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城来的“意外客”
集市上,嫂子合作社的豆腐摊越做越大,嫂子们干劲十足。
这天,来了个穿灰色中山装的中年男人,眼睛炯炯有神,跟别人买东西不一样,他蹲在摊位前,仔细看嫂子们操作。
玉华察觉到他的不同,笑着递了一块豆腐:“同志,尝尝?”
那人接过来吃了一口,点头连声:“嫩!香!比我在县城吃到的都强。”
随后,他又追问:“你们这豆腐是怎么做的?每天能做多少?能不能保证稳定供货?”
嫂子们一听,面面相觑,不知该怎么答。
玉华却沉住气,微笑着回道:“我们是合作社,一起干活。量能扩大,但必须得保证质量。”
中年男人眼睛一亮,掏出工作证:“我叫刘永年,是县供销社的副主任。今天来镇上办事,没想到遇到你们。我看这豆腐要是能进县城,肯定大受欢迎。”
嫂子们顿时炸开了锅:“县城?!那得多少人买呀!”
有人兴奋,有人却心里发虚:“咱能行吗?”
二、矛盾初现
刘永年提议:“要是能一天供两三百斤,我就能帮你们联系供销社食堂和几家国营饭店。”
这话,简直是天大的好机会!
可嫂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刘翠皱眉:“两三百斤?那得磨多少豆子?咱这几个人能撑得住吗?”
有人干脆摇头:“这不是要把命搭上?再说,咱要是供不上,岂不是砸招牌?”
场面顿时僵住。
玉华心里明白,这是机遇,也是考验。她想了想,淡淡开口:“刘主任的好意,我们心里明白。可是,咱们不能光图眼前的热闹。要接,就得把合作社扩起来,分工明确,不然肯定出岔子。”
嫂子们一听,议论声更大了。有人赞成,说这是飞黄腾达的路;有人却犹豫,说家里男人肯定不同意,怕耽误农活。
三、军嫂的支持
正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部队里的几位军嫂跑来帮忙。她们听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眼睛都亮了。
“进县城?那太好了!咱们这些当军嫂的,就怕被人说闲话。要是合作社真能闯出个名堂,那可光彩了!”
这番话,让嫂子们心里一动。
刘翠咬了咬牙:“行!我认了。再辛苦也得拼一次,不能让机会从手边溜走。”
其他人也跟着点头,眼神里带了股不服输的劲。
四、试供第一批
三天后,嫂子们连夜磨浆,做出一大批豆腐。
刘永年果然守信用,把她们带到县供销社食堂。食堂师傅尝了一口,就竖起大拇指:“好!比我们买的豆腐细腻,还香!”
立刻签下第一批订单。
嫂子们抱着空箩筐回村时,一个个累得直不起腰,但心里却热乎乎的。
刘翠忍不住笑着说:“这回是真走上正道了!”
五、玉华的远见
夜里,嫂子们散去后,玉华独自坐在院子里。她望着夜空,心头涌起复杂的情绪。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
从摆摊,到进县城,这一步迈出去,嫂子合作社就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真正地踏上了“产业”的路。
她轻声自语:“嫂子们能从‘被安排’走到‘自己选择’,下一步,就该学会——‘创造机会’了。”
夜风吹来,带着豆香与希望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