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崇祯皇帝朱由检刚刚从天工苑带着蒸汽机成功的振奋返回乾清宫不久,身上的寒气尚未完全驱散。
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方正化,便捧着一份插着代表“八百里加急”红色翎毛的奏匣,几乎是跑着冲进了暖阁,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红晕。
“万岁爷!大喜!天大的喜讯啊!”
方正化声音都有些变调,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高高举起奏匣,
“蓟辽督师袁崇焕八百里加急奏报!锦州——宁远——山海关宽大水泥官道,已于今日午时,全线贯通!”
正准备用些点心的崇祯,闻言猛地站起身,眼中爆发出比看到蒸汽机成功时更加锐利的光芒!
他一把夺过奏匣,迅速打开,取出奏报,目光如电般扫过上面的文字。
洪承畴和孙承宗的笔迹都略显潦草,显然是极度兴奋之下挥就,详细禀报了这条凝聚了无数心血的道路,在经历了整个秋冬的艰苦施工后。
终于在年关前一刻,完成了最后一段(宁远至山海关段)的铺设与凝固养护,实现了从关外最前沿锦州,到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全程硬化路面连接!
“好!好!好!”
崇祯连说三个好字,将奏报重重拍在御案上,脸上洋溢着毫不掩饰的狂喜,“苍天佑朕!此路通,则辽事可为矣!”
他立刻对方正化下令:
“传朕旨意,重赏洪承畴、孙承宗及所有参与筑路的官员、工匠、军士!另,命兵部会同五军都督府,即刻根据此路况,重新拟定辽东前线开春后的兵力调动与物资补给方略!”
这条路的贯通,其战略意义,在崇祯眼中,甚至不亚于一场战役的胜利。
1. 行军速度的飞跃:
以往(土路或简陋官道):
春季翻浆,夏季泥泞,秋季尘土飞扬,冬季冰雪覆盖。
大军行进,人马辎重深陷泥淖或挣扎于冰雪是常态。
从山海关到锦州,近四百里路程,数万大军携带火炮、粮草辎重,即使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也需耗时十余日乃至更久。
若遇雨雪,则寸步难行,徒耗粮草,贻误战机。
现今(水泥官道):
路面坚实平整: 由宋应星工部团队督造、严格按照“标准配比”生产的水泥铺设的路面,宽度可容四辆马车并行,路面坚硬如石,平整如镜。
不受天气影响: 无论是春雨绵绵还是夏雨倾盆,水泥路面不再泥泞,大军照常通行无阻。冬季积雪易于清扫,不会因冰冻造成路面损坏。
速度倍增: 据洪承畴奏报初步测试,一支携带轻型火炮的步兵营,沿此路强行军,从山海关至锦州,仅需三至四日!骑兵部队的速度更是可以提升数倍。这意味着,明军主力可以从山海关后方基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投送到辽西最前线,实现战略机动性的质的飞跃。
2. 后勤运输能力的颠覆性提升:
以往:
运输粮草、弹药、火炮的沉重牛车、马车,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缓慢蠕动,车辆损耗极大,牲畜疲惫不堪。
运送一石粮食到前线,途中人吃马嚼,损耗可能高达三成甚至更多。
重型红夷大炮的转移更是噩梦,需要大量人力畜力,且速度极慢,极易成为敌军骑兵突袭的目标。
现今:
载重与效率: 平整坚硬的水泥路面,使得四轮重载马车的运载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车辆颠簸损耗大幅降低,挽马负担减轻,行进速度加快。同样的运输队,往返前线的周期可缩短一半以上,运输效率呈倍数增长。
保障前线: 锦州、宁远、塔山、杏山等前沿堡垒的粮草、火药、箭矢、药品储备,将得到源源不断、稳定可靠的补充。前线将士再无后顾之忧,士气必将大振。
重炮机动: 重型火炮可以通过特制的炮车,在水泥路上相对快速地机动部署。明军可以更灵活地将火炮集中于关键战场,形成局部火力优势,改变过去火炮一旦部署就难以移动的被动局面。
3. 战略态势的根本改变:
对内:
这条“钢铁动脉”将整个辽西防线牢牢地凝结成一个整体。
山海关不再是孤悬后方的关口,而是变成了前线堡垒最坚实、最快速的后援基地。
袁崇焕可以真正实现“前沿坚守,后方机动,快速反应”的积极防御战略,甚至为未来的反攻奠定基础。
对外:
后金军其优势在于骑兵的机动性和野战能力。
他们习惯于利用明军后勤不畅、调动缓慢的弱点,进行围点打援或长途奔袭。
如今,明军拥有了这条不受天气影响、运输效率极高的后勤大动脉,后金军传统的战术优势将大打折扣。
明军可以更从容地集结兵力,更持久地坚守要点,使后金的进攻成本急剧增加。
除夕夜的紫禁城,烟花在夜空绽放。
崇祯皇帝独立于宫墙之上,遥望东北方向。
在他的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泥泞不堪、步履维艰的旧道,而是一条在月光下泛着青灰色光泽、平坦坚固的康庄大道。
他仿佛看到:
一队队盔明甲亮的明军将士,正沿着这条大道,步伐整齐、士气高昂地开赴前线;
一辆辆满载军粮弹药的马车,首尾相连,川流不息;一门门沉重的火炮,被健马牵引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指向关外敌人的腹地……
这条由水泥铸就的道路,在他心中,已不再是简单的交通线。
它是帝国强健有力的脉搏,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兵力与物资)输送到对抗外侮的最前沿。
它与天工苑那台轰鸣的蒸汽机一样,都是他重塑大明、迈向强盛的坚实脚印。
崇祯四年的这个除夕,捷报双至——动力之源于内苑初啼,水泥路动脉在边关贯通。
一个属于工业力量与基础设施的新时代,已悄然降临在古老帝国的大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