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端坐在主位之上,面沉似水,目光如刀,直直地钉在跪在殿中央的太子朱标身上。
马皇后坐在一旁,脸上带着未干的泪痕和浓浓的忧色。
朱晴、金萌萌等人则屏息静气,站在一旁,不敢轻易出声。
“跪好了!” 朱元璋一声低喝,如同惊雷在寂静的殿中炸响,“腰杆挺直了!”
朱标吓得一激灵,赶紧把有些佝偻的腰背挺得笔直,跪得规规矩矩,只是眼神依旧有些闪烁不定。
“说吧!” 朱元璋的声音冰冷,不带一丝感情,“这宫里的防卫,是你一手安排的。”
“出了这么大的纰漏,让人在咱的眼皮子底下纵火、掳走皇孙!你给咱好好说道说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哪里出的岔子?!”
朱标额头瞬间冒出了冷汗,眼珠飞快地转动,脑子里急速思考着对策。
“父…父皇息怒!” 朱标咽了口唾沫,“儿臣…儿臣仔细回想,此事…此事或许…或许不能全怪儿臣部署不当…”
他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朱元璋的脸色,试探着说道:
“您看啊…这…这事儿…它…它主要都怪…都怪老四那个臭小子!”
仿佛找到了突破口,语气变得“理直气壮”起来,甚至下意识地想直起身子辩解。
“嗯?!” 朱元璋鼻腔里发出一声危险的冷哼!
朱标吓得浑身一抖,刚抬起一点的屁股又瞬间坐回了脚后跟上,赶紧重新跪好,连声道:“儿臣失仪!儿臣跪好!”
朱元璋冷冷地盯着他,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你给咱好好说!怎么又扯上老四了?”
朱标定了定神,开始“有理有据”地分析(甩锅):
“父皇明鉴!儿臣…儿臣原本是命老四率领王府亲卫,专职拱卫宫禁,尤其是加强东宫周边的巡查!”
“可…可您也知道了,老四他…他竟然阳奉阴违,不听号令,私自跟着小明跑出城去执行什么秘密任务了!”
“这才导致东宫护卫力量出现空缺,给了贼人可乘之机!这…这难道不是不尊谕令、玩忽职守吗?父皇,这事儿真不能全怪儿臣啊,主要是老四他…他不尊…”
朱标越说越觉得自己有理,声音也不自觉地提高了些。然而,他话还没说完——
“啪!”
朱元璋猛地弯腰,动作快如闪电,一把脱下了自己脚上的一只软底布鞋,高高举起,作势就要朝着朱标劈头盖脸地抽过去!脸色铁青,怒喝道:
“你放屁!还敢胡搅蛮缠,攀扯兄弟!给咱好好说!想清楚了再说!”
“父皇息怒!鞋下留人!儿臣知错了!儿臣记错了!”
朱标吓得魂飞魄散,双手抱头,语无伦次地连连求饶,大脑在飞速运转,瞬间改口:
“是…是老三!儿臣是让老三负责拱卫宫禁的!对!是老三失职!是他没安排好!”
朱元璋举着鞋底子,没有真打下去。冷哼一声,将布鞋重重扔在地上,对侍立一旁的李福来喝道:
“福来!去!让秦王、晋王、周王,都给咱滚进来!咱倒要听听,他们大哥是怎么编排他们的!”
“老奴遵旨!”李福来忍着笑,躬身退了出去。
马皇后看着眼前这一幕,又是生气又是无奈,叹了口气,拉住朱元璋的衣袖,柔声劝道:
“重八!行了!你先让他好好跪着反省!现在审他有什么用?当务之急是允炆!”
“你到底打算怎么办?总不能真让孩子流落在外吧?” 说到孙儿,眼圈又红了。
朱元璋重新坐直身体:“妹子,你放心,允炆是咱的孙儿,咱岂能不管?”
“眼下首要之事,是查清火灾原委,确定是否是吕氏背后指使。只要确定了是她,或者她背后的人所为,事情就好办了。”
“至于寻找允炆的下落…明面上,要大张旗鼓,全力搜捕,做足姿态,不能让人看出咱们投鼠忌器。暗地里…要外紧内松,甚至…可以适当放一放。”
马皇后闻言一惊:“放一放?重八,你…”
朱元璋抬手打断她,眼中寒光闪烁:“现在朝局初定,胡惟庸余党未清,新政改制千头万绪,咱没那么多时间、也没那么多精力陪他们玩这种‘藏猫猫’的把戏!”
“他们的目的,无非是想用允炆来牵制东宫,要挟朝廷,换取利益或保全自身。只要允炆在他们手上是‘有用’的,他们就不敢、也不会轻易伤害他。”
“所以,咱们现在要做的,不是被他们牵着鼻子走,而是要以雷霆万钧之势,继续推进清算胡党、整顿朝纲、实施新政!”
“等咱们把该清理的人都清理干净,把该抓的权力都抓在手里,把大局彻底稳住!到那时候…”
“他们手里唯一的筹码——允炆,反而会成为他们的催命符!他们会主动求着把允炆送回来!”
马皇后听着丈夫这番谋划,虽然觉得有理,但一想到孙儿可能要在敌人手中担惊受怕、暗无天日地生活一段未知的时日,心如刀割,眼泪又落了下来:
“可是…可是孙儿他还那么小…难道就要让他…让他过那种提心吊胆、见不得光的日子吗?我这心里…我这心里难受啊…”
“母后,您别太伤心了。” 朱晴见状,连忙上前搀扶住马皇后,让她重新坐下,柔声安慰道:
“若此事真是…吕娘娘所为,她毕竟是允炆的亲生母亲,虎毒不食子啊!”
“她将允炆带走,或许…或许并非是想害他,只是想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
“只要她的目的不在立刻颠覆朝堂,她就一定会好好照顾允炆,不会让他受苦的。”
金萌萌也在一旁劝道:“是啊,娘娘!天底下的母亲,心思都是一样的。谁不盼着自己的孩子好呢?您放宽心,允炆殿下吉人天相,一定会平安无事的。”
在两个女眷的劝慰下,马皇后的情绪才稍稍平复了一些。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脚步声和李福来的通禀声:“陛下,娘娘,秦王殿下、晋王殿下、周王殿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