶,一口喝尽,然后打开邮箱,草拟一封邮件。标题写的是《关于智慧社区项目评审流程透明化的请示》,收件人是政数局、财政局、发改局三部门联合邮箱,抄送区纪委监委派驻组。附件是陈雪刚整理好的《全流程合规说明》,每一页都带系统时间戳和数字签名。他特意在正文里加了一句:“为保障项目推进效率,建议技术评审会尽快排期,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误读。”
邮件发出去的第三个小时,陈雪发来消息:“政数局那边有动静了,程志刚把文件转给了技术科,要求‘三天内给出处理意见’。”
林辰回:“让他们查。我们不催,也不解释。”
第二天上午,街道办例会刚结束,刘伟快步走进他办公室,压低声音:“住建局有人在内部会上说,咱们这份请示是‘越级施压’,还提到要以‘程序瑕疵’为由退回重报。”
林辰正在翻一份社区养老中心的改造图纸,头也没抬:“谁说的?”
“周立强在副局长办公会上点的名,没指名道姓,但谁都听得出来。”
林辰合上图纸,起身走到档案柜前,抽出一叠材料——从项目立项到资金申报的所有签收单、系统流转截图、会议纪要扫描件,每一份都盖着电子红章。他递给刘伟:“把这些整理成册,标题就叫《智慧社区项目全周期流程备案》,今天下午两点前,送到政数局、财政局、发改局各一份,前台签收,留凭证。”
刘伟接过材料,犹豫道:“要不要跟程局打个招呼?”
“不用。”林辰坐回椅子,“程序走得正,就不怕人说闲话。他们要是真觉得我们越级,那就按程序走——让他们下正式退文函,我们照单整改。但要是连函都不下,只在会上放风,那就是在拿规则当棍子使。”
刘伟点头出去了。林辰打开内网,调出区大数据中心的权限日志,发现周立强的账号在过去十二小时内三次访问db号存证,最后一次是在凌晨一点十七分。他顺手把日志导出,加密存进个人U盘,没再动其他操作。
第三天中午,政数局技术科发来通知:技术评审会暂定下周二召开,请各相关单位准备材料。
林辰刚看完通知,手机响了。是程志刚的秘书,语气比往常客气:“程局请您下午三点过去一趟,有个跨部门协调的事想听听您的意见。”
他到政数局时,程志刚正在看一份文件,抬头示意他坐下,没寒暄,直接问:“你们那份《请示》,是谁定的标题?”
“我定的。”林辰说,“避免用‘申诉’‘澄清’这类词,只说‘透明化’,不带情绪。”
程志刚点点头,把文件推过来:“你这材料,把我们技术科的人问住了。他们查了系统,你们每一项申报都走的是标准流程,签收时间、上传节点、会签记录,全对得上。反倒是住建局那边,技术支持流程确实存在漏洞——上周他们自己报上来的自查报告里也承认了。”
林辰没接话,只看着他。
“周立强今天上午主动打了电话,说要‘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程志刚顿了顿,“那个周立明,已经被劝退了。”
林辰轻轻“嗯”了一声,从文件夹里取出一份装订好的文档,封皮空白,只印着“基层建议稿”五个字。他放在桌上:“程局,这是我前两天写的一份建议,关于跨部门项目数据流转的规范问题。比如技术支持单位的操作权限、数据修改留痕、第三方公证接入这些,都提了点想法。不成熟,但或许能帮着堵几个口子。”
程志刚翻开看了几页,眉头渐渐松开:“这些建议……你什么时候写的?”
“前两天。”林辰说,“我觉得,问题不在一个人改数据,而在改了没人知道。制度要是不补上这个缝,今天是我们,明天就可能是别的项目。”
程志刚合上文档,沉默几秒,忽然笑了:“你这人,挨了打不说疼,反倒给人递拐杖。”
“不是递拐杖。”林辰平静地说,“是想让以后少有人挨打。我们街道的项目,不怕查,就怕查的人被当枪使。您在政数局这么多年,应该比我更清楚,程序要是成了打压工具,最后伤的是整个系统的公信力。”
会议室安静下来。窗外传来车辆驶过的声响,程志刚盯着那份建议稿看了很久,终于说:“这稿子,我拿去局党组会上议一议。如果通过,就作为制度修订的参考依据。”
“随您安排。”林辰起身,“评审会要是定了时间,我们这边随时能上会汇报。”
走出政数局大楼时,陈雪打来电话:“住建局刚发内部通报,周立明因‘个人原因’终止合作,所有技术支持流程重新备案。周立强在会上做了自我批评,说‘管理失察’。”
林辰边走边说:“让他们批去。我们只管把项目往前推。”
回到办公室,刘伟已经在等他:“技术组问,要不要重启设备调试?”
“按原计划走。”林辰说,“明天开始,所有社区的终端设备全部进入压力测试阶段,培训课程照常排班。谁要是问项目是不是黄了,你就说——评审会都定好了,还能黄到哪儿去?”
刘伟笑了:“那周立强那边……”
“他现在最怕的不是我们,是上面追责。”林辰坐下,打开系统,把《基层建议稿》的电子版上传至区政务建言平台,署名栏留空。提交后,系统弹出提示:已受理,编号S,进入审核流程。
他关掉页面,翻出手机里存的那张手绘地图照片——永宁庄的线索还在,但他没动。现在不是时候。
下午五点,区政府内网弹出一条通知:区政数局牵头召开“跨部门项目数据管理研讨会”,议题包括“技术审查流程规范化”“第三方数据存证机制建设”等,要求各街道及相关单位报送建议材料。
林辰把通知转发给陈雪,附言:“把我们那份建议稿作为街道办正式材料提交,标题加上‘关于建立数据操作全流程追溯机制的建议’。”
晚上七点,他正在核对养老中心的施工预算,手机震动。是程志刚发来的短信:“建议收到。明天上午九点,政数局党组会,你那份稿子要上会讨论。准备一下,可能会让你列席。”
林辰回了个“好”字,放下手机,起身走到窗前。区政府大楼的灯还亮着,政数局那层的灯光下,有人影在会议室走动。
他看了一会儿,转身回桌前,打开文件夹,抽出一张打印纸——是智慧社区项目第三阶段的初步方案草稿,预算比二期低百分之十八,覆盖人群翻倍。他在标题下方写了一行小字:评审通过后启动。
笔尖顿了顿,他把纸放进待办文件夹,合上盖子。
打印机突然启动,吐出一份刚收到的传真。他走过去拿起来,是财政局资金拨付科的通知单:智慧社区项目资金审批流程已恢复,待评审会通过后拨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