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梧桐叶隙,在记忆馆门前的青石板上洒下斑驳光影。苏晚和林晓拎着装满非遗教学材料的帆布包,刚踏上前往温州大学的公交,就收到了夏冉发来的消息——四川剪纸老艺人已经带着教学底稿,提前到了学校的非遗教室,正和学生们调试投影设备。
“看来今天的课,要比预期更热闹。”林晓笑着晃了晃手机,屏幕上是学生们发来的非遗教室照片:墙上贴满了张奶奶的剪纸窗花和刘阿姨的秦绣纹样,讲台上摆着吴叔特意准备的迷你月饼模具,角落的展示架上还陈列着西安带回的皮影坯子,“这些学生比咱们还上心,提前三天就开始布置教室了。”
公交刚停稳,两人就看到校门口站着几个举着“欢迎非遗导师”牌子的学生。领头的男生是温州大学“非遗数字传承”选修课的班长陈阳,他接过帆布包,语气格外激动:“苏晚老师、林晓老师,我们昨晚把元宇宙馆的校园版场景又优化了一遍,学生们可以在虚拟教室跟着老艺人学剪纸,还能把自己的作品生成数字徽章。”
走进非遗教室时,四川老艺人正坐在课桌旁,手里拿着一张刚剪好的蜀绣锦鲤,周围围满了好奇的学生。看到苏晚和林晓进来,老艺人立刻起身迎上来:“苏丫头,你看我这锦鲤的线条,是不是比昨天更流畅了?刚才有个学生说,想把这纹样做成校园文创书签,我觉得是个好主意。”
“不仅是书签,咱们还能把剪纸纹样印在笔记本、帆布包上。”苏晚指着墙上的投影屏幕,“林晓已经把您的剪纸教学过程录制成了短视频,等会儿上课的时候,学生们可以一边看视频,一边跟着您实操,有不懂的地方,还能在元宇宙虚拟教室举手提问。”
上课铃声刚响,40人的非遗教室就坐满了学生,还有不少没选上选修课的学生站在教室后排,手里拿着笔记本和彩纸,生怕错过教学细节。陈阳先走上讲台,播放了一段提前制作的“非遗手艺人联盟”宣传视频——视频里,孙爷爷在刺绣工坊里穿针引线,吴叔在点心铺里揉着面团,刘阿姨在西安的绣房里绣着秦绣,洞头的陈师傅则在海边挑选贝雕原料,最后画面定格在“非遗传承,数字赋能”八个字上。
“这些手艺人,都是咱们联盟的核心成员。”苏晚走上讲台,举起手里的皮影书签,“今天这节课,咱们不仅要学习蜀绣剪纸技艺,还要讨论怎么用数字技术把非遗‘装’进校园——比如把老艺人的教学过程做成线上课程,把非遗纹样融入校园文创,甚至在元宇宙里建一个‘校园非遗博物馆’,让更多学生了解非遗、喜欢非遗。”
话音刚落,四川老艺人就拿起剪刀和彩纸,走上讲台:“咱们先从基础的蜀绣生肖剪法学起。剪生肖要注意‘先内后外、先细后粗’,比如剪兔子的眼睛,要用小剪刀慢慢修,不能急;剪兔子的耳朵,要把彩纸折成双层,这样剪出来的两只耳朵才对称。”
学生们跟着老艺人的步骤,手里的剪刀慢慢动了起来。有个女生剪到兔子的胡须时,不小心把线条剪断了,急得眼圈都红了。老艺人走过去,拿起她的彩纸,笑着说:“别急,咱们用细纸条补一下,再在旁边剪几朵小花,反而更别致。”说着,老艺人拿起剪刀,几分钟就把断了的胡须改成了一朵小小的蜀绣桂花,原本“失败”的作品瞬间有了新的亮点。
“原来非遗手艺,也能灵活变通。”女生看着修改后的剪纸,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以后要多尝试,把校园里的香樟树、图书馆都剪进剪纸里。”
与此同时,林晓在教室后排打开了元宇宙校园版场景。学生们只要扫描桌上的二维码,就能进入虚拟教室——虚拟场景里,不仅有和现实教室一模一样的桌椅和展示架,还有一个“非遗材料库”,学生可以随时调取不同颜色的彩纸、剪刀和底稿,甚至能让虚拟的老艺人“手把手”指导自己剪纸。
“我在虚拟场景里剪了一只抱着书本的蜀绣猫咪!”一个男生举起手机,屏幕上是他刚生成的数字作品,“这只猫咪的围巾上,我还加了咱们学校的校徽纹样,等会儿要发给我爸妈看看。”
课间休息时,学生们围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非遗文创的想法。有学生提议,把吴叔的月饼模具纹样改成校园建筑造型,中秋时推出“校园非遗月饼”;还有学生想把皮影纹样做成话剧社的演出道具,让非遗走进校园剧场;陈阳则提出,要在元宇宙校园馆里加一个“非遗手作市集”,学生可以上传自己的非遗作品,互相交换或售卖。
“这些想法都特别好!”苏晚把学生们的建议一一记在笔记本上,“咱们可以成立一个‘校园非遗文创小组’,联盟的手艺人会提供技术支持——吴叔可以教大家做月饼模具,张奶奶可以指导大家剪校园主题剪纸,林晓还能帮大家把作品做成数字藏品。”
下午的课程里,学生们分成了五个小组,开始实操设计校园非遗文创。第一组围着四川老艺人,设计蜀绣剪纸风格的校园书签;第二组拿着吴叔的迷你模具,尝试雕刻校园图书馆的纹样;第三组则在林晓的指导下,在元宇宙场景里搭建“校园非遗博物馆”的雏形;第四组和第五组,分别讨论着非遗帆布包和话剧道具的设计方案。
夕阳西下时,非遗教室的展示架上已经摆满了学生们的作品:印有校园香樟树的剪纸书签、刻着图书馆纹样的月饼模具、虚拟博物馆里的皮影剧场场景,还有画着蜀绣猫咪的帆布包设计图。四川老艺人拿起一个刻着校训的月饼模具,忍不住赞叹:“这些孩子有想法、有灵气,咱们的非遗,以后不愁传不下去了。”
离开学校前,陈阳代表学生们,向苏晚和林晓递上了一份“校园非遗合作计划书”:“我们想每个月邀请一位联盟的手艺人来学校讲课,还想在年底办一场‘校园非遗文创展’,把学生们的作品展示给更多人看。”
苏晚接过计划书,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手写修改痕迹,心里满是感动:“我们一定全力支持!下周我会带孙爷爷来学校,教大家绣校园主题的刺绣抱枕;下个月,还会邀请西安的周师傅来,给大家上皮影制作课。”
坐在返回梧桐巷的公交上,林晓翻看着学生们发来的感谢消息,突然想起了什么:“对了苏晚姐,洞头的陈师傅刚才发消息说,他找到贝雕原料的新渠道了,想邀请联盟的手艺人下个月去洞头,一起挑选原料,顺便筹备‘贝雕灯笼节’的展品。”
“那咱们得提前准备——吴叔可以带些月饼模具,在灯笼节上教大家做贝雕花纹月饼;张奶奶可以剪些灯笼纹样的剪纸,贴在贝雕灯笼上;咱们还能在元宇宙馆里建一个‘洞头贝雕专区’,让不能到现场的游客,也能体验贝雕制作。”苏晚望着窗外渐渐亮起的路灯,“看来接下来的日子,又要忙起来了,但这种忙碌,很踏实。”
公交驶过梧桐巷口时,两人远远就看到记忆馆的灯还亮着。走近一看,孙爷爷正坐在门口的石凳上,手里拿着一个刚绣好的校园桂花抱枕,旁边放着一摞准备送给学生的刺绣手帕;吴叔则在记忆馆里烤着月饼,香气飘满了整条巷子。
“你们可算回来了!”孙爷爷举起抱枕,“我听夏冉说,学生们喜欢校园主题的刺绣,就赶在今天绣了个抱枕,明天让夏冉带给他们。”
吴叔也从屋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个刚出炉的月饼:“这是我用新刻的校园图书馆模具做的,你们尝尝,要是味道好,下个月去洞头的时候,我多带些模具,教大家做贝雕花纹的月饼。”
苏晚接过月饼,咬了一口,桂花的香气在嘴里散开。她看着眼前的老艺人,看着记忆馆里陈列的非遗手作,突然觉得,非遗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它是老艺人手里的剪刀和绣针,是年轻人眼里的数字技术和文创想法,是跨越地域的合作与约定,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用热爱和坚持,让传统文化在时光里不断绽放新的光华。
夜色渐浓,梧桐巷的红灯笼被一一点亮。记忆馆里,孙爷爷还在绣着新的抱枕,吴叔在整理月饼模具,林晓则坐在电脑前,开始设计元宇宙馆的“洞头贝雕专区”。苏晚翻开笔记本,在“联盟下一步计划”里写下:“下月赴洞头筹备贝雕灯笼节,推进校园非遗文创合作,录制老艺人教学短视频……”
她知道,这只是非遗传承路上的又一个新起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校园要走进,更多的手艺人要联系,更多的非遗故事要讲。但只要大家一起努力,那些关于非遗的约定,终将像梧桐巷的桂花一样,在更远的地方,绽放出更浓郁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