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八年,五月。
春光愈发烂漫,空气中弥漫着草木蓬勃生长的气息,混合着海风特有的咸润。
院子里的乌桕树已是绿叶成荫,投下大片清凉的阴影。菜地更是繁盛,豆角蔓攀上了竹架,开出了淡紫色的小花;南瓜藤肆意伸展,巨大的叶片下藏着毛茸茸的小瓜妞;西红柿挂满了青果,予安每天都要去数一遍,焦急地等待着它们变红。
小院里的生活,如同这初夏的天气,温暖中带着一丝逐渐升腾的热度,平静水面下涌动着成长的激流。
陆云瑶暑期无法归来的消息,已完全被家人消化吸收,转化为了另一种形式的期盼——期盼着她的研究成果,期盼着秋天那个新的团聚之日。
顾辰翊发现,孩子们似乎在一夜之间又长大了许多。予安不再满足于院子里的“军事训练”,开始对营区真正的训练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顾辰翊偶尔带他去营区,他能一动不动地站在场边,看战士们操练半天,眼神里充满了向往。回家后,他模仿得更加惟妙惟肖,甚至能说出一些简单的战术术语。
顾辰翊意识到,单纯的模仿和游戏已经无法满足儿子日益增长的求知欲和精力。他开始有意识地将军事知识融入生活。
教予安看真正的军事地图(简化版),讲解等高线和方位;和他一起用沙盘模拟攻防,在游戏中灌输团队协作和策略思考。予安对此展现了极大的天赋和热情,常常能提出让顾辰翊都感到惊讶的“奇思妙想”。
予乐的成长则体现在更细腻的层面。她的画作不再满足于静态的景物,开始尝试描绘动态的场景——爸爸弯腰种菜的背影、哥哥奔跑的瞬间、窗外飞过的小鸟。
虽然笔法依旧稚嫩,但捕捉动态的神韵已初现端倪。她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也愈发精妙,能清晰地表达复杂的情绪,甚至能察觉到爸爸眉宇间细微的疲惫,然后悄悄地把茶杯递到他手边。
陆云瑶的来信,成了连接这个家和远方学术世界的桥梁。她的信里,充满了攻坚克难的紧张气息,也洋溢着突破瓶颈后的巨大喜悦。
她提到实验室里不眠的夜晚,提到与导师、同学激烈的辩论,提到那些枯燥数据背后可能隐藏的重大意义。她的文字带着一种高强度脑力劳动后的疲惫与兴奋,一种置身时代浪潮前的使命感。
顾辰翊的回信,也愈发注重精神层面的共鸣与支持。他不再仅仅描述生活琐事,而是更多地分享自己阅读她的信、学习新知识后的感悟。
他会谈起自己对“国家建设”的理解,结合基层工作的实际,谈论科技知识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他让陆云瑶感受到,她的工作并非孤悬于象牙塔,而是与更广阔的现实世界紧密相连,被她的家人深深理解并引以为傲。
五月中旬,一个意外的惊喜降临。顾辰翊收到一个从A市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台崭新的半导体收音机,还有陆云瑶的一封短信。
信中说,这是她用一部分稿费和节省下的生活费买的,希望孩子们能通过它听听外面的声音,也让顾辰翊能多了解些时事。
这台小小的收音机,仿佛为小院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每天傍晚,吃过晚饭,一家人便会围坐在收音机旁。
予安最爱听新闻和军号声,予乐则喜欢听歌曲和儿童故事。顾辰翊则对各种节目都充满兴趣,从新闻联播到科学知识,再到戏曲和文学作品连播。
这台收音机,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也让顾辰翊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五月的最后一个周末,营区组织家属院的孩子们去海边拾贝。顾辰翊带着予安予乐参加了。
海滩上满是欢声笑语,孩子们像撒欢的小马驹。
予安和一群半大小子比赛谁捡的贝壳多,谁跑得快。
予乐则提着一个小桶,仔细地挑选着最漂亮、最完整的贝壳,说要串成项链,等妈妈回来送给她。
顾辰翊站在海边,看着夕阳下孩子们快乐的身影,听着海浪声和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心中充满了平静的喜悦。
虽然很多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想到陆云瑶。
他发现,尽管妻子不在身边,但这个家依然充满了活力和希望。孩子们在健康成长,他自己也在不断学习和进步。
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分离而黯淡,反而因为彼此的坚持和爱,焕发出更加坚韧、更加丰富的色彩。
晚上,予乐果然坐在灯下,用心地清洗着贝壳,然后用细绳小心翼翼地串起来。予安则抱着收音机,听着里面的故事睡着了,嘴角还带着笑。
顾辰翊看着这一幕,拿起笔,开始给陆云瑶写信。他描述了收音机带来的欢乐,描述了孩子们在海边的活泼身影,描述了予乐制作贝壳项链的专注。信的末尾,他写道:
“瑶瑶,见信如晤。家中一切安好,孩子们成长之速,超乎想象。你虽在远方,然你的心意与期盼,已如春雨润物,融入我们生活的点滴。这台收音机,犹如你为我们打开的一扇窗,让我们知天下事,闻四方声。勿念,你安心攀登,家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盼秋日硕果累累时,你我与孩子们,共享丰收之喜。”
夜深人静,只有海浪声隐隐传来。顾辰翊封好信,走到院子里。五月夜空,星河璀璨,月光如水。
他看着这片自己亲手经营、充满生机的小院,看着屋里透出的温暖灯光,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
分离,是为了更好的重聚;各自的奋斗,是为了共同的明天。他们像三颗在不同的轨道上运行的行星,被家的引力紧紧相连,彼此照耀,彼此守护,共同构成一个完整而和谐的星系,在时代的夜空中,坚定地散发着属于自己的、温暖而明亮的光芒。